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徒的头像

周徒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3/13
分享

人文内外,那些会让人痴迷的古代学问和技艺

上高中要分文理科,从前出于日后就业的考虑,选理科的会多一些,现在好像选文科的也很多。上了大学,有些学校会有人文系或是人文学院,现在知道,人文包括文化(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

现在看来,我们的老古人的学问多是属人文学的吧?!以四书五经为代表著作的儒学,流行中国几千年,创立儒学的孔子,被后世的君臣万民尊为圣人。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后的学子常常出自孔子的门下,也都以写作即文学见长,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读书人,又常常会以教书育人为业。我们有官修历史的传统,国家设立史官,或是由翰林编修等掌管史书的编撰,太史公司马迁和班固就因为编写史书而留名后世。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的学问显然比孔子要高深许多,而那本《道德经》,就是我们最好的哲学名著。而在战国时出现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曾是一个显要的学派,日后的商鞅、韩非、李斯都是法家的大才,商鞅和李斯都是秦时的重要官员,韩非则是以法学的学问见长,是法家最重要的理论家。人文学科,可谓是古代的显学。虽说如此,并不是人文以外的学问就没有人去探究了。

也许就因为《梦溪笔谈》中有好多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建筑、医药等方面的知识,使得撰写它的主人沈括在现代有了“理工男”的评价,和苏东坡很像,沈括也有水利方面的成就,和苏东坡他们不一样的却是,沈括好像在实际事务方面比其他人做的更多更好,他不仅仅是科举出身,还靠父荫-----他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官员。他因为博学而多能,掌管过北宋的财政、地方刑狱、兵器制造、边关的军政,甚至是司天监,作为使臣出使过辽国,为北宋朝廷绘制过地图《天下州县图》,提出历法《十二气历》……一般的文官,恐怕干不了这其中的有些工作吧!由于他做过伤害苏东坡的事情,并且是利用苏东坡写过的诗文,让后世人对他的印象不是太好。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对他,那句“人无完人”的评语或许比较适合。

如果说沈括的学问比较庞杂,下面这些人的学问该算是专业了吧。《天工开物》,作者是明代的宋应星,他从小就特别聪明,可惜只考中了举人,往后再参加会试就屡屡不中,加上他出生在明朝末期,仕途也因此颇为坎坷。宋应星从小就很喜欢沈括的《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也许就是向《梦溪笔谈》看齐,但宋应星在这本书中主要讲的是工农业、采矿业的生产技术,讲犁地耙地和农作物栽培,讲造纸、榨油,讲缫丝纺织染色,讲陶器和金属器物的制作,讲车船的制造,讲矿产的开采,讲兵器、墨汁和染料的制作,讲酿酒、采集珍珠,西方人将之评价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于书中有反清的字样,在清代它曾被封禁,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但挡不住其他书引用它的图例和内容。而这本书流传到日本和西方,则受到他人的热烈欢迎。其时日本和西方的生产力非常落后,迫切需要有先进技术的传入,《天工开物》在他们那里可谓很好的发挥了它的功用。当生产技术也能够成为学问,其能量真的是非常巨大的。它会促进生产工具、机械的设计和生产,从而推动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丰富,最终实现社会的富裕,增强各个国家的实力。对生产的倚重虽然也可能会增大人们的物欲,但这时的物欲却是偏重于产品的质量、功能和品质,而非黄金珠玉的那种奢华,也还算好吧!如此,《天工开物》对于社会的贡献,应该说很大了吧!

带着考察和勘探的目的出游,严格要求自己将周游的见闻整理成文字,并且是很有知识性的文字,这样的出行,也许意义更大。《徐霞客游记》,虽然顶着游记的名号,却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书中有对各种地貌如岩溶地貌、山岳地貌的考察和记录,有对长江源头的考证,有对沼泽、温泉的记录,也有人文地理如民情风俗和矿物产地的记载。和其他旅行者一样,徐霞客也去过黄山、庐山、华山、五台山、恒山这样的旅游胜地,但他立下出游考察的志向后就矢志不渝,不畏艰险,既有探险家的胆魄,也有文学家的好文笔,则又非寻常人可比了。而徐霞客一辈子投身游历探险的亲身经历,又使得《徐霞客游记》不知平添多少魅力。

朱载堉创立的十二平均律,在西方享有很高的声誉,西方学者称颂朱载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他通过算盘,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创立了十二平均律,为之创制了相应的定音乐器律准和律管,还首创了多种平均律乐器和乐谱;他完成有《乐律全书》、《历书》等著作,也有很多物理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而说到他个人身世,却并非如他的成就那样美好,他是如假包换的王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却借着自己优厚的条件研究乐律、科技,后来甚至情愿辞去自己的王爵,做一个平常人。

儒学在创立之初也是不被各国君王接受,孔子才会不惜在五十五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就为宣扬他的学说。在秦代,秦国君主对韩非的“儒以文乱法”深信不疑,宁愿“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也要禁止儒家,甚至使出“焚书坑儒”的狠毒招数。而到了汉代,当儒学被定为正统学术,历史竟然换了一番样貌,人们争相学习和研究儒学,还说出“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这样的话来。汉代以后,儒学逐渐衍化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之类的学说,儒学与其他各家学说结合融汇的趋势早就已经不可阻挡,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主张得到朝廷的普遍提倡,“混元三教九流图”说的就是三教合一,“以儒为表、以道为里、以释为归”等也是三教合一的理论。光这样一些道理,就足够吸引人去迷恋、去研究一辈子了。但重视人文,轻视自然科学也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这和西方古代和现代都重视数学和科学的做法正好相反,西方在古希腊时很重视数学,这一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和名画“雅典学院”就能说明。在我国古代,除了少数官员如祖冲之和一些民间学者如梅文鼎及前文讲过的沈括、朱载堉对数学和科技较为倾心并毕生钻研,很多人尤其是读书人对它们并不关心,由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并不完备的《几何原本》,在清代帝王眼里是治理黄河需用的实学,却没想过还可以将它作为读书人的教材:爱因斯坦,就把《几何原本》当成自己科学启蒙的重要读物,由此建立对于数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文学在古代也同样有两种,一种是和其他人文学科的结合,成为论文,以文章的形式承载和表达作者的观点,比如前文讲的《道德经》或是其他诸子百家的文章,一种则是单纯的文学作品。两者起初并不在意什么区别,诸子百家的文章除了讲道理,也会有文采,比如道家的庄子的文章、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就都很精彩。专门的文学,也许就是指后来韩愈柳宗元他们的散文,又或是诗歌,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戏曲以及一些古代文人写的诗话之类的吧?古代文学是下层劳动人民和各级官吏共同创作的成果,起初民间几乎没有识字的人,诗歌等只有口头传播,应该是古代官府里经常下乡采风的稗官将民间的歌谣记录下来带回去整理,后来孔子接触到这些民间诗歌,将他们删减成《诗经》,古代朝廷和地方官府里的各种官吏也要写些东西:史官要写起居注和对各种军国大事进行记录,掌管占卜的官员要写卜辞和占卜结果,掌管刑狱的官吏要写审判文书,其他四下求取官职的士人要向君王和主家陈述自己的政见,可能也会用文章的形式。官员们单纯的文学创作,则有屈原写《离骚》,汉代御用文人写的赋和后来的骈俪文,再就是应制诗等。时间越往前,官吏在朝廷和官府写的文章越有流传下来的优势,历代的史书和朝廷掌握的藏书机构常会保留历代官吏的各种文书和作品。孔子开创私人教育,将知识向民间普及,民间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再后来造纸术印刷术等不断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民间读书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宋代有柳永写词,也有很多的民间艺人忙着写话本,元代有关汉卿汤显祖他们创作戏曲,到明代时,会有唐寅从事诗歌、书画创作,到清代则有李渔不仅写书,而且靠创作、排练演出戏曲就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沦落社会底层的曹雪芹,写出的《红楼梦》竟然在清代宫廷也颇受欢迎。单纯的文学作品,也许不必太在意知识的积累 ,而是在乎想法和文笔,任何时候都会流行。现代人喜欢写玄幻小说,写诗歌和散文,读者也特别喜欢这几类文学作品,与古人又是何其相似。

古人对于古代学说有道和术的区分,现代军事理论有战略和战术的区别,政治学理论中也有政理和政术的不同,讲的也许都是道理和做法的差异。有人喜欢并痴迷于理论的研究,也有人执着于具体的事物的操作。理论和执行,虽有联系,却还是会有不同。比如音乐,搞乐理研究和音乐教学的人是在搞音乐,从事歌曲创作和乐器演奏的人也是在搞音乐,都可能会因为喜欢音乐而毕生从事它,却又会有不一样:从事乐理研究的人,比如前文讲到的朱载堉,他会发明新的乐器,却不见得会一直去使用一些哪怕是他自己发明的乐器,而擅长使用乐器和作词谱曲的人又或是以唱歌为生的人,有的学会一些乐理,有的却只是会演奏乐器或是能熟练地唱歌就行了,不一定要像朱载堉那样再去花费毕生精力研究乐理。研究理论和注重实践的两种人,或许很有必要相互沟通和合作。

一些包含学问在内的事物常常备受推崇,继而被学习,然后变得盛行。除了前文讲的演奏乐器、作词谱曲,还有书法、绘画、围棋等。而有些活动,则是先作为民间的生产活动和游戏,有人对它们进行记录和研究,进而有了比较特别的地位;比如刺绣还有烧制陶器和紫砂壶,烧制紫砂壶在古代毕竟是供应给文人士大夫,紫砂壶是很文雅的器物;而烧制陶器,也许就是因为它不光是一种生产活动,还和美术有关,现代人做陶器,不用说都是奔着美术、设计去的。而这些只是我们这里的情形,通过书籍资料或是其他途径,我们知道别的国家或地方,会有人把不断的设计制作新的日常用具、家具、房子(建筑或构筑物)等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并且不全都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比如用于教学,也许是包豪斯设计学院或工艺美术运动对他们造成影响的吧。

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文学创作还是弹奏乐器、钻研书法绘画,抑或烧制陶器、制作家具,都是人们从祖先那里承袭下来的活动,如果和学问有关,或许也称得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愿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能有更多人从事这些和学问有关的活动。(完)

参考书目:《数学文化小丛书:数学与音乐》周明儒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