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品尝核桃鲜
朱 平
“麦子上场,核桃满饟”、“荞麦扬大花,核桃离褂褂(读wawa)”、”隔隔核桃砟着吃”、“绵绵核桃剥(读bao)着吃”、“青皮核桃剜着吃”、“蜜拌核桃饟,越吃越甜香”、“核桃饟鐅(读pie)油香破头”……,五十年前从大人嘴里学过来的这一句句有关核桃的谚语,陪伴了我一生,回味了一生,享用了一生。近几日,随着街上青皮核桃的上市,听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看着一堆堆正在剥皮的青皮核桃,心头不由得又浮现出一暮暮淡淡的往事,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熟悉亲切的年代。
家乡华亭是陇东著名的核桃之乡,有关核桃的农时谚语多,与核桃有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说农时季节的:“荞麦扬大花,核桃离褂褂”。华亭方言wawa两字我写不准确,我用褂褂替代。褂褂指核桃木质包皮外的青皮,是民间制作青蓝染料的原料,在核桃成熟后自动裂开,核桃离开枝柄,掉落下来,华亭人把这一过程叫“离褂褂”。这个青皮就像穿在核桃上的褂子,核桃成熟了,用不着了就脱去,像人脱了夹衣褂子,倒也附合汉字象形会意的特征。“核桃满饟”:麦收结束,要将地里的麦垛运回打麦场码成大垛,等待打碾。此时腾出麦地来,三伏天翻耕,让狠毒的太阳晒熟土壤,吸收太阳的能量;一些田地种上荞麦倒茬,荞麦开花时节核桃熟透了,自己常常从树上掉落下来,这时已入秋,家乡人又把这个季节叫“核桃离褂褂”。
有些谚语与风俗习惯有关:比如,“蜜拌核桃饟,越吃越甜香”。说的是麻菴、上关一带农民招待贵客、稀客时的一道菜,叫“蜜伴核桃饟”。将存放了几年的土蜂蜜用清油化开炼熟,加上核桃仁佐油饼吃,自然香甜无比,吃了这顿还想下顿。再如“核桃饟鐅油香破头”。也于当地农家用核桃搾油的工艺有关。鐅是华亭农家古法搾油工艺的关键环节,古人们将核桃仁、杏仁、火麻籽等原料炒熟,用碾子碾碎碾细放到开水锅里煮,待到脂肪与油碴分离漂上水面,用两根筷子缚成的丁字形工具收拢油花,舀出来再用大火炼,蒸发掉水分剩下的就是食用油。这一系列的过程,来自古人从卤水中提取食盐的工艺方法,华亭人用它分离植物油脂,把它称之为“鐅油”,这样“鐅”出来的是熟油,自然特别醇香好吃。
还有的谚语充满了人生经验,富于哲理。比如关于核桃怎么去吃的谚语就说出了做人处事的三重境界:“隔隔核桃砟着吃”的原意不用说了,人人都明白,它引申出来的寓意深刻透彻,发人深省。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顽劣不化,又硬又臭的人,轻者搔扰正常社会秩序,影响一方安宁;重点违法乱纪,祸害人民,如同又顽又硬的隔隔核桃,需要重典重刑整治,他们才能老实做人。这算人生一重境界。“绵绵核桃剥着吃”,说的是品种优良的核桃,敲开硬皮,饟子就露出来。这类核桃只需用手剥去分心木,即可食用。华亭人把年轻的“好苗子”比喻为绵绵核桃,他们品行端正,为人诚实,需要循循善诱,言行引导,即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应该算人生另一种境界。“青皮核桃剜着吃”,指没有成熟透彻的带着青皮的核桃,需要用刀子剜开两半,再连饟带分心木一起从青壳里剜出来,剔除杂物再食用。它的含意多指家庭情况不好的青少年,或因家长品行不端,或因家境经济条件不佳,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于是村里人想方设法把他从原来家庭中“剜出来”,换个成长环境。古时候华亭,每个村庄都有主事的老人,为年轻人操心。旧社会多以介绍到好人家做上门女婿,在丈人家生活几十年,为岳父母送终,也为亲生父母养老,可为一件善事。新时代,多以推荐当兵入伍或招工选干,去好的生长环境成人成才。这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华亭自古以来,老年人将民俗谚语传给后人的同时,总是千叮咛万嘱附的讲解深含的寓意,借以教化人。这是核桃之乡华亭的一方族群文化,是一种村落传统,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与习惯。
说起方言谚语话题就多了。现在能说清华亭方言谚语含义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年轻人往往不屑一顾,认为它是“土老帽”,复杂绕口,落后难听。也是!古老的大中华本来就复杂,复杂的传统文化,复杂的地角旮旯,复杂的民族部落,复杂的时代特征……。事物往往因为复杂而多彩,生活常常因为复杂而甜蜜。哪里象现在,简单到人情就是红包,夫妻就是吵闹,过日子就是玩着手机傻笑。若往前推五十年,核桃之乡华亭的山水,华亭的生态,华亭的环境,华亭的”金山银山”,就象三伏天的青皮核桃,香鲜甜脆,哪里能比得上?若在夏秋这个季节走进核桃之乡,遍野核桃林,一片绿世界,独庄独户掩映在林海之中,不到炊烟升起不知哪有人家,不闻鸡犬鸣叫不知已到门口。寒冬腊月,冰封河山,树林落叶,始见稀疏,所见之处,院阔人空。三重瓦房,坐北向南,品字摆开,道观禅院般宁静。院落周围一圈酸刺(沙棘树)篱墙,院前一厢柴垛,傍边拴着三、五头牲口,路边爬着一只黄犬,公鸡在柴垛上昂首打鸣,青烟从屋顶袅袅升起,几分庄严,一派祥和。
走进大户人家的上房。正堂上,百年核桃木神案铮光瓦亮;核桃木八仙棹、太师椅,纹理艳若大理石,幽幽散发着一丝核桃油香。两厢火炕暖宫,雕刻精美,核桃木炕柜、炕棹乌黑油亮。核桃木家具是不用上漆上油的,它自身纹理漂亮,木质细腻结实,沉若生铁,美似大理石,在中华家具大家庭中,自古以来就占有一席之地。在核桃之乡,核桃木的纹理之美在家具上发挥到了极致,如神案上摆放的香筒、烛台、砚台匣,厨房里的筷子罐,捣蒜的蒜窝子,等等,每一件都在彰显着能工巧匠对木头纹理的尊重与珍惜。就连门坎也是珍贵的核桃木所做,用核桃仁擦得明光鉴亮,木纹平静,宛若湖水。据说,百年老树根部和主干部的核桃木,可存放上百年不杇。用它做的家具,常用核桃仁擦拭保养,可用五、六百年不变型、不走样,也不会杇坏。在核桃之乡,核桃木的珍贵不亚于红木,只是太沉了,太重了,一个方方一米的棹子要二、三个人才能抬得动。既便是到了普通人家里做客,一顿核桃穗干炒腊肉保你解馋,主妇用青、胡萝卜丝拌核桃仁做的核桃饺子香而不腻,独具风味。临别时,兜里必然有主人盛情相赠的核桃压底。
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如今的核桃之乡范围萎缩了,人们早已忘记了过去的核桃之乡之广阔,只把上关叫核桃之乡。可喜的是,上关人继承了核桃之乡的血脉传统。上关人家的核桃饺子就是比别处的香;上关的百年以上老核桃树比比皆是,上关人的口音最“华亭”,待人最地道。无论如何,现在六、七十岁以上的华亭人,核桃情结最深,核桃故事最多,核桃之梦也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