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宏睿的头像

张宏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2
分享

印象中那些不同年代的“年味”

由于马上要过年了,连日来,在我所生活的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的街道里便显出了一年中少有的拥挤与热闹——年货摊一家挨着一家,年画、春联、糖果、花生、瓜子、鞭炮、牛羊肉、猪肉……一溜儿排开,放眼望去,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看着这些来赶集的、摆摊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三年疫情”转段后第一个年的“气息”就这么美好地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最厚重的情感;过年是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精神依托,印象中那些不同年代的“年味”珍藏着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时候,由于人们经济缺乏,手头没有多少钱;市场物资短缺,供给严重不足,平常温饱都难以维持,生活过得很是艰苦。因此一年到头,人们都在为“过年”而积储物资,记得大人们那时还把过年叫“过年关”。但不管咋样,每逢过年,人们家庭贫富如何,餐桌上菜肴都比平常要丰富得多,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也比平常好得多!感觉最为重要的,就是一到腊月,人们便忙着找杀猪匠约定日子开始杀猪了——杀猪是一件大事情,还免不了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看看“黄历”。这时最为忙碌的人便是杀猪匠了,从进入腊月基本上要忙到年前三四天的样子。一家杀猪,众家都会去帮忙的,在杀猪匠的“指挥”下齐心协力一会儿的功夫就杀完了一头猪,大家会帮忙把主家所有的活分配干净,主家的人也忙前忙后的做俗称的“杀猪饭”招待大家,在家里的炕桌上、将当天宰杀的猪肉分炒成酸菜炒肉、萝卜炖肉(骨头)、白菜猪血等菜肴,搭配上时令蔬菜,大家便开始吃将开来,待吃完饭接着去下家杀猪。杀猪这活虽然是个苦力活,但是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在大家的心底,这个年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注定是“红红火火”!在大人们忙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躲在屋子里。一来是大人不让我们看见杀猪的血腥场面;二来是因为外面太冷,家长们会为我们这些特殊的“小客人”准备一个火盆,大家围在一起取暖。当时,记得我们那里还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大人望办田,小孩盼过年。”由于到过年时,我们大家才能够吃得好,穿得新,耍得疯,多好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文化娱乐形式也稍多了一些。传统的节日文化中,从腊月吃腊八粥开始,过年的习俗就开始隆重登场了。有这么首歌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腊八”过后置办完“年货”,家家户户就开始清扫房屋。大家会挑个晴好的日子,男人们选一把没用过的全新竹叶扫帚,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一遍又一遍地掸墙壁、房顶,清扫沉积了一年的灰尘和蜘蛛网等,唯恐有尘埃藏在旮旯里,败了过年的喜兴,然后是一件一件地洗家具、擦玻璃、贴春联、祭灶神。勤劳的女人们一大早就一字排开蹲在河沟泉水边开始浆洗床单衣物,晾晒被褥,于是河沟泉边、小溪畔的草地上、树枝上、石头上,便到处翻晒着五颜六色的床单,红、黄、紫、蓝,像彩色的田园和方块的汉字……收拾过的屋子亮堂了许多,清理过的村庄整洁了不少,乡村上下就有了过年的感觉。

当然,使我记忆最深的,我们家乡那里最有年味的莫过于耍社火、舞狮子和采莲船了。舞狮和采莲船表演常常组合在一起,趣味十足。那时,农村还少有娱乐活动,农闲时村子里便开始排社火,并选几个青年组成狮子队,由师父教练采莲船和舞狮。到了春节,便在各村串联演出!舞狮前,先来上一通采莲船表演,采莲船的四周还有几个姑娘在扭秧歌……表演的压轴戏是舞狮,由两人合作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手拿铃铛作引导,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缓、急,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匐,忽而摇头摆尾,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记得有次我和我的一个表弟统民去村子里看舞狮,由于站得近,表弟的脸还被“狮子”头给撞破了,我们却仍然观看得聚精会神、乐此不疲!

我们那里春节拜年也是有讲究的。拜年在我们当地也叫“磕头”——春节期间,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面对长辈膝盖跪地,嘴里说着“大爷(叔、婶),给您拜年了!”长辈会伸手拉起晚辈说:“别磕了、别磕了,来了就是拜年的!”大家“走街串巷”,村子里人头攒动、擦肩接踵,此一队遇见彼一队拜年的,互相打招呼的,开玩笑的,过年的气氛也就有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过年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剪窗花,贴春联,祭祖先,吃年饭,放鞭炮;再加上电灯普及,各种彩灯五光十色,灯会与民俗表演更加丰富,渲染了年的气氛,强化了年味色彩。

而在我们家,使我真正感到年味的就是那满屋子浓浓的墨香。每年过了腊月二十,能写一手毛笔字的二哥、三哥他们就支起桌子,拿出笔墨纸砚开始为村人们写春联了,这一写就要持续到大年三十。年前的那几天里,我们家屋子里到处晾晒的都是大红的春联!

那时,哥哥们的春联写得“龙飞凤舞”,许多人看了都说好!但当时在我看来,哥哥们写的春联也就那么几幅,什么“大门外绿水青山,家庭内子孝孙贤”、“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六畜兴旺年年旺,生猪满圈季季肥”、“烹煮三鲜美,调和无味羹”等等……那些天里,哥哥们从早晨开始写,一直要写到晚上,家里的床上、凳子上,桌子上到处是晾晒的大红春联,闹腾得整个屋子“红彤彤”一片。村子里有些年龄大不识字的老人来取春联,哥哥们就在上下联上用铅笔标注上记号,嘱咐人家别贴倒了。看大家取了春联千恩万谢、喜滋滋走了,哥哥们也就像是完成了一次“作业”,笑得甚是得意!直到除夕那天,他们才开始写我们家的春联。这天,贴完了我们家的春联,我还要去给村里的几户人家贴,并送去一些母亲炸的“果子”、“麻花”,父亲和大哥他们准备的花生和水果糖什么的!记得有次,我帮着哥哥们写春联而没有去给大家贴,我的一个叔父就把写有“六畜兴旺”的一幅对联贴在了灶房门上!后来有去家里压面的人发现后才得以重贴,这在当时真是闹了个大笑话……近些年来,人们不再怎么写春联了,而是买更好的、成品的了!

当今,进入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天天似乎都是浓浓的“年味”,过年的表达方式既改变又提升了。社会在发展,物资更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吃饱吃好穿暖穿美了,这平常就都似往日过年!文化生活也一样,从春晚成了全国人民的狂欢之后,各种文艺节目置于影院、电视、电脑、手机中,广场、高楼、街口的大幅显示屏,影像音乐随时随地可欣赏观看,新潮又方便!传统年俗文化,虽少量形式有保留,大多变换了表达方式。每当夜幕降临,城乡亮起五光十色的“大型灯组”,使乡村的大街小巷“夜如白昼”!传统的燃爆烟花,也在电子声响中变得生态文明;人们除夕祭祖,采用鲜花代替烧纸;拜年也不再“磕头”,而是用微信转发个美图,或者互相之间发个抖音、快手等亲热问候。这便是数字化带来的过年惊喜,信息化的欢乐年味!

当然,也有人说,现在的“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我说这话对,也不对。“年味”,不仅是那些表面看着热闹的一些事,深层次来说,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里,不由自主地奔向父母和亲人,感受一种和家人团圆的温馨,更有许多平常日子累计的牵挂情怀萦绕其中。今年过年,我真想趁着“年味”去抱抱已是鲐背之年的老母亲,即使我不喝上一杯酒,我也会为母亲还健在而陶醉……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过年的形式必然与时代同步前行!年俗文化浸润着民族的优良基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精髓的时代韵味,用其鲜活的时代表达,“年俗”更充满生命力,“年味”也更馨香浓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