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书华的头像

周书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4
分享

在农谚里行走的父亲

父亲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作为农民,地里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要用心去耕种才有收获。”后来,尽管我和父亲都已先后离开乡下、不再以农活为生,但他仍然用这样的话提醒自己,提醒我。

父亲是一个开明、有思想的人,我常把秋天比作父亲的旷达,淡然。我清楚秋天这个词对于父亲的意义。立秋伊始,草木开始结果,对于一个与庄稼打交道的农人来说,收获的季节即是生活中最大的欢欣。所以我懂得父亲,当他在立秋的时间里驻足,他一定就看见了五谷丰登的胜景。那是他内心的花朵——硕果在泥土上最美丽的绽放!这还让我想起一株草木和一只鸟,它们从大地上走过,它们一生或许就为了与一滴雨露或一片云彩相遇,一瞬的相遇就构成它们生命的永恒。所以我总是想,在等待立秋的时间里,我的父亲,是否也如草木和鸟类一样的容易满足?自母亲离世后,父亲卸下了所有与农事有关的事儿,在县城居住。他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出去散散步、和同龄的老人一起聊聊天、说说话,日子就这样过得简单充实饱满。每次和父亲交流中,都会不知不觉说到一些有关农谚的话题。这是他一辈子积累的经验,或者说是他如同一位农学家一样,一辈子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一般在开春后,父亲会趁到镇上开会或者赶集的空当,在街边的小摊上买上一本老黄历,这可是他的必备工具书。父亲说这是庄稼人必备的读物,一本老黄历,就是一个农人的四季。父亲翻动它的时候,目光温和、表情肃穆,一双布满老茧的粗手,在纸张的起落间小心翼翼,仿佛一个佛教信徒面对佛像顶礼膜拜的那般虔诚。父亲每次翻动它,除了一份虔诚外,我还看见了他的喜悦。父亲喜欢看书,略懂一些易经八卦知识。有了这本老黄历,父亲除了村干部的身份,又多了一些为村民解惑的神秘,出门看天气,哪家新建房屋,嫁女娶媳妇,都会来家里请父亲看看日子。

父亲对气象农谚俗语相当的熟稔。在乡下生活,看云识天,那是农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最基础的本领。比如在夏天“晚上烧霞,干死癞蛤蟆”。这句谚语的意思就是夕阳在村子西边的九台山落下去后,云层映着落日的光辉透过山巅的天际烧红了整个西边,俗称烧晚霞,又称火烧云。意味着明天又将是个大晴天,蛤蟆都躲到阴凉的地方去不出来了。父亲常在这样的日子里,在村办公室里给大家布置完抗旱的事儿后,在村里的田间地头转悠一圈,看看容易缺水的水田里有无水源,然后披着从山坡顶上斜射过来的五彩霞光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诗经》和《礼记》等典籍中,都有记载有关农事和物候的知识,《吕氏春秋》中载有“凡农之道,候之为宝”,《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的观点,《汜胜之书》更是强调“农谚,凡耕之本”!由此可知农谚在我们中华农耕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了。也正是发达的农耕文明,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催生了很多的农谚俗语。

农谚俗语,涉及各类知识,内蕴颇丰。在我年少的心目中,父亲无所不知。有一次,我和哥哥正在李家坡收割麦子,夕阳正红,父亲看了看天说:“不要再割了,先把麦子捆起,背回家堆好。今夜有雨!”我感到奇怪:“太阳都快把人晒糊了,怎么会有雨呢?”“日落黑云长,半夜听雨响”,父亲说,“你看那靠近山顶的黑云正往上长呢。”我问父亲为什么会这样,父亲说书上就是这么写的,祖祖辈辈也是这么说的,应该不会有错。果不其然,半夜睡得正酣的我,听见屋外下起了雨。于是我记住了这句“日落黑云长,半夜听雨响”的谚语。也很庆幸,如果不按照父亲说的做,没把割到在地的麦子背回家,可能就该“泡种”了,岂不正应了父亲常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父亲说看春耕春种的时间其实不难,就按照老黄历“数九歌”操作就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所以每年最冷的时候也就是三九和四九,“三九四九,冻死老狗”,尤其是三九会是山里一年中最冷的九天,到处寒天雪地,一般农事少,都在家里围炉取暖,等待春的到来。父亲说,数九一般是从冬至开始,把往后的八十一天分成九个九,等数到九九的时候就开始春耕了,也是一年一度春耕春种大忙时节了。

过了正月十五后,父亲会提醒我们兄妹尽快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一般趁母亲煮早饭的时间,我们会做一些作业。早饭后,父亲便会带领我们下田劳动。东风拂过脸颊,放眼四处,春暖中可以看到田野里乡人们忙碌的身影,那是田野里最美的身影。在过去,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那是一幅鲜活的春耕图。这样的春耕图被先人们画进画里,雕刻在石上,写在诗歌里。这样的季节寄托了农人一年的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那春,也是指从这样的季节开始。农耕社会里我们熟悉的图景就是这样。今天,我看外面的田野大都已荒芜,田野里偶有的地块,庄稼在寂静中矗立,没有耕牛,没有犁铧,没有吆喝耕牛的声音,更没有人声喧哗。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随着仲春来临,在城里居住的父亲便开始在电话里给我念叨这熟悉的农谚,说他都想去老家把房子后面那一片荒废了的菜地重新打理一下,我说还是打住吧,岁月不饶人,好好休息别操心了。这春日里的农谚,如一把标度尺,时时提醒着深受农耕文化熏染一辈子的父亲切莫耽搁了农事。春日里的农谚,大都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就像传承乡村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印象里,许多不会识文断字的祖辈们,一年到头忙于田间劳作,挂在他们嘴边的莫过于一个又一个通俗易懂的农谚了。小时候,我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着这样的农耕文化启蒙。在这样的时节,父亲会带着我和哥哥在房前屋后闲置的红土地里,种上豇豆、四季豆、丝瓜、南瓜和葵花等种子。过不了多久,就会看见那些泥土里拱出种子的嫩芽。很清新,很天真,很希望的样子。那些清明时节的嫩芽,常常会在夏季变成阳光下的绿荫,变成秋季月亮下的硕果。

暖阳高照,散步在城郊的乡间,我已经看见有人在张罗自己的菜园子了。挥着锄头,把房子旁边的菜地用锄头深翻一遍,在田地四周扎一圈篱笆,就成。篱笆里就是青绿。可喜人呢。许多在红尘里惹来的烦恼,到这里可以清洗。清明时节,在菜园子忙碌,或者待一会,心就静了。

在这样的时节,人们一般会和亡灵关系密切起来。去先人的坟墓,烧点纸钱,培点新土。这个节日似乎不悲伤,不昏暗,因为这是清明。阳光明亮,风明亮,即便偶尔有些雨点,在桃花绽放的时候,也是明亮的。这个节日是我们和先人的阴阳两界的一次相约。我们按照我们的想象,把先人的居所修缮一下,送点冥币,在心里做一些无声的交流,道一声平安,然后,各自奔自己的前程。

天空在清明以后,开始高远起来。土地上的庄稼,迅速拔节。不久,阳光和雨水会把大地酿造得一片金黄。因为,那些拔节的绿色麦苗里,已经有麦穗在孕育着在生长着了。

天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父亲积累了许多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浓缩成文字简短、寓意丰富的农谚。譬如“春雾不过昼,夏雾断壁流”,“雨落早五更,雨伞不要撑”,“春雾雨,夏雾晴,秋雾热,冬雾雪”。“稻在田埂麦在沟”,种水稻,田埂一定要打好,不能漏水。种麦,田沟一定要理清,要滤水好,麦子怕涝。当然了,“干断麦根,麦有十分”。“盘古八百,早稻迟麦”。稻子一定要种早,麦子则要种迟。“麦二,麦二”。阴历二月,是麦子长势最旺盛的时候。在麦田里,父亲用农谚告诉我们如何种好麦子;到了油菜田,父亲又用农谚传授我们种植油菜的相关经验:“霜打油菜荚(芽),到老都不发”。油菜要在下霜前就要长成苗,不然没收成;油菜喜“阴花晒籽”,油菜开花时不宜出大太阳暴晒,结籽时则暴晒最好。

老家地处长江南岸。立夏一过,面对满地即将成熟的麦子、油菜,父亲说:“四月南风大麦黄,麦黄一时”。的确,强劲的南风一夜吹过,果然是“立夏十日连杆响”,山里农家的房前屋后的晒坝上便传来了竹连杆拍打麦子、油菜的有节奏的砰砰声。这声响,是村民颗粒归仓前,最打动人心的旋律。

农家人最关心天气。有时,风失调,雨不顺。立夏时节,久旱不雨,稻田插秧急需雨水,父亲会焦虑地说“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又劝慰自己说“甲虫不过夏至节,夏至前一定会有一场大雨要来的。不急,不急。”

盛夏的暴雨,令人欢喜令人愁。“一天一暴,田埂收稻”赶紧收东西,抢暴。村道上,到处是奔跑的人们。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时候,水稻要分蘖,玉米要授粉。这时候,父亲对地里的墒情(指土地的含水量)的关注胜过任何时候,所谓“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时节父亲经常要到稻田里看看。如果天不下雨,父亲就会让哥哥和我去找水源,然后采用挖沟渠方式,或将竹竿划破后,制作成简易水槽,将水引到缺水的稻田里去。老家山高坡陡,每家每户耕种的水田都是就着山势、地势围建而成,一般只有靠近底部的水田不存在缺水的情况,所以,如何让水田存水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有时忙了一天,好不容易将水引进田,往往是过不了一夜就又漏光了。忙完了水田,还要抽时间去打理菜园子,“处暑萝卜白露菜”,也是播种萝卜白菜的季节,误了时间,冬天便没了新鲜的蔬菜可吃。

“寒露霜降,豌豆麦子在坡上”。这时候,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既要忙着收又要忙着种,生活完全没有了规律。一般在这个时节晴天居多,如果遇到早上有露水和寒霜的时候,父亲一般会等到露水和寒霜收了,他才会和母亲去地里种麦子,豌豆、胡豆。有时为了节省时间,父亲会让母亲准备一些吃的带到田边,趁休息的时间吃。一年地里的最忙碌的除了春耕,下半年都在这个时间段了,尽管辛苦,但父亲的脸上、心底都是满足和充实的。斗志昂扬的带领着全家老小,“大战红五月”、“双抢”……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人不闲、地不闲。

农谚是我国古人长年累月观察与发现的智慧结晶。城里人都怕冬天,而在父亲的口中,冬天是有生命的,“冰冻响,萝卜长”;冬天在父亲的心中是孕育着希望的,“头雪盖住茬,来年好庄稼”“冬雪赛床被,头枕馒头睡。”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农谚,用乡人们最质朴的眼光审视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就会发现是多么富有哲理啊。

年少时在田间劳动,身体上虽然辛苦,但现在回想起来,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坐在都市里的某间办公室静思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出当年的劳累,只记得跟随父亲在田间劳动很快乐,有故事、有农谚。

父亲的农谚还有许多:譬如“立春三日草返青”“春雪赛马跑”“三月三,牛上滩”“谷雨种早棉”“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秋后一伏,是稻都出”……

农谚,寓意丰富,妙趣横生, 昭示着农耕文化的无穷智慧和自然的规律。父亲的农谚,是满怀情感的,有丰收的喜悦,有旱涝的忧愁;父亲的农谚,是充满智慧的,有农耕的安排,有农事的指导。父亲的生活与农谚息息相关。这些来自先人智慧,并被现实反复证明的农谚,已经深深镌刻、储藏于我的内心,时时提醒着我依着农谚“春播秋收”,如此,才不虚度光阴、不枉此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