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绪维的头像

周绪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09
分享

听雨

浩瀚如海、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文化发展史似乎总是与雨有着些许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情愫。遥望中华诗词文化璀璨的星空,穿越千年诗词文化蓊蓊郁郁的枝桠,只是凭空俯瞰和意想着,空气中淅淅沥沥的雨意便开始渐次增厚起来,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随时都可嗅得到,仿佛眉宇之间一抬手即可触摸的到似的。这不,吟哦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便已知晓中国诗文化的深邃、辽远、醇厚,及历代诗人借物言志的语无绝伦的高超境界。听雨听的是一种境界,听的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患得患失的纠结或洞明,是一种人生的彻悟或舍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以听雨为寄托,借助听雨的心境,或直抒胸臆,或鞭挞如里,或委婉含蓄以表达自己的踌躇满志的人生、宦官仕途的沉浮、愁肠百结的寂寥心绪,或居庙堂之高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秦岭淮河为中国地理气候上的分水岭,标志线以北的北方可谓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更是泾渭分明,前后时令,丝丝相扣,婉然老式影片中旧上海轨道上的老式电轨车,咣当咣当的循着既定的节奏箍着铁轨踽踽前行。二十四节气交替规律,这便是古人人定胜天智慧的体现和天文学家之于自然界季节变迁经验沉淀的科学升华。春露、夏雨、秋霜、冬雪也算是着中国式季节的灵魂主题,附和着冷暖、干湿、干旱、风霜雪月的一种精灵文化的腾挪跌宕,一种原自然实物手笔的描摹和写生。惊蛰过后,春的味道渐次厚重,盎然起来。北方的春雨在庄稼人的心坎、牛耕篱笆上萦绕;在沉睡了一整冬龟裂大地的祈求中,在潺潺溪流边裸露着的青绿色的鹅卵石上,开始慢慢酝酿、浸润、弥漫,慢慢氤氲升腾,继而淅淅沥沥、滴滴答答、落落洒洒。聆耳细听,像春蚕在啮食桑叶,窸窸窣窣;像诵经的和尚在叩打木鱼,咚咚响个不停,又像极了黢黑深夜秋风扫落叶飒飒、沙沙的摩擦声,有时又俨然像细丝、像牛毛,像银针,悄无声息、蹑手蹑脚,总之,在这样的想象中竟也能寻找着春雨的底蕴了。间或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谚中读懂了春播、夏长、秋实、冬藏的殷殷期盼。

探究并打开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长卷,总能无意间在唐宋诗词散文里寻得见水汽淋漓雨的气息和韵脚。雨与文人骚客也总有割舍不断、千丝万缕的情愫,在历代著名诗词文人的经典诗词作品中,总能嗅出和捕捉到雨的一撇一捺或芊芊莽莽的影子。正如余光中散文中所写,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一个清新隽永的“雨”字,不难窥见和抠出雨是他们驰骋思想、抒怀胸臆的惟妙惟肖的寄托。譬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字字珠玑,针砭时弊,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藉慰着残秋的细雨,每一滴细雨都寓意了诗人愁肠百结、孤寂落寞的命运。颇有一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词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心系社稷前途、忧国忧民的豪迈爱国气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作者以聆听雨为词眼,以时间为轴线,让时间定格不同人生阶段,刻画少年意气风发、纸醉金迷,中年为生计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坎坷际遇,暮年孤苦伶仃、天涯沦落的听雨境况。诗人以雨抒情,使雨幻化为诗人的灵魂思想,从侧面反衬除诗人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的无奈。说到听雨,不得不提初国卿、季羡林两位散文大师的《听雨》和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三篇听雨之佳作。尤其喜欢余光中散文中折射出的那种用亲情、智慧及爱国情愫交织在一起的听雨心情、心绪、心思,眷恋故土故乡的殷殷情结,那雨听出的该是一个海外赤子跨越海峡的阻隔对故乡、故土、故人魂牵梦绕的念想,对梦境里隔着千山万水故乡雨季沉甸甸的归属感。在夜阑时刻,在孤独之余,在隔海眺望中……,淅淅沥沥,滴滴答答,滂滂沱沱,缠缠绵绵,字里行间镌刻着作者渴望海峡大陆统一的强烈心情,那种归心似箭的期盼竞也如雨一般在心底弥漫起来。总之,聆听着不同的雨点,诗人浮想联翩、神游万仞,以笔锋诠释心绪,用飘忽不定的跳动着的点点细雨激荡和描摹人生。

雨是一个有感情、灵气、生气、生机变幻的精灵。纵观中国的古诗词文学发展史,历代文人骚客无不对雨有着情有独钟的偏爱。借助并赋予她其灵活多变的智慧、细腻或狂躁的脾性,来直抒胸臆、谈笑人生、针砭时弊、寓情于物。凭栏远眺,在漫长、寂寥的雨丝中和杜牧惆怅百结、悲思愁绪中,诗人到底捻着雨的骨架和魂魄了。在缥缈氤氲的雨境升腾中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气淋漓的斩不断、理还乱的怅然感慨。借助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雨”字,让多少政客豪情满怀,踌躇满志;又让多少文人墨客生活仕途失意,飘忽不定,郁郁寡欢;一个丰沛饱满的“雨”字曾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清明节后不久,飘飘渺渺的雨意便日益滋长和加长起来。于是,在张望和期盼的雨影里,在杜甫《春夜喜雨》的遐想里终于循着了雨的变幻无化、婀娜多姿的身姿,兮然间便有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韵和情愫。立秋之后,在秋虫的卿卿唧唧吟诵声中,和着飒飒的秋风,陡然增添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伤,一丝携裹着秋意忧伤的人生和仕途失意无奈的概叹。

雨是世间有灵性的东西,具有温和、细腻和大度、辽阔、通达性情。在诗人眼中,雨是妖娆多变的,雨是一个舞动着生气、灵活通变的自然界精灵。春露、夏雨、秋霜、冬雪其实都是雨的化身。春露是雨萃取天地菁华之于自然万物的恩泽和羽化;夏雨是雨之于其酣畅淋漓秉性的自然表露;秋霜是雨凝聚筋骨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升华;冬雪是雨幻化为水汽之于大地母亲返哺之恩的回报和馈赠。同样,雨也是有脾性的:温和柔顺时,细雨霏霏,就像热恋中的恋人缠缠悱恻、莺歌燕语,而又绵绵长长,让人留恋徜徉其中乐不思蜀;狂躁雷霆时,挟着电闪雷鸣,打你个措手不及,时而狂雨大作,大雨倾盆,在天地之间撑起一片大水幕,任你无处遁逃。诗人之于雨的想象是无穷尽的,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诗人借助一个空茫的雨字托物抒情,或委婉描摹自然景色酣畅淋漓,或含蓄表露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或刻画春雨纷纷,春衫尽湿诗人独行失落的感慨,总之凭空一个空濛的雨字,便以将横亘中华五千年多的诗雨文化的意境诠释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听雨,最好居在江淮以南。江南,杏花,春雨,那种水汽淋漓、细雨空蒙、空气清冽、依山而建的民居、旖旎的山水风光、小桥流水的唯美长卷,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典型山水泼墨画的绝佳题材。这样,光是从心里想着六个颇具诗意化的汉字方块,思绪穿越千山万水跨越时空,仿佛看到了霏霏细雨笼罩下下古老石拱桥底下来去迂回的乌篷船;聆听到了南京秦淮河畔“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歌女忧国忧民的歌声;触摸到戴望舒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打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姑娘的寂寥心情;闻到杭州瘦西湖雨后百花绽放后屡屡隽永的清香……。

听雨或者徜徉雨境的乐趣需要用心去体味的,否则单就一个“雨”字,即便在雨文化底蕴浓郁、醇厚的江南,听雨纵然也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亦或是索然无味。

快乐的童年生活里听雨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将儿时记忆的底片拉长,在梦境撸着桨漾着思绪之船,追溯并记忆飞逝的时光,梦回烟气氤氲的童年雨季。儿时的乡间村落可称得上简陋,每家房屋错落有致的分散着,稀稀疏疏的,在时光的流逝里静默着,不似现在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记忆中,几乎家家屋顶差不多都用茅草苫蔽而成,条件好的把瓦压在茅草上面,正房门前台阶多用青石板铺成。每逢下雨,雨点打落在屋顶茅草上瞬间便腾起阵阵水雾,汇集后沿着屋檐顺流倾泻而下,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击打着灰白青绿相间的青石板,水珠跌落后水花四溅的情景煞是壮观。淅淅沥沥的雨点滴落在土地上挟裹着缕缕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遗憾的是,而今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聆听雨的声响印记,只能停留在童年的深处的记忆里,杳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烙在记忆深处的,是老家正房门前一侧支着一块水泥砌成的石板,上面放着倒扣的黑色铁皮桶、脸盆、陶瓷水缸,每逢下雨骤促的雨点跌落在上面,发出叮叮当当、乒乒乓乓、嘣嘣梆梆的声音,或急或促或慢或缓,铿锵的韵律至今尤可清脆可听,就像打击乐器铙儿钹儿或金属乐器发出的不同旋律的美妙节奏,汇成了一场雨的交响乐。那似乎是属于雨的专利,只有雨才能弹奏的这么美妙!雨虽来无踪影,但经年累月的力量却在青石板上留下了岁月的见证,原来平滑的青石板表面被时间镌刻上了凹凹凸凸、深浅不一的印痕。这正是木锯绳断、水滴穿石的诠释吧。偶有雨点不太大的时候,偷偷地与邻家几个同龄的孩子在雨中追逐、嬉戏,直到衣服被淋得湿漉漉才肯回家,结果每次都免不了被大人数落一番,现在每次回想起来都有点眷恋儿时的那段时光。我暗自思忖,这种情形之于生活在高楼栉次鳞比的现代都市孩子而言,怕是很难想象出来和体味到的。庆幸自己拥有值得珍藏和回溯的快乐的童年农村成长经历。

听雨,怎能单凭一个简单的“听”字所能了却的呢?除非你能走进并融入中国绵长的诗词文化的雨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