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如意
晚上下班的路上,刚进了九号线地铁坐下,我的手机响了。微信上的家庭群里是一条34秒时长的语言。地铁上声音嘈杂,我点开语言放在了耳朵边上仔细聆听。
“爸爸,就是在那个看拼音写词语竞赛之前呢,我有一天晚上我让你给我打开手机帮我看一下第七单元的看拼音写词语,然后上面有一个填空‘妈妈累得什么什么’,然后下面还有一个‘什么得什么什么’。我之前不是跟你说过那个‘妈妈累得喘不过气来’,下面那个‘什么得什么什么’我当时说的是啥?”
“呦,这个我还真的记不清了,你再想一个呗。”
我回了一条语音过去,刚发出去,忽然又想起来了。
“想起来了,你当时说的是‘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我说这样不好,主语得是个人,应该说‘谁谁谁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哦,谢谢。”
他简单的回复之后没有再说什么,一定是在写作业了。我看着手机上这几条微信,不禁又拿起手机放在耳边把那条34秒的语言又重新听了一遍,一边听着,嘴角不自觉轻微上扬。
这种孩子问家长关于作业问题的对话,在每一个有小学生的家庭里都会频繁出现,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几句话,我今天却听得心中浮现一丝欣慰——儿子今天终于可以自己一口气把一件事情算是有条理地说明白了。若是在早些日子,就今天这个问题,我和他之间的对话,画风应该会是这样的。
“爸爸,那个‘什么得什么’是啥啊?”
“什么‘什么得什么’啊?问问题说清楚了。”
“就是那个看拼音写词语上,妈妈累得什么什么,然后,什么得什么什么。”
“哪个看拼音写词语?”
“就是第七单元的看拼音写词语。”
“在哪儿啊?”
“在你手机上。”
“我手机上?老师在群里发的吗?”
“前几天的晚上我让你打开手机给我看的。”
“哦,有点印象。仿写句子填空是吗?”
“是,上面是‘妈妈累得什么什么’,下面一句是‘什么得什么’。”
“那我想起来了,你想要问啥?”
“我就是问‘什么得什么’是啥?”
“我明白了,你现在是不要做这个作业,忘了那天你口头造的这个句子是啥了对吧?”
“对。”
“你当时说的是‘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对对对,是这句,是这句。”
“哎呀,我的小乖乖啊,跟你说话可真费劲!”
我不清楚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儿子问我一个问题我通常要反问他几个问题之后,才明白他要表达什么,为此我一度比较担忧。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到能说出各种词汇,从能说简单的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到能说出一些长句来表达更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过程。但是我最近才慢慢意识到,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这种口头表达能力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我本以为一个孩子到了幼儿园阶段之后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和大人交流,就算是会说话了,我以为孩子以后就会很自然地像大人一样把什么事情都能说清楚,都能像大人一样很畅快地聊天,但事实未必如此,一个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未必就和自己的生理年龄相匹配。比如让孩子们去做自我介绍,有的孩子只能说出自己叫什么,几岁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而有些善于表达的孩子就能够很有礼貌地说个开场白,然后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家庭成员,最后还会表示愿意和被人成为好朋友,还会发出邀请到家里去玩。对有些孩子来说,能很好地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能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清楚一件事情,也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会因为儿子问我的问题说不明白而显得不耐烦,看来是我平时在这方面没有注意去引导和培养他。
有时孩子放学在家,我们会问他今天学校里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我们想当然地期待着他会给我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他总是一句话就回答了我们。要么是没有,要么就是一句话概括,若要想知道详情,只好再去反问他,最后的结果是在我们不断的提问中才把这个事情了解清楚了。后来我们让他自己去说,不再提醒,不再追问,就等着他用一段话把这件事说明白,却发现他并不能表达得那么流畅,虽然最后也能把事情说清楚,却也总是磕磕绊绊。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和他说话也挺多,但基本上都是你来我往一句一句的对话,如果真要让他去讲一件完整的事情,总感觉词不达意。我觉得真的很有必要去刻意教他怎么说话才能表达清楚一件事。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们在家里吃晚饭。姥姥做了一道菜有些辣,怕他受不了就跟他说别吃了。他说他根本不怕辣,然后他就说起他们班的一个女孩不能吃辣的事情。
“这还叫辣啊?我吃着一点都不辣。”他嘴里嚼着菜,说道。
“那你吃吧。”
“这个菜,让我们班的溪溪吃了,她肯定能辣晕。”
“你怎么知道溪溪不能吃辣?”
“她吃炸鸡块都辣得脑袋贴在墙上一直喝水。”
“什么时候吃的?”
“上个星期五。”
我正要继续问他,忽然意识到跟他的交流又变成了我问他答的模式,于是,我决定让他自己表达。
“这样啊,周星,我也不问你了。你就把溪溪吃炸鸡块这个事情给我们完完整整地讲一下,你要说清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是谁做了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刚开始怎么样,后来怎样,最后又怎么样,行吗?”
“行,你让我再回想一下啊。”
他放下筷子,努力地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稍作停顿,然后开始说道:
“上个星期五的中午,我们在学校教室里吃午饭,那天我们吃的午饭有肉丸子、炸鸡块还有炒饭。那个炸鸡块特别好吃,只是有一点点的辣,不过那一点辣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我们班的溪溪就不行了。溪溪坐在我的前面,她吃了一块炸鸡之后,就被辣得张着嘴直喘气,然后就拿着杯子一直喝水,一边喝一边说‘我的妈呀,辣死了’。然后她就把脑袋靠在墙上,闭着眼睛,再也不吃那个鸡块了。笑死我了。”
“这不讲得挺好的吗?以后吃晚饭的时候你就像这样,多给我们讲一讲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能通过语言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有的人面对几千人演讲能口若悬河,字字珠玑;有的人和别人交谈时谈笑风生,侃侃而谈;有的人却寡言少语,不善言辞,只会埋头做事;有的人说话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有人在私下闲聊时滔滔不绝,真要让他在重要场合发言讲话时却语无伦次;也有人虽平时沉默寡言,但真要当众讲话时却能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从几个月的婴儿牙牙学语开始,除了聋哑生理缺陷之外,似乎每个人都会说话。如果真要问你一个深入灵魂的拷问:“你真的会说话吗?”这个时候,反思一下,却发现自己往往并不能算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能讲清楚学校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别人听得如临其境是一种能力,对于一个职场中的成年人,能在众人面前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心得、工作计划和以后的工作思路表达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并且能接受的思想,那也是一种能力。有一种说法是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如何能有效地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能让别人很轻松地听懂听明白并且能很愉快地接受,这实在是一个人很重要的沟通能力。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过樊登老师讲过朱迪思·汉弗莱所著《即兴演讲》的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讲述如何在不同场景的即兴演讲或者即兴沟通中能够有效的表达自己。看了之后,让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原来就不会说话。我本身就是那种不怎么爱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更不是那种能言善辩妙语连珠的人。平时工作上的沟通交流,会议上的讲话也都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打好草稿的。我特别佩服那种在众人面前能够脱稿即兴讲话而又非常有条理的人,他们讲话的开场白往往朴实无华,很接地气,但三言两语就引起听众的兴趣。然后他们会说出自己这次讲话的主题,接下来会循序渐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讲道理、举例子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自己的主题思想进行阐述,最后做一个总结,发出呼吁行动或者提出希望。这其实也是《即兴演讲》这本书里所讲到的一种说话沟通的方式。
说话,人人都会,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对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在生活中多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对于成年人来说,注意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说出来好听,别人也愿意听,这也是一项基本的素养和沟通技能。
(作于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