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令已过惊蛰,由于新冠疫情,我和大家一样仍然只能宅在家里,除了采购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基本上不能外出,久而久之,人便开始郁闷烦躁起来,每天不自觉的就是望向窗外,看远处的山,看街道的树,等待春暖花开。
拿着手机浏览朋友圈,了解各类资讯,让日子过得不至于无聊。老家巫山的老朋友给我发来布谷鸟鸣叫的视频,“豌豆苞谷、豌豆苞谷…”,四声杜鹃的叫声又在耳旁回荡,它也是布谷鸟的一种。每年豌豆开花后,待豌豆快成熟时,这鸟就来了,不知它从哪里来,也不知要飞往何处。鸟儿一路飞、一路叫,勤劳的巫山乡民将它的叫声谐音为“豌豆苞谷”,而它的叫声也早已成为故乡的声音。听着咕咕、咕咕的布谷鸟叫声,内心特别地亲切。这声音让人一扫宅家多时的阴霾,瞬时充满了希望,我闭上眼睛一听再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写:“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谚语说:“春雷响,万物长”;诗人说:走进惊蛰,最能打动人心弦的,便是那一声声充满诗意的春雷。因为那乍响的春雷,是从严寒的桎梏中,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悄然拉开春天的帷幕。从此,冰河解冻、泥土酥软、草木返青、气候转暖。
幼年在老家巫山乡下生活的时候,一到这个季节,“豌豆包谷”的声音撒得山岭沟壑,到处都是,令村子灵动活跃,令溪水欢喜。这叫声对我来说一点都不足为奇,固执的我还认为是应该换上夏装的符号。尽管现在所住的地方也有布谷鸟的啼叫,只是比老家稀薄一些了,所幸还有,让我能带上一些乡村的气息,感受到春天和夏天的交替。布谷鸟在屋后青龙山树林的某一个枝头,引吭高歌,声音婉转而熟悉。其实,这鸟叫声早已经烙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或许在某一个午夜的梦里,将我带回大山里的那个小山村,带进我挚爱的那片红土地,听一曲来自布谷鸟的天籁。那声音就像村姑一样清脆,如溪水边浣衣女的裙裾一样飘逸,让人耳目一新,难以自持。
依稀记得,麦收时节是农民最难过的日子。储藏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小麦还没有成熟。风调雨顺的年月还好,要是赶上头年大旱或者洪涝,谁家储存的粮食也不会多。
每到这时候,青黄不接,许多乡里人家“断顿”,因此吃过多年的返销粮。所谓返销粮,就是春夏之交粮食不够吃时,国家粮库低价卖给农民的库存旧粮,品种最多的是苞谷。
农谚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清晨,乡村的朝阳似乎很大很圆,瑰丽迷人,红红火火的升腾起来,人们一般都会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下地去收割麦子了,趁着天气晴好晾晒麦子,起早贪黑的忙碌着,生怕辛苦大半年后收割回来的麦子被雨水糟蹋了,天天祈祷着出太阳。此刻,布谷鸟似乎也很忙碌,它们在空旷明净的天空中飞过来又飞过去,那种空灵的叫声在田野间传得很远,播谷,播谷的声响催促着人们赶紧麦收。这时候我感觉布谷鸟离我们很近,也知道了庄稼人麦收后又要播种了,一茬一茬的农活就这样紧张有序、循环往复地进行着。
读小学时学“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的时候,想来是老师带着我们站在长满绿草的田埂边感觉的,眼眉不远处是春日里金黄的阳光,凉爽湿润,不远的桃树上站着一对布谷鸟正在歌唱,高亢而热烈,穿透长空,余音不绝。作为生活在海拔近800米的巫山盛产大米的粮仓庙儿槽,对诗句中向人们所表述出来能产生美好联想的情景肯定和我感觉的看到的不一样了。但是文字就是这样传递感情的,虽然每个人有差异,但是能激发心里潜藏的感觉的功能却是一样的。
春燕啄新泥,门前杨柳绿,桃花遍地开,布谷声声催。鸟儿的歌声向来是大自然的注脚。透过晨光,薄叶绿中隐黄,嫩嫩的仿若积聚了一弹即破的娇柔,又似稚气的孩童般,纯真,圣洁。树叶厚密处,绿意醇浓,是午夜的探戈,优雅而又沉着,于是,心底便有了不会失了着落的依靠。
二
三月的春色染满大地,一缕朝阳洒满一望无际的田野之上。布谷鸟穿过袅袅的薄雾,盘旋在清风中,清脆的吟唱。麦苗在勃勃的生长,争先与季节同行。花儿绽放出妩媚的笑颜,在等待那个前来赏花的人。
布谷鸟,又名子规、杜鹃鸟。更是多少古今文人墨客的精神之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意象。关于布谷鸟的名诗佳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我们非常熟悉的便有李商隐那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人的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甫的《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鸟。”《子规》:“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等千古佳句给人以深思、感悟。
布谷鸟,普普通通,貌不惊人。它们或灰或栗的羽翎,蓝白斑驳的纹绒,长尾短翼粗喙,金眼黑睛,殷舌红腔,躲躲闪闪的身影,总是悄然无声的飞行,它们嗜食别的鸟类不吃的害虫,每小时能捕食上百条松毛虫,有利有益农林的生长。相传杜鹃鸟是古代蜀国君王杜宇魂魄所化,为提醒百姓莫忘农事,啼鸣至口泣殷血,其感人的传说故事让人不胜唏嘘心生敬意。
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我,十分喜欢聆听各种鸟雀的声音,它们的鸣叫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张力,每一次鸣叫能把人们从恬酣的梦中唤醒。那一声声“豌豆苞谷,豌豆苞谷”的鸣声在春日的清晨清脆、婉转、悠扬,催得田野清新,催得草木青茵,催得流水潺潺,催得柳绿花红,催得神清气爽,催得春满人间。长大以后,离开老家在外工作,少于回家,成了一个远离故乡的客人,特别是母亲走了以后,更让自己感觉到成了一个熟悉故乡却又害怕回去的异乡人,所以每到这个时节听到布谷鸟的鸣声,都会勾起我迷惘的乡愁。那一声声“豌豆苞谷,豌豆苞谷”的啼叫在暮色的黄昏嘹亮、哀怨,唱得夕阳如血,唱得云惆霞怅,唱得黄花溅泪,唱得归雁惊心,唱得皓月怜影,让人产生十分怀念以前在老家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
常听乡邻们说:“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的农谚,此时节,布谷鸟也不失时机的每天早晨“布谷、布谷”不顾劳累的提醒农家赶快播种。“犁铧一曲情深处,忙里春耕绿韵稠”,随着细密春雨的滋润,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男人们揉一揉浮肿的双眼,甩响了春耕的长鞭,那一头头老黄牛,拖着希望的犁铧把红土,从田东翻到田西,那一层层的沃土,宛若大海里起伏的波涛,涌动着风调雨顺的年景。有时候,老黄牛累了,懒洋洋半天也迈不开步,庄稼汉子就会挥动手中的长鞭,喝道“呿、呿……”,同时左右摆动犁铧调整间距,老牛似乎明白“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匆匆喝了几口水,不敢懈怠,继续拉着翻种着一块块红土。红土地上,划拉出一排排红色的线谱,涌动出一弯弯红色的韵律。就这样年复一年,年年都重复看祖祖辈辈重复过的故事。
窄窄的田坎上,行走着三三两两的送肥的人儿,在温润的红土地里施上农家肥。在春暧花开时,播下了对美好生活的种子。
插秧时节,细雨绵绵。在一片片稻田里,乡亲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把秧苗,低首弓背地在一兜一兜的插着稻秧。十天半月以后,水田里会出现一片片翠绿、葱茂、可爱,绿茸茸的毯子一样的景象,秧苗在灿灿的阳光照耀下,绿的像宝石一样漂亮。
草绿春来,尘埃尽去,泥心养物根陈。润喉眉鼻,青翠远邻亲。春耕时节,孩童嬉闹是田野里一道明媚的风景线。放学归来的路上,经过平整后还未栽插秧苗的水田,三三两两脱掉鞋子,挽起裤管便下田嬉戏,抓泥鳅,捉黄鳝,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向对方夸耀“战果”,不服气的时候,会往同伴身上泼水,扔稀泥巴,跑着,笑着,闹着……等到薄暮回家,父母发现头发和衣服上的泥巴时,免不了要训斥一顿,但言辞中流露出的是对孩子的关爱和对美好生活期盼。
如今,生活在喧嚣的城市,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我们步履匆匆,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心里浮躁不安。期待有朝一日,找个树木葱郁、鸟雀成群的地方生活,是储存在大脑深处一直不曾舍去的梦想,一直缠绕在我的精神世界里,陪着我在当下的时光里徜徉。我想,我的心灵里是否还存留着青春热情的火焰,燃烧出如同布谷鸟那般清脆而悠扬的歌声呢?
意犹未尽,再次聆听朋友发过来的布谷鸟鸣叫声。我想,布谷鸟可能是一位乡土诗人,民乐圣手,它的诗歌是三言体,第一个音节短促,二、三个音节悠长,余音袅袅,前一声渐消于无形,后一声又起,不急不躁,中气充沛,哪怕就这样叫上一天一夜,音质依然清悠而富有韧性、弹性。如果,我也能成为一只布谷鸟,该多好啊!
期待,疫情早点过去。待春暖花开的时候,携妻女到山上去,到城郊区、到农村去,听布谷鸟自由的歌唱,看柳枝绿,桃花红,梨花笑……
哦,你听,布谷鸟叫了。我知道,春来了!希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