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庄晋玲的头像

庄晋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2
分享

时光里的水南红

1

我一次次回到我的故乡,回到吉水县赣江以东一个叫做水南的地方,我捧起清澈透明的泷江水,凝视着她,思索着她。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夏朗的刘俨、泷头的彭教、带源的王艮,“五里三状元”,澄碧的泷江水,浇灌出人文水南的千古传奇。华山的田畯、三甲的龚荣、西团的杨金芳,创办“改进小学”,演绎出红色水南的不朽篇章。

泷江,我故乡的母亲河,由东向西,昼夜不息。这奔腾而去的泷江水呀,带不走那血与火的记忆。

我跨过将军桥,徘徊在水南圩。街道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我的目光不在琳琅满目的大小商场,不在川流不息的匆匆人群。我在探索,在寻找,从时光页码中努力寻找那属于水南的红。

2

“水南人民靠得住!”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这七个大字。

水南老街源丰酒店,就是这七个字的见证地。1930年11月23日,毛泽东来水南检查第一次反围剿应敌准备工作,夜宿源丰酒店,当夜,他给江西省行委写信,高度赞扬了水南的工作,并在临别时对水南人民做了如此高度的评价。

漫步于水南老街,大街小巷,红色烙印无处不在。在旧屋墙上,到处是当年留下的红色标语:“欢迎白军下级官长来当红军!”“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的,不要替军阀杀工农!”“拥护为工农利益而战斗的红军!”……透过一个个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水南人民内心深处鲜红的底色。

在水南农贸市场南侧,走过一条街道,有一幢砖木结构、平檐有垛的单层瓦房。这是赖氏宗祠怀德堂,毛泽东、朱德旧居。宗祠内,当年伟人睡过的木板床,盖过的土布印花被子,用过的马灯,一一复原,摆放整齐。1931年5月1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来到水南,在水南游击队的配合下,消灭了国民党公秉藩残部。当晚,两位伟人就宿于此屋。次日,他们即指挥红军从水南分三路出发,进攻白沙,取得白沙战斗的胜利。接着,又指挥红军横扫700余里,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歼灭唐云山,打垮公秉藩,水南人民在毛委员、朱老总的领导下,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开国领袖六次涉足水南,先后三次赠枪给水南游击队,这就是“靠得住”的最好注脚。

3

时光会流逝,但不会忘记。

荷山村,水南圩泷江南岸的一个形似荷花的小村庄,它的光荣,已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一座普通的小祠堂,青砖黛瓦,摆设简朴,这是荷山村的龚氏祠堂。祠堂门墙标牌上清晰地写着“改进小学”四个大字。啊!这个小小的屋子竟然就是水南革命萌芽的地方!1925年9月,田畯、龚荣、杨金芳等三位在外读书的青年学生回到水南,在这里创办了“改进小学”,秘密开展农民运动,进行马列主义宣传。也是在这里,1926年7月,三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召开秘密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水南小组。从这个小小的祠堂出发,水南的革命运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屋瓦老旧的龚氏祠堂,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在与世人轻轻述说着当年波澜壮阔的水南历史。阅读一件件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献,红色水南不简单!心中不免感叹。

荷山村村口水塘边,“改进小学”的隔壁,有一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大祠堂,这是荷山村的赖氏宗祠。从屋檐到穹顶,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很显然,这是大户人家的祠堂,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不失为祠堂中的上品。祠堂外围墙上,“公略县革命斗争纪念馆”几个字赫然在目。我带着朝圣般的虔诚,不止一次来此参观。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为了纪念在东固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中央苏维埃把目光投向水南,决定在水南成立公略县。1931年11月27日,公略县成立大会在水南松山村举行,毛泽覃担任中共公略县委书记。在松山村,我认真参观了公略县苏维埃政府的办公设施。在荷山村,我详细阅读了公略县委机关的工作史料。我们看到,荷山村赖氏宗祠围墙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毛泽覃用过的马厩,可以想见当年毛泽覃骑着战马到水南各地开展革命工作的勃勃英姿。

“赖氏宗祠”后面,拐过几条逼仄的鹅卵石巷道,就是当年毛泽覃和夫人贺怡居住过的民房。革命伴侣,青史留名。毛泽覃和贺怡的爱情故事,在水南成为佳话。从1931年10月至1933年3月,一年多的时间,毛泽覃夫妻一直工作、生活、战斗在水南,与水南老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行走在水南,随便找一幢旧时民居,掸去时光的尘埃,或许就能发现当年的红色印记。

我仿佛看到,当年水南革命运动高涨,赖氏、龚氏、尹氏、杨氏等等水南各个阶层的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自觉把祠堂屋舍捐献出来,有的做了办公地,有的做了医疗所,有的做了红军战士的营房。

我仿佛看到,当年水南人民为了支援红军,娘送子,妻送夫,兄妹相送,都争着参加红军闹革命的热烈场景。据不完全统计,从1932年1月到1934年6月,以水南为中心的公略县,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的民众达11796人。

苍天可鉴,水南人民就是如此靠得住!

4

水南的红,是由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在西团村,这个“红”显得更加的耀眼。西团是明朝《永乐大典》编撰副总裁张伯颖故里,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大革命时期,西团人立下了赫赫功勋。1930年2月4日,毛泽东去吉安参加陂头会议途中,曾驻足西团,指导西团的革命工作,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款待。为了确保毛泽东的安全,西团游击队担任了沿途的护送工作。

据《水南镇志》记载,早在1926年,西团人就在共产党员杨金芳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在水南游击队被编入工农红军第七纵队后,杨金芳又组织成立了西团游击队。1928年春,杨金芳、吴德勇、张德辉、许羲、钱荷、吴子连等,在西团村以及甑坑、里坑、岳坑等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并相继在排上、山下、黄竹坪、下马石等村建立了革命组织。他们组织群众抗租抗捐抗税,打土豪分田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革命,总是伴随着牺牲。我们来到西堡祠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牺牲的英雄们献花,鞠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阅读碑文,《碑序》开头这样写道:“西团村,原名‘西堡’,在大革命时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战斗画卷,书写过鲜红的辉煌篇章。”

纪念碑有四面,除了《碑序》,其他三面刻满了烈士名单。

“杨金芳、吴德勇、张长芹、杨嗣功、张德辉、许羲、曾炳万……”烈士名单很长,有名有姓的达118人。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无法一一计数。如果能把这些牺牲的英烈还原复生,那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队伍,整个西堡祠大厅都无法容纳,他们会站满整个广场,甚至整条街道。而他们还只是水南英烈中的一小部分。查阅水南英烈名录,在大革命时期,就有1104名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这些曾经活蹦乱跳的生命,我无法找到最恰当的词语表达此时的心情。突然,我眼前闪出一个巨大的血色的“红”字,那是牺牲,是奉献,是忠诚!

5

时光的页码一张一张翻过去,近百年的光阴,倏忽而逝。

走遍水南,从荷山到松山,从西团到三甲,从双坑到金城,从高中到带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泷江两岸……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都留下了鲜红的烙印。

水南人民靠得住,他们从来不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跨入新世纪,水南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看,水南人把自己的特色腐竹做起来,做出了名堂,取了雅号“状元竹”。“状元竹”进京城,走上海,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水南人把具有水南风味的歌剧演起来,雅俗共赏,人人喜爱,一曲《鹅缘》热热闹闹搬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精神食粮。一条条道路修好了,一座座学校建好了,家家户户起高楼,老老少少有盼头。我想,先烈们若地下有知,必定会点头称许:对,当年我们干革命,要的就是这样的水南!

我爱泷江水,更爱故乡的红。

2021年5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