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森林的头像

周森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09
分享

千古河流 水汤汤


周森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老家所在的县还隶属于鄂东黄冈地区,八十年代中期才划归武汉市辖。在县域的东面是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地带,那里有座闻名于世的山脉—大别山。它由北向南延绵数百公里,在其西南麓的余脉中,有座不太起眼的五云山。从五云山中发源出了一条绵长十多公里,不太令人关注的小河流,当这条小河跃出山峦之后,就不舍昼夜地迂回流淌在山脚下一马平川的大地上,流经沙河、入举水,几经周折之后注入长江。这条亘古的小河流,它有时似河,有时似溪,在春夏多雨的季节,它汹涌澎湃;在秋冬少雨的时节,它溪水潺流。两千多年前,在这条小河畔发生了一场看似简单的历史事件,却使它从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使它成为了一条千年文明的古河,并因此而有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名字—孔子河。

孔子河在故乡所在县境内的东面,而我居住的村庄在县域的西端,两者相距约五十多公里。儿时虽然经常有所耳闻,却是闻而不至。成年后我离开了故土,到省城读书与工作,几十年间,由于工作与生活的忙碌,始终无缘抵近它,而留存在脑海里仅仅是一个空泛而毫无印象的名字。作为故乡人,一直有点“未见千般恨未消”感受。时至暮年,人生的一切归于了平静,终于有了闲暇和自由分配的时间,于是在一个阳春三月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我前往探访了这条令人牵绊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小河流……

驱车东出武汉市区,沿城市外环高速进入新洲境内的问津大道,再经过一小段G106国道,就进入一条宽阔平坦的乡间柏油公路,道路两旁香樟树、垂柳间杂,在暖风与春阳的薰晒下香樟青翠,垂柳新绿。透过疏密不匀的树枝可见远山近畈,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儿布满了田野……全部时程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就抵达了孔子河村。

在《论语·微子》有载:“长沮、桀溺耦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说的就是这条小河的故事,这条小河也因“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而闻名遐迩。相传,春秋末年,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子路、子贡、子渊等众弟子周游列国,自陈蔡适楚。从楚境负函(今河南信阳,时为楚境)沿着大别山脚下的古道,一路南行至大别山南麓的邾国境地(今新洲区旧街孔子河村),被一条宽阔的河流挡住了去路。孔子望着滔滔的河水对子路说:“仲由前去寻人问津,看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什么地方。”

子路沿河寻找,发现前方有两位身材高大颀硕耦耕的老者,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他们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当时楚国著名的隐士。子路便上前恭敬地向他俩询问渡口在哪里。前面的长沮却反问道:“那位坐在车上握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夫子。”长沮复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再答:“是鲁国的孔丘。”长沮确认是孔子后便想起了鲁哀公曾请孔子指点“迷津”的事。鲁哀公问:“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孔子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心想,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对子路说:“车上坐的既是孔丘,称为圣人,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既问渡口,孔丘知道“津”在哪里,你去问他好了,不必问我。”

子路见长沮不以渡口相告,就转而问后面的桀溺,不料桀溺也反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叫仲由”桀溺又问:“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是!”桀溺听说后非但不以津相告,反而“讽劝”道:“不知孔丘为何要周游天下?如今天下到处象洪水一样纷乱,到处都是无道,有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这种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说,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居的人呢?”说完,只管耕他的田。子路垂头丧气地返回,将长沮、桀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认为二位“隐士”不明白他的心志,于是对子路和众弟子说:“隐居山林者,是与鸟兽同居,我不能跟鸟兽同群,又怎么能不和人群打交道呢?天下若有道,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周游了。”

在“无人问津”的窘境之下,无奈孔子一行只好离问津之处下游约200多米的地方,冒险涉水过河。由于此处河深水急,车子下水还没到河中心,就水盈车轴,车上的书被河水打湿,见此情景,孔子长叹一声,急呼子路回车上岸。并吩咐弟子们将被水浸湿的书籍搬到河岸边的一座平坦的山坡上晾晒。由于涉河遇阻,孔子只好坐在河边的礁石上望河唉叹!为了传播儒家学说,以期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于是孔子决定在此地住下讲学,以表达自己问道寻道的决心与信念。

后来人们把这条留下孔子足迹的河流称之为“孔子河”,又名“问津河”。将河边的山称为“孔子山”;将两位隐士劳作之地,一处称为“长沮冲”,一处曰“桀溺畈”,并将孔子河边的村庄易名为“孔子河村”。

时光匆匆,到公元前约164年,汉文帝立刘安为淮南王,都六安,时邾县(今武汉市新洲区)为其属地。在公元前约164至122年间,治所庶民在今孔子山旁掘地时,挖出一块书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的石碑。刘安得知此事,即命在掘碑处修亭立碑,并勘选附近依山傍水处修建孔庙,以祀纪念。

刘安在孔庙修建之后,又招募儒生住庙讲学,著书立说,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庙学之先河。

进入孔子河村村口,一条千古河流—孔子河就在公路边的右侧不息地流淌着。公路与孔子河并行向前延伸,它们将原来的村庄一分为二,河的南岸有个孔子河村,属黄冈市团风县;河的北岸也有个孔子河村,属武汉市新洲区所辖。

在北岸的河边耸立着一座石柱黛瓦、古朴沧桑的风雨亭,亭旁的河面上有一座老旧的石桥横卧。桥头立有一石碑,碑上刻文:“孔叹桥”属省级保护文物。据载:该桥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黄冈知县茅瑞徵募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又由乡绅募资清淤改建,为四墩三孔石桥,桥面用青石板分组平铺而成,桥长23米,宽2.3米。该桥是为了纪念孔子涉水过河遇阻,涉水时车上的书简遭水浸湿,孔子望河叹息而建,故而得名“孔叹桥”。该桥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目前仍能使用,时至今日仍然是一河两岸“孔子河村”村民交通的便捷通道,桥上村民人来人往,桥下碧水潺流。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孔子河已经不再是二千多年前,那种河水滔滔泛滥无治的蛮荒状态,历经二千多年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治理与气候的变迁,如今的河流宽不过七八米。孔子河村附近河段的岸坡均由砖筑石砌,河水已被驯服地流淌在河床里,它成了黄冈市团风县与武汉市新洲区的一条界河,两个同名同源的“孔子河村”以河为界,一分为二,分而治之。阳春三月,虽然经过几场润物无声的春雨,孔子河水仍不太丰满,处于枯水的季节。河中有一堵由无数块黑色鹅卵石筑成的低矮拦水坝。河水满过堤坝抑或从石头的罅隙中流过,拦水坝的上游河段则形成了积水潭,潭水清澈见底。河边有几位来自不同“孔子河村”的浣衣妇女,她们正在浣衣,并操着同样的乡音隔着这条界河相互交谈甚欢。

看到当下如溪的孔子河,我想起了二千多年前孔子过河时遇阻的境况,便询问浣衣的村妇与附近的几位村民,得知这条河流原来也较宽阔,在多雨的季节里经常会洪水泛滥。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多次组织民众对河道进行了整治,并在河流发源地的五云山中修建了“孔子河水库”。该水库兼防洪、发电、养鱼为一体。现在的孔子河流域没有水患,但是每到雨季,上游水库泻洪时,河水也会涨起来,变得滔滔不绝。于是乎我臆断:当年孔子过河时可能时期不佳,一定会是个多雨的季节……

沿着河边溯河而上大约300米处,在北侧河岸又见到一标志性文物“坐石”,一块巨大褐色的石块凸出河床。相传孔子当年过河遇阻后在当地讲学,课后常到此石上休息洗脚,久而久之还留下一枚脚印。该石长约二丈有余,四旁草木不侵,受孔子河水长年冲刷仍然坚不可催。看到这块亘古的山石,我似乎看到了孔子当年传道授业、坚韧不拔、砥砺前行的顽强精神。

孔庙在“孔叹桥”左前方的孔子山脚下,早已以“问津书院”的名称闻名于世。2012年由新洲区政府启动问津书院百年维修保护工程,先后完成了大成殿、讲堂、文公祠、仲子祠、诸儒祠、隐士祠等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以及各种斋、馆、楼、阁、仪门、照壁、围墙、廊庑等保护性设施和丹墀。历时三年圆满竣工。书院傍山依水,座北朝南,拥簇在北岸的孔子河村中间。书院正前方有一个大型的石砌广场,广场前有孔子河如清溪盘绕,后有孔子山碧嶂环抱,左前方是山脉纵横的大别山,右边是田舍相间的原野。整个书院青砖黛瓦,庄严气派,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近视门庭壮阔,富丽堂皇。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仪门、讲堂、正殿;左右两侧为东西二庑。另建有亭、斋、楼、阁数栋,整个建筑群占地数十亩。

问津书院自淮南王刘安时期(公元前164年—122年)在孔子河滨修建孔庙,招募儒生住庙讲学,开启中国庙学先河,历经二千多年,在连连战火兵燹中,屡毁屡建。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它曾经先后有过“孔子庙”、“文宣庙”、“孔子山庙学”“孔子书院”的称谓,时至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由湖广巡抚熊尚文亲临书院,并亲书“问津书院”的匾额,从此以“问津书院”传名于世。书院的讲学活动一直得到赓续与传承,自宋至清,出现了文人荟萃,文风迭起的局面,硕学鸿儒登坛授业。据历代文献、《问津院志》、碑刻史料等记载,书院鼎盛时期,殿祠斋舍达百余间,庙属良田千顷,名士不计其数。历史上有唐代的杜牧,宋代孟珙、朱熹,元代龙仁夫、吴澄,明代王阳明等诸位大儒亲临书院,讲学布道。清康熙、嘉庆皇帝曾分别御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的匾额。它曾一度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麓洞书院等齐名,是声名远播的儒家讲学之地。

问津书院是中国古代鄂东文人的摇蓝,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进士387名,因其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而被载入《中国历代书院志》,它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时至今日,这座在大别山南麓孔子山脚下重新修建的书院,它是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遗迹,也是湖北省内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书院之一。

走进这所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庄严肃穆的书院,不禁让人思绪穿越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历史文明……

从仪门进入,沿着石阶、丹墀步入讲堂,这是一幢三间二层阁楼建筑。在这里曾是历代儒生讲学论道的地方,一楼有“问津藏书馆”以及“问津文史展馆”;二楼为古典式的讲堂。在“问津文史展馆”里有些镇馆之宝物数件,其为古代有关问津书院历史的断石残碑,以及明代早期复制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完整的石碑。石碑青石材质,通高200厘米、宽66厘米,圆形顶端,两侧雕有缠枝花纹,字体端庄厚重。观其令人敬意顿生。

穿过讲堂沿着丹墀两侧拾级而上,到达“大成殿”。殿堂横眉上“万世师表”、“圣集大成”的金字匾额金碧辉煌,金色的大字在光照下熠熠生辉。正殿由数根银朱油漆的粗圆木柱支撑而起,殿堂内空高阔轩昂,正中供奉着孔子圣像,两侧分列十二位先贤的雕像。在孔子圣像两侧的立柱上有联云:“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诠释了孔子师徒一行周游列国,传道授业,跋山涉水,辛苦劳顿,以及昔日问津之处文风赓续而兴盛。据书院工作人员介绍:如今的问津书院经常举办一些“问津文化讲坛”、“问津书院文化高端对话”;同时书院也是多所大学的国学“问津书院”研究基地与国学教育基地;也是武汉市乡村儒学研究推广中心。

别过“大成殿”,巡游完两侧廊庑之后,从书院右侧的石阶上到后山,到达孔子山顶。山顶上耸立着一尊由青铜铸成的孔子巨型雕像,雕像背北面南,我站在孔子的雕像旁肃然起敬!山脚下的前方是问津书院以及迂回流过的孔子河;在不远处村田相间的原野里,鸡鸣犬吠相闻,春水流田伴蛙声;在山的右前方是京九铁路线,不时有列车呼啸飞驰而过;与之并行的大广高速公路上(大连—广州)车辆川流不息;左边是莽莽的大别山。我突然意思到:眼前所见之处曾是二千多年前的烟雨楚国之地,山川依旧在。孔子一行周游列国到此,被定格在寻人问津、涉河遇阻、望河兴叹、住地讲学的历史场景里……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眼前的群山逶迤之间不再是穷山恶水,不再是行路难的古道驿站;孔子河畔不再有洪水滔滔成泽;再也寻不到避世劳作躬耕的隐士。如今华夏一统,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山顶茂林修竹、松柏苍翠、蓝天白云,我兴奋地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空气里似乎弥漫着湿润润的味道,我感觉到位于长江流域的荆楚大地,又一轮多雨的季节快要来临了,生生不息的孔子河,又会再现千古河流,水汤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