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宏睿的头像

张宏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3
分享

怀念家乡的民俗:皮影戏

周末,受几位朋友的邀请,我们一家三口报团去西安旅游了两天!在这短暂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先后游览了回民街、大雁塔、大唐不夜城、曲江寒窑、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等著名景点……人虽累,但却快乐着!我们不是常说么:“生活的滋味,五味俱全,不论经过多少辗转,都要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心是晴的,所见都是阳光,你是乐观的,未来就充满希望!最好的人生,就是活得健康,忙得有序,玩得潇洒,过得充实,聚得开心,笑得灿烂。”看得出,在我们这个以老年人居多的旅游团队伍里,大家确实“聚得开心,玩得潇洒,笑得灿烂!”

返程时,我和女儿交流这次外出旅游的感受并讨论近一、两年西安的发展变化——“老爸,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咱们还可以去看一下皮影戏表演的么?还不知道是个什么!”女儿的这句话,说得就是西安回民街上除了羊肉泡镆、肉夹馍、biangbiang面等各种特色小吃之外的又一“风景”:皮影戏表演。再次听到“皮影”二字,我心中那种久远的记忆又如潮水般涌现出来。

关于“皮影戏”的来源,相传是始于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当时,汉武帝由于思念因病故去的李夫人,茶饭不思,疏于朝政。大臣李少翁偶然从一个小孩玩布娃娃的启示中,发明了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于手脚处装上木杆,夜晚在点上焟烛的帐幔里表演给汉武帝看,汉武帝看到栩栩如生的李夫人影像,不禁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

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演变、推广,最后演变成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皮影戏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素有“电影之祖”的美誉。在电影、电视还尚未问世的时候,它便是城乡广大群众最喜爱的精神食粮。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忆中我的老邻居张寿福老汉他就是一个“皮影戏”的表演者。他所在戏班子的“皮影戏”也很有特色,在表演时的确表演的神龙活现、栩栩如生。张寿福老汉虽是我们的邻居,但他却比我大好几个辈份,父母亲都让我们兄弟几人喊他“太爷”。他的戏班子虽只有五、六个人,可是,在当时他们的演唱才艺却出类拔萃,家喻户晓,人人拍手叫绝。10多年来,他们走出乡镇、走出平凉,走进镇原、西峰、宁夏、陕西等地进行演出,曾受到省内外很多观众的青睐和好评。

曾记得,每年在庄稼收割打碾完之后的闲暇时间里,他就和他的戏班子出去演唱两、三个月。在我的映象中,他们在演唱皮影戏时,每个人那真是富有特色,语言流利、独一无二。即使他们不看影剧本,也会说(唱)得滚瓜烂熟,所扮演的生、丑、净、旦等多种角色,嗓音也是蛮好听的!记得有次,他们在我的家乡庙上(秦家庙)的戏台上搭建了舞台,看影戏的人数多达二百多,口味真可谓是老少皆宜。他们演唱的《杨门女将》《秦英征西》《岳飞传》等,堪称绘声绘色、娓娓动听、艺术精湛,仿佛把我也带进了戏中的角色,也跟着哼哼起来了!以至于后来在皮影师傅们一将皮影贴到布幔上,我就知道它代表着好人还是坏人,忠臣还是奸臣。就像我最早知道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麒麟送子》《擂鼓战金山》等都是从皮影戏里听到的。

在皮影戏演出时,偶尔,我也会跟着大家一起鼓掌叫好!后来,我在哥哥们的口中得知,“皮影戏”制作的影戏人是用动物皮子做材料,在灯光和一块儿长方形白布银幕的配合下,就像真人出窍似的那么逼真、形象、现实,瞬间就把观众带进或穿越了中国古代历史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

有时候,我和三哥还会好奇地跑到幕后观看,张寿福老人皮影戏的戏班子,除了有两人演奏文武场外,其余几个人手里都很娴熟地一边唱一边舞动着人影子,绘声绘色地演唱反串角色与非反串角色无一不精!然后,我们再跑回台前观看。那时候还常常在想,以后我若也能进这个戏班子该多好呀!还听有人说:“每一个戏箱子都安放着很多的皮影人儿,有个绰号叫‘大爪子’的影人子,必须是要放在箱子最下面一层压在箱子底,不然,他们一夜之间都会‘跑掉’,压不住阵了。”我当时听了又惊讶又半信半疑,难道还真有这样稀奇的事吗?

那时候,“皮影戏”幕布上那些行侠仗义的大英雄,让我钦佩至极,那些挂帅亲征上战场的人物,更让我感到由衷的尊敬和叹服——在我的老家大西北的陇东,乡亲们习惯上都把皮影戏叫“牛皮灯影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多数人家都住窑洞,照明也大多用煤油灯,那时还是“农业社”时期,白天大人们都忙于劳动挣工分,晚上母亲和大姐、二姐她们就在煤油灯下为我们兄弟几人缝补衣服、或者做布鞋——这时,她们就最怕我们几人做完作业后又会在灯下走来走去的煽(熄)灭了灯!每当这时,姐姐们常训叨我们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几个,都别像‘牛皮灯影子’一样绕来绕去的了!这样我们这活还能干么?”

多年后,我去西峰市上学,也知道了当时已很是出名的庆阳环县的“皮影戏”!那时,还听老师说:“可以说,目前平凉庆阳两市,是‘皮影戏’的故乡。”——皮影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皮影人物、景物的造型和设计都是艺人依照历史人物和剧情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用牛皮精雕细刻而成的,其形象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皮影戏尽管场面小,但和秦腔等其它剧种一样,生、丑、净、旦,文武齐全;刀、枪、剑、棍,样样都有;提袍甩袖、翻转武打,栩栩如生,朴实自然,而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那时候,只要一听说哪个村子里有“皮影戏”,就眼巴巴盼着哥哥们早点做完作业,快点带着我去看“皮影戏”。但由于年龄尚小,并不明白“皮影戏”里一些农村小调的真正意义,只是记得这些小调很是押韵,在皮影师傅们欢快的锣鼓声中,有板有眼地唱出来,逗得众人笑翻了天。

至今我还记得的就有:“吴一文,好下落,接个老婆管住了我,白天叫我兜水她洗脸,晚夕叫我兜水她洗脚。洗脚水,该我喝,我不喝,她把我打得钻床脚……”

“小白菜,包馍馍,两个媳妇打婆婆,隔墙的你莫拖,打死那个老家伙……”

还有“夫妻观灯”、“卖桃子”、“刘海儿砍柴”、“对花儿”等等……,每当“皮影戏”唱到高潮时,很多乡亲们也会跟着戏班子的人一起唱,这时,整个村庄几乎沸腾起来,笑声震彻了整个天空——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手机的普及,“皮影戏”便开始消声匿迹了,就算有人家里办喜事,也都去请电影了——孩子们便又一窝蜂似地挤在电视机前,再也没有谁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专心致志听“皮影戏”了(当然,现在更多的人是玩手机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皮影戏”又再一次映入了我的眼帘!

为了活跃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那年春节期间,县上在县文化广场进行了为期10天的秦腔演出!有次,在秦腔戏演出结束后,还进行了一场“皮影戏”演出,看着艺人们又一次挑起皮影,我的眼角也渐渐地模糊了,似乎从影人中我看到了当年我的老邻居张寿福老汉那飒爽英姿和尽情挥舞皮影的身影……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虽然这一切也都时过境迁了,但那些花花绿绿的“皮影人物”和每一台“皮影戏”却完好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有时也会因看到一些演出预告或与“皮影戏”相关的图片,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童年里的“皮影戏”来——是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欢乐!

其实这一切,也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像“皮影戏”一样有很多的乡村民俗文化,真的需要更好的保护与承传下去!

今天,每当想起儿时天真、无暇的年华时,张寿福老人的“皮影戏”总是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使人留恋不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