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工会举办读书会,主席让我谈一下读书的感受,是在“赶鸭子上架”,因为我读的书并不比大家多。但主席很“霸道”,他硬是要让我说,我不敢不说,那就勉为其难,谈一下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感受,顺便向大家推荐几本书。
读书的概念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是蛮大的,我想“Why”、“Want”和“How”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读书的认识,简称“3W”。
一、为什么读书(Why)
我老家有一句俗话说“三代不读书,好比是一窝猪”,这句话的关键词显然是指“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区别也就在于素质,所以我给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素质”。
至于读书的好处和目的,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有的是为了谋取一份职业,有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有的是为了解惑,有的就是为了一份兴趣和爱好,有的兼而有之。
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是一种远大的抱负。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郎永淳说:“读书,让你内心强大。”
郑然说:“读书,让你内心产生敬畏。”(开个玩笑,本人无法和诸位大家相比。但不读书的人多半没有敬畏感,所以才天不怕地不怕,时常干一些铤而走险的事,甚至是偷鸡摸狗的勾当。)
欧阳夏丹说:“阅读,让内心充满阳光”。
孟德斯鸠说:“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这种感觉是幸福的。好比把读书当作养花、书法、绘画、钓鱼、旅游一样读书,图的就是一份开心,不带任何功利,仅仅当作一种兴趣和爱好,我想,这样的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所以我给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兴趣”。
有人说“人生识字糊涂死始”,这是读书后才知道的“糊涂”,如果不识字,连从哪儿“始”的都不一定知道。还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那是站在政治立场上对开启民智的一种担忧,为了达到愚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我们偏要读书。
记得有一次和徐老师谈心,徐老师说:“无聊才读书”,这句话我记住了。大凡有聊的人是不读书的,他们很忙,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搞关系,是静不下来心读书的。很多企业老板弄了一大书橱里的书,不过是为了装潢门面。因为不能静下心来读点书,不能提高素质,就得了一个“土豪”的称号。不能静下心来读书,这说明读书是有条件的,这就涉及到读书的心境和环境问题。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时写了一首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所以我建议大家找一个好一点的环境,本着兴趣和爱好,也像陶渊明一样,在工作之余来个“时还读我书”。
二、读什么书(What)
现代网络资讯非常发达,什么书都能在网上找到,但我个人狭隘地认为,网络于我而言仅仅是资讯;至于电视,我认为看电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读书则是一种主动的思考。所以,我还是喜欢纸质书中的那种味道,那种飘出来的淡淡的油墨香,很让人陶醉。
那么读什么书?这可像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说的那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偏好。我偶尔逛书店时,如果事先没有做好选书的准备,一头扎进去之后,看到满屋子的书,往往是“呆得子”。因为有太多的书,让你无从下手。就书店里的书分类而言,有教辅资料,有各专业类的书,有工具书,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类的书。我读书比较杂,偏重于社科类,在社科类中又偏重于宗教、历史、哲学和文学类的。
文学类当中,以前喜欢读小说和诗歌,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也曾多有涉猎,现在没耐心读这些书了,前几年买了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至今都没有读完。这可能跟年龄、心态,乃至有兴趣的转移有关系,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我竟然饶有兴致地读完过。《红楼梦》读过不下十次,我认为这是值得一辈子读的书。文学方面又偏重于文学评论方面的书籍,比如《红楼梦》我就收集过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王蒙、刘心武,乃至闫红的评论。
宗教方面的,读过一点佛教的典籍和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对中国道教的一些渊源也做过一些了解。至于哲学方面的,早年读过《西方哲学史》,以及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马克思·韦伯的全本,还有斯宾格勒、荣格、弗洛伊德和康德等人的书,这些书都比较难读;中国的哲学,建议大家读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以及老庄的一些思想。季羡林和张岱年联合推荐过一本书,书名叫《与名家一起读经典》。这本书也不错,比如对庄子的解读,如果结合庄子的《南华经》来读,则更有味道。
庄子老先生很能讲故事,是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还有魏晋时期文章和晚明小品文。魏晋的风骨,陈寅恪在清华讲学时留下一本《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应该将魏晋的东西讲清楚了。晚明小品基本上继承了老庄和魏晋的思想,晚明一班士子很有意思,比如那个张岱,竟然醉卧十里荷花香,去湖心亭看雪,你看多美。还有公安三袁的袁宏道,在《山居斗鸡记》一文中描写小儿看两鸡搏斗,见大鸡欺小鸡,心生不平,愤而出头,帮小鸡斗大鸡,其形态逼真生动,反映了生活的一种情趣。
我曾在网上购到四卷本的《百年国士》一套,基本上是讲民国三十四年代一些大家的,对照《联大教授》那本书,再去看金岳霖,也觉得蛮有意思的。金岳霖老先生不仅是对爱情执着,也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他养过一只大公鸡,这鸡经常把脖子伸到桌子上来,和先生一起吃饭,争食。先生率性而为,直追魏晋人物。所以我给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情趣”。愿大家做一个有情趣的人,有情调的人,用毛泽东的话说,做一位“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总之,书很多,怎么选择,要根据自己兴趣和阅读偏好。
三、怎么读书(How)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要看读什么样的书,有些书粗读即可,有些书则须精读。
记得我高中的一位班主任说过一句话,“读书有博和专两种方法,如果对某一门学问做到专,就像专家一样,能够站在山峰顶上,一览众山小;还有一种就是博览群书,读到足够多的时候,也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我不能做到专,但尽可能地多读书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怎么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读书要吸收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也就是说要有所感悟,如果读的书多,但不能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就成为了人们常说的“掉书袋”。套用孔老夫子在《大学》中所的那样,要做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然我对孔老夫子提出的道德,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道德具有不可度量性的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因此也就没有道德底线,更不存在所谓突破的问题。如果硬要说底线,那是法律规范的事情,比如偷盗、杀人、放火等等。所以我以为在现代社会,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强调强调契约精神,强调民主和法治。我的意思是想借此来说明,读书要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在言行上要做到一致。用孔夫子的话说,叫“慎独”。何为慎独,我的理解是“有人和没人在场,你都一样。”于是我给的第四个关键词,是“慎独”。
读书既要读正能量的书,也要读一点唱反调的书,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把握问题,就像鲁迅、李敖的杂文,或者柏阳先生著的那本《丑陋的中国人》一样。我买过吴清涟先生著的《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以及端木赐香著的《中国历史文化的陷阱》,觉得都是不错的好书。
我喜欢文学,在此再向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北大吴晓东教授著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一本是北大陈平原教授著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这两本书是教人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
读书其实是需要交流的,是需要砥砺的,是需要辩论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站在大街上找人辩论,在辩论过程中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相互砥砺。当然,如果我们现在站在大街上拉着别人辩论,人家肯定说你是疯子。所以主席组织的读书交流活动,避免了我们成为“疯子”。这使我想到美国的学生与老师互动,讨论问题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反观我们国家 “灌鸭子”式的教育,只有标准答案,没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服从威权,缺乏创造力。让人感觉很无奈,也很悲哀。
最近,我对历史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便向大家推荐几本书,一本是大卫·克里斯蒂安著的《大历史》,一本是理查·威廉·丘奇著《中世界欧洲》,一本是西蒙·蒙蒂菲奥里著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看西方学者著的历史,不但能开阔你的视野,同时还会给你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历史认知。
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在德尔斐神庙求签,他说:“神啦,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呀?”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苏格拉底知道后很吃惊,因为他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少得可怜,于是他访遍了雅典城里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工匠,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满足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自以为是。那么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意思是不是在说:我们应该象孩童一样面对无垠的世界?因为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童年。”《圣经》说:“如果你们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所以我给的第五个关键词是“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