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宏睿的头像

张宏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2
分享

有关供销社的记忆

周末或下班、和家人去超市购物,她一般会选择去惠民超市(供销惠民超市)的!其实,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县城里,较大的购物超市有三家——新世纪超市、乐客多超市、惠民超市。新世纪超市的物品虽则新颖种类也多、但却价格较为昂贵,离家还远;乐客多超市和惠民超市虽都离家近,但相比较而言,惠民超市的物品相对要便宜些。所以,我们就常常惠民超市购物。这不,今天我们又来到了惠民超市的门前!就在此时,当我抬头望见门庭正上方正在闪耀着的“供销惠民超市”几个白色的大字时,却又想起了小时候乡里的供销社来!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乡(那时人们都习惯叫“秦家庙”或“庙上”)供销社是群众购买生活用品的必然场所。记得父亲给生产队放羊回来去供销社购物时,年龄还尚小的我就紧紧跟在后面寸步不离。看着商店里的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物品,眼馋得我真是觉得大开了眼界,犹如走进富丽堂皇的珠宝店!记得父亲常常在买好物品、倒好煤油后,倘若能剩下一毛钱,他便把这剩下的一毛钱会给我买上10颗“洋糖”(水果糖)的,如获至宝的我兜里揣着这10颗糖,回家后再炫耀性地分给姐姐哥哥们。

家乡中秦家庙供销社位于与我村(申家庄)相邻的东风村。这个供销社不仅服务于我们附近的几个村子,同时也幅射到泾川县王村乡的四坡、党庄、向明等几个村子。一排土木结构的平房坐北朝南,门面砌了一些砖,当时在乡里也算是比较阔气的一个“建筑物”了。门面从东向西依次排列,在最西的一面,还有一对铁栅栏的大门,大门及这些建筑的后面就是供销社的后院了,看他们还常常在后院里种菜。走进供销社室内,用砖垒起的柜台足有四、五尺高。台面上铺着有枣红色油漆的木板,在靠最边的一块木板的下面空着,抬起这块木板,售货员可自由出入。那时的供销社一般分两个门市部:一是百货门市部,主要货物包含日常用品,文教用品、布匹、服装鞋帽袜、副食品等。门市里还放着几个大缸,内装有醋、油、酒等。二是收购门市部。专门用来收购群众所采的各类山货及“胡麻”“荏”“菜籽”等经济作物,以及服务农业的各种劳动工具(相当于现在的五金门市部),当然还向群众倒点灯常用的煤油。那时供销社的货物既体现了“全”又体现了“杂”。

那时的“供销社”这个人们购物的场所夹杂着我童年里许多细碎的往事,我对它充满了向往和记忆。记得那时跟着父亲去供销社时,我还没有柜台高,就常站在供销社地的中间目不转睛地向货架上张望,有时也会用两手攀附在柜台上,两脚踮起脚后跟,仰起头,伸长着脖子,多瞅几遍那些眼花缭乱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童稚”心理!在我上学后,几分钱买支铅笔、一块橡皮、两角钱买本作文本也就觉得“美不胜收”。当时的我是多么地羡慕那些站在柜台里的营业员啊!男营业员那身干净整洁的中山装、女营业员那身色泽艳丽的服饰都是那么得体大方、美丽动人。常看他们悠然自得、有条不紊地做着销售业务(这与当时参加劳动的人来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里面有一个父母都让我们称她为“转梅娘”的,她说起话来,声音清脆悦耳、令人陶醉,我常常会爬在柜台上看她那娴熟的业务,感觉她能力超群,很是佩服!那时,我就在心里我暗暗地想,长大后若能像“转梅娘”一样当一个营业员该有多好啊!

记得有年的暑假前夕,父亲利用放羊的时间打了些野山杏退了杏胡,母亲让我把那些杏胡拿去供销社交了换点儿学费。收购的人见了便问我道:“你拿得这是什么?”我说:“杏核”。当他听到我说“杏核”时,他便叫我在地下用手指写“杏核”(我们那里一般都叫“杏胡”)两个字!他看着我写出了“杏核”两个字时,就笑着对我说:“你这碎怂,不错。”他便也很快给我过了称,并结了账。

据资料记载,“供销社”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九五七年其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上下连接纵横交错,全国性的商品流通网络,不仅是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还成为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建国后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销社”这一经济体制,也是当时垄断性的系统,是恪守计划经济的产物。它统购统销运行了几十年,在肯定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凸现了它的弊端。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商品只能严格控制,统得过死。比如扯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棉花要棉花证,就连倒几两煤油、过节买饼干什么的都要按人口供应,买自行车、缝纫机等这“几大件”就更不用说了。

在那些年月的农业“大锅饭”时期,工分值过于低廉。一个工分也就在三毛钱左右,大家花钱都是一分钱狠不能掰成两半花。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把都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破铜烂铁、废书废纸,收集的杏胡、桃胡,采摘的花椒等先到供销社“收购站”出售,再到百货门市部换取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生活用品。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市场经济以铿锵的步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供销社”这种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才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活跃农村商业零售市场开始培育起来,全国乡村先后建立起不同名称的便民小卖部。原来公有体制的“供销社”,一些大型商场都向外承包经营,消费与需求引入了竞争力,提高了购买力、超市、店铺取代了“供销社”,经体制改革的洗礼,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呈现出扭亏转盈的强劲势头!

上次再回家看望母亲顺便去原来供销社(后来还改为“老商店”经营了几年)的地方,发现那里已是建成了一个较为现代化的体育场和一个停车场了!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大的,尝尽了“供销社”酸甜苦辣的滋味,“供销社在”在我们的脑海中刻下了时代的印记,至今忘不了“供销社”的影子,忘不了儿时跟着父亲去供销社的情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