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绪维的头像

周绪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2
分享

千年飘“香”莒文化

正如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宋平为故乡—莒县题词:莒国文化,源远流长。—题记。

莒县,简称莒,又称莒州,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属新亚欧大陆桥头堡日照市,面积1952.4平方公里。

莒地,依山傍水,山是浮来山,水是沭河水,一方水土涓养一方民风,一方沃土传承一脉文化。山水有情,山因人而明朗,人因山而智慧;水因人而大度,人因水而从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之意,造就了千年古城源远流长、灏大的莒文化脉气。因了古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俚语,几千年来沭河、浮来山纳藏了天地间博流、毓秀的菁华和天籁脉气,莒地也因此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历史上曾有“莒州粮仓”的美誉。有了山水的荫翳莒地才得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才人辈出、钟灵毓秀、富甲一方。

打开厚重莒文化历史的编年体,探幽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支脉,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文化窖藏可查寻于中国历史的卷轶。据史料记载:莒地多产芋,时人称“芋”为莒,并食之,故莒以“艹”为部落名。莒县历史文化悠久,浩渺的文化源远流长。《重修莒志》记载,莒县的履历,行政区划商属姑幕国,周称莒国,汉代为城阳国,秦置莒县,隋设莒州,1913年改州为县,这也是历史上莒县一度曾称莒州的缘由。莒县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莒故城也即现在城阳镇,历史上为莒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学家从旧城阳遗址发现并出土了大量标志莒文化起源和有史学研究参考价值的文物。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我国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为南北朝时期东莞莒人,晚年在浮来山定林寺居住、校经。

追根莒文化的渊源,根系远可追溯到几万年至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莒地先民创造了多种形象的陶文,特别是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陶文,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上千年,被认为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专家考证比甲骨文早1500多年,是中国文字的始祖。是现代汉字的雏形。近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文化,正如《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者也。”浩瀚、灏大的齐鲁莒文化,可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媲美。“莒文化”一度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古文化,对发展、繁荣山东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推进作用。

“勿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这里。“毋忘在莒”成语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一腔壮志的齐国公子姜小白因受窥视王位的堂兄姜无知的陷害,被迫出奔莒国,被其表妹莒国公主秋己搭救。后来秋己不惜舍身舍命,力助姜小白登上王位及任用与他有杀身之仇的管仲为相国,使他谨记“毋忘在莒”,最终建立霸业,成为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也成就了一段他唯才是举,不计前嫌的美名。

其境内的浮来山、马髻山、屋楼崮从三面以犄角烘托着这块宝地,莒地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背景,而且仍保留着古时测时纪历的遗址,为历代天文勘测、研究天体运行提供了卓越的史学资料。浮来山清灵雅秀,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六条旅游线之一。千年古刹定林寺为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校经著书和韬光养性之处,其著作《文心雕龙》可称为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的宝典。寺内设有刘勰的铜雕塑和神龛,寺内匾额上有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校经楼”三个鎏金大字。莒地更是中华民族生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莒县籍作家杜守敏先生的散文《巢祖治屋楼》更是莒文化起源的见证,莒地东夷先民们早在蒙昧蛮荒、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就在此巢穴定居。此外,境内还有齐长城遗址、状元林、乐毅垒、马鬐山红袄军遗址和玉皇山龙鱼、屋楼春晓等古莒国八大景观,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

莒地名人,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提到名人,刘勰不可不说,公元465年中国有幸,莒县有幸,在莒地广袤的版图上诞生了一位必定影响和怡芳后世的伟文学辨证理论家—刘勰。刘勰,子彦和,法号“慧地”,东莞莒人,生于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元年,约卒于公元532-539年间,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刘勰幼年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只好投靠当时知识渊博的僧佑大和尚,“与之居处积十余年”,受其熏陶在寺庙内博览群书,熟读佛文藏经。晚年因宦海茫茫、仕途坎坷,潜回祖籍浮来山定林寺,主持佛事,并潜心研读校定佛学经典,荟萃诸家文学评论理论精髓和佛文理论的经典,融会贯通并结合自身的顿悟,并在校经楼由此纂写了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其中许多关于文学评论的观点和思想被国内外很多“龙”学理论专家和学者所是为文学理论鉴评的依据和圭臬。为缅怀刘勰,使《文心雕龙》的辩证理论发扬光大,国内一些组织机构专门成立了《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学会,专门研讨其文学理论的先导性和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推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心雕龙》将中国的文学理论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莒地人文文化醇厚,神话传说更是有史可鉴。古莒文化,鼎立齐鲁。近年来,莒县县委县府拨出财政专款,成立专门组织,认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和申报工作。据统计,全县共收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100多个,莒州诗词1000余首,民间习俗、民间绝技20多种;先后出版了《莒文化艺术大典》、《莒文化研究专辑》、《莒州诗词选》、《莒州书画集》等文化专辑 30余本。目前,《过门笺》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莒县被授予“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并申报了“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称号。

中国四大民间神话传说之孟姜女哭长城发源地就在莒县。其历史典故就是来自于醇厚的莒地文化。相传有一家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南瓜,在隔壁姜姓人家的房顶上开花结果。收获时,南瓜中生出一个白胖美丽的小姑娘,因为这棵南瓜是孟、姜两家共同管理的,所以取名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发生在齐国,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孟姜女为齐国将杞梁之妻,杞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到孟姜女,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齐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女悲之,终日以泪掩面,向莒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云,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日照地区有着深厚的太阳崇拜历史、习俗和传统。《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羲和就在山东东部叫汤谷的沿海地区祭祀太阳神。莒县凌阳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地名,都是古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

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文化的发展从一定意义是上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浓缩为其文化发展的变迁史,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同样可以映射和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朱熹诗句寓意的那样,莒地正是顺承其辽远、灏大山水文化渊源和蓊蓊郁郁的民间文化枝桠,秉承着传承、吸收、兼容、创新、超越的理念,以崭新和饱满的活力迎接其文化艺术发展的明媚春天。莒地文化的前进发展也必将留下一个个清晰、灵动的时代印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