搜索
周马恩的头像

周马恩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11
分享

京城之水

北京,又称京城,中国首都和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这里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9余年的建都史,它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之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可不管怎么称呼,我还是喜欢称之为京城。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城市的经脉,更是生活的延续。而京城之水,养育着两千万北京人的健康生活,更是与大家息息相关。说句实在话,在京城呆了这么多年,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学校的两年生活,还有让我牵挂不舍的是京城的水。

曾经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京城,活起来的水系川流不息,流淌出蓬勃的生命力。那时,河水绵绵,碧水绿岸,鲜花锦簇,景象是多么让人留连忘怀。可如今,条条清泉汇聚成溪,环环碧水如蓝色丝带拥抱的古都,已慢慢挥化淡去而被污浊了。

有人说,北京地理的形成,归功于北京的水。这是因为这里三面有山,太行山、燕山、海坨山,山海莽莽、连绵起伏。夏天、秋季的雨水通过山区、沟汊、谷地不断潺潺,向东南方向汇流。几千年来,形成温榆河、潮白河、泃河、永定河、拒马河五条巨大的河流。急湍的河水,狂泻的力量,冲积、洪积、扇堆积形成了北京平原,在地理学上,叫做北京湾。朱熹曾说:“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曾经,北京的北部是一个雨量充沛、森林密布的地区。延庆出土大量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形成的硅化木,再一次印证了这里地处暖温带,物种繁盛,森林茂密。历史上的北京同时也是水资源富饶的水乡。河流、湖泊、泉眼、淀泊、沼泽、湿地,泽国一片,河水清澈,鱼虾成群,泉水甘洌,碧波荡漾。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的北边洼里,也就是现在的奥运村,还是一片水乡风貌。从饮用水角度看,过去北京没有自来水,居民饮用的是井水。水是有性格的,再加上北京的气候、饮食习惯,形成北京人的性格、习性。于是,北京的水,具有水的共性:随遇而安,包容一切,处事低调,与万物融合,随机应变,顺应趋势。此外,北京的水又有其个性:水硬,含钙较多,有些地区水中含有镁,甜水苦水分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就是由于水中含钙较多,北京人说话语调直,语气稍微生硬,不像有的地区说话温柔婉转动听。北京人的习性,一部分人文雅,还有一部分人讲义气。旧志云:上之人文雅沉鸷而不狃于俗,感时触事则悲歌慷慨。闾巷佣贩之夫,亦莫不坚悍不屈,硁然以急人为务。

其实,北京的水资源有二个来源: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与降雨量有关。北京的年平均降雨量是590mm,最大值是1,406 mm(1959年),最小值是242mm(1869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口相仿的上海年平均降雨量是1,411 mm,纬度相同的纽约是1,090 mm。从1970年到2008年,北京的年降雨量的趋势一直在下降,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来水量和储水量,也是一年比一年低。事实上,如果只计算1999年到2007年,那么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30mm。在气象学上,“干旱”被定义为降水量小于450mm的年份,那么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的30多年中,北京有25年是干旱的。历经多年,北京的地下水差不多被全部开发了。北京水务局估计,北京地下水的安全使用量是20~24.5亿立方米/年,视降雨量而定。目前,北京的实际地下水使用量就是24.5亿立方米/年。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在减少,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从1949年的1000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23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值的13分之一。由此可见,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而如今呢,北京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峻,现估计每年的用水缺口就有5000万吨。可解决问题办法并不多,短期中是从周边地区调水,主要是河北,其次是内蒙,长期中是南水北调,从湖北引长江水入京。且不说,这种工程在经济上和生态上是否合理,只说一点,那就是水资源总量是不变的,北京多用了水,其他地方的水就少了。河北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北京越繁荣,河北就越缺水,因为水都送到北京去了。

对于北京普通市民而言,北京严重缺水,听上去有点危言耸听,这是因为什么时候拧开水龙头都有水。而对于北京市水务局来说,缺水却是最头疼的问题。如果以国际极度缺水标准来衡量,北京能发展到今天可谓奇迹。国际极度缺水标准是人均500立方米,300立方米是危及人类生存生活底线的灾难性标准。而如果按照北京10年来年均21.2亿m3水资源总量计算,2011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7m3/人,仅为极度缺水线的1/5。事实上,北京缺水由来已久,自1949年以来,北京曾经历三次大规模缺水危机,而随着北京的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丰富的地表水系迅速断流、干涸,甚至地下水也超采严重,缺水局面渐渐逼近。由此,为北京找水,成了每届北京市政府的头等大事。

回顾,一千多年的建都史中,绝大部分时间北京并不缺水。历史上,北京是逐水而建,金中都依傍永定河支流莲花河,元大都,则位于北部的高粱河岸上。明清两朝,均建于高粱河区域。在古代不出九门的城市格局中,北京人口一直不超过70万,仅仅地面径流就能满足需求。1949年定鼎北京之后,首都人口420多万人,十年之后,已达660万人,缺水危机随之而来。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以潮白河为水源的密云水库、以永定河为水源的官厅水库随后修建,历经扩建后密云水库总库容43.17亿m3,官厅水库库容41.6亿m3。由于高度富营养化,官厅水库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水标准,退出了城市生活饮用水供水体系。密云水库的情况同样堪忧,密云水库之下的潮白河段,数十年间已基本干涸。时至今日,两水库再也无法负担北京用水大任。如今的京城供水,三分之二依赖地下水。而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平均每年地下水开采量维持在25亿m3以上,约占36亿m3用水量的70%左右,可以说地下水维持着北京的生命,但是超采地下水数十年后,北京已处于一个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大漏斗上,地面沉陷等生态问题随时威胁着安全。

地面沉降的危险既然显而易见,要寻求更多的水源,便只能往更深的地下。在1000米以下的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往往深藏着未受污染、水质优良的“岩溶水”。在早期,因为对于岩溶水的补给缺少了解,水文学家又将称其为“战略水”、“子孙水”,担心一旦开采之后便无法回补。尽管北京市最新规划称,在“十二五”期间才进行岩溶地下水开发的前期工作。但事实上,2003年北京以应急水源地的名义在郊区打下岩溶水水井,以解决当地饮水燃眉之急,而“应急”的期限是“南水北调”的水进入北京,在此之前,这些应急水源地均允许超采。目前北京市岩溶水已开发总量已达2.5亿m3,市第三水厂、石景山水厂等都使用岩溶水作为主要水源。不过,国内不少水利、环境专家对开发岩溶水持有异见,认为岩溶水并非额外的地下水库。一些专家坦言,岩溶水开采,需谨慎,必须对地下的情况摸清楚,“开采岩溶水有一定风险,因为很难确定会不会因为岩溶水抽走发生塌陷,地下水超采导致的沉降是慢性的,但岩溶水的开采塌陷往往是突发性的。”专家认为,南水北调之后,北京岩溶水的开采要首先停掉,浅层地下水也需慢慢涵养起来,“地下水水位的恢复不是几年的停采就能完成,甚至某些地区需要几十年上百年。”

2001年初,北京水格局转向对外调水。2003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与本地挖潜根本不同,“南水北调”中线的开工,意味着北京水源开始进入对外调水的阶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度十分激进,计划2008年奥运会之前即向北京供水。但由于该项工程涉及30多万水源地居民移民工作,格外复杂和困难,最终决策层不得不将中线水进京时间推后至2014年。目前,中线工程30多万移民的迁移工作基本结束。不过,中线调水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近十年也一直被环境、水利专家所热议。学者认为,作为中线源头的汉江在中线调水后,襄樊段水位下降严重,水污染将加重,水生鱼类可能大幅减少。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南水北调”后或可能导致长江入海口遭受更大程度的咸潮倒灌,从而影响上海的饮用水质,造成水源危机。而另一大调水工程“引黄济京”又因包括黄河流域缺水长期紧张、引水成本甚高等原因一直备受争议,目前该工程仍未有在短时期能启动的迹象。受缺水现实逼迫,北京于2003年开始建设再生水厂,几年以来,北京已经在工业、农业、市政等多方面以再生水替代。在水保障方面,提出到2014年形成“南水北调”、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以及地下水、再生水联合调度的多元化水资源保障体系,缓解水资源紧缺形势。不过,再生水的使用并非百利无一害,在发达国家,不乏反对使用再生水的声音,最普遍的理由是,再生水使用不慎,很可能会污染地下水水源。

了解北京的人都知道,这里虽然没有大江大河,但是一条条小河穿街走巷蜿蜒于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它们串连湖泊、沟通水系、美化环境,是北京的魅力所在、神韵所在,灵气所在。为了让京城的河道保持健康、生态,富有活力,北京水务将民生水务、生态水务、科技水务三大理念融入水环境建设当中,让河流成为城市的景观、市民休闲的场所、生态经济的发展带。让每一条河成为一个景观带,带动周边环境发展,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也是北京水务的治水目标。经过治理的河湖,长河遍植垂柳,转河故道弯弯,菖蒲河打开盖板,筒子河不再是“死水一潭”……按照生态治河的理念,在已建成的河坡、堤岸种植花草树木,乔灌草结合,模仿树木生长的自然群落。建成一段河道,美化一片环境,营造一处休闲纳凉的场所。

可是,对于一个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城市来说,既要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要,又要保证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谈何容易。

十几年前,京城的水系还是十分复杂,经历北京奥运之后,水系得到极大的治理、改观和提升。那时,河水清新,杨柳青青,鹊鸟栖鸣,两岸垂钓人影处处可见,甚至夏天游泳的人群都不少。而如今,一条小河浊浪翻,风吹水面臭两岸,我家就在旁边住,窒息强忍苦不堪。”这是由望京网友改编的几句歌词,“歌唱”的正是,东西向流过望京地区的北小河。如今,正如网友所改的歌词一样,北京一些小河水呈黑褐色,水面还漂着垃圾与污泥,有的河道流水全被染了色,且都散发着臭味。

有人说,北京河流污染,源自已无自然径流,基本丧失自我净化能力;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排污管道铺设不到位;城市人口膨胀,居民节水意识不强等。现在,随着科技进步,京城饮用水供水的确是水质越来越好。可面对水资源的匮乏,当局没有采取任何节水的整体规划,水资源消耗量随着经济扩张不断快速增长。这里都不用举出数字,任何了解北京狂热的房地产市场的人,都不难想象出遍地的高楼和建筑工地,以及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对水资源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压力。有些地方特别浪费水,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北京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水资源呈现出日益紧张的局面。

都说京城的胡同、四合院、葫芦串、烤鸭有名,可我觉得如果没有碧水蓝天的衬托,即使是再繁华的都市,再雄伟的建筑,再宽敞的街道,再古老的文化,都已不再灿烂。而京城的璀璨,正是因为有了京城的水系带来的江南秀气融入,才使之变得如一幅古老的诗篇和现代的画卷的融合。

想想,北京能喝上高标准的水,是人们的口福。又想想,世界城市离不开高标准的水,我们是否这样,更应该护水、节水。而如今的北京,已经步入建设生态绿色城市时代,于是这样就让我们永远与水和谐相处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