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庄晋玲的头像

庄晋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5
分享

古后河怀想

古后河游船码头,打扮得古色古香的游船,一字排开,舷号分别有:“清臣舫”、“永叔舫”、“天祥舫”、“洪道舫”、“诚斋舫”、“春雨舫”。

我坐在船头,安适,闲静。水中波光粼粼,两岸垂柳依依。

游船不紧不慢,悠然地在河道游弋。每隔数十米,就要游过一座桥洞。桥上面喇叭鸣响,桥下面船歌悠扬。间或还能看到几只水鸟,抓鱼捕虾,自由嬉戏。河流中间,唐宋仿古建筑,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两侧是塑胶人行步道,三三两两的行人,正在漫步。不远的堤岸上,粉色的蔷薇、碧绿的芦苇、金黄的葵花、深红的美人蕉,不时在眼前流过。

“后河是禾河入赣江的故道。”查阅《吉安市志》,如此记载。后河始于禾河,往北穿越繁华的永叔路及其大片街区,至吉安大桥引桥附近,通过防洪闸直通赣江。

这是一条通往吉安城心脏的内河。驶过晴澜桥,远眺吉贤园,我的思绪穿越千年,一条碧流正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而来。

一条河,引来了一个人,筑造了一座城。

赣江由南向北,白浪翻滚,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南接赣州,抵达南粤,北接南昌、通往京师。后面,一条内河,安若处子,静水无波。天华山、螺子山、神岗山、真君山,峰峦叠翠。如此佳境,必然引起智者的关注。

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庐陵郡守孔伦带着随从,离开治所石阳城(今吉水县醪桥固洲),他渡过宽阔的赣江,来到了后河河畔。他立于高处,手端罗盘,根据山形水势,详细勘察。土地肥沃,进退有据。山河相依,藏风聚气。好一块宝地!孔太守连连点头。如果说赣江是人体的动脉,输送血液,那么后河就是人体的静脉,导血回心。再加上平旷中又有若干高地点缀,形美,意美。的确,即使用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此处也是建城的佳选。

“庐陵故城,晋咸康末太守孔伦筑”,清光绪《吉安府志》里的简短一句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吉安城的最早历史。毫无疑问,孔伦就是这座千年古城的开基祖。庐陵设县建郡,最早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算起,2200多年,治所先后设在西昌(泰和)、石阳,都是地势低洼,易得水患。自从孔太守把庐陵郡所迁到后河侧畔,或曰庐陵,或曰吉州,或曰吉安,不管名称如何变换,辖域如何更改,这座古城一直是赣中地区的心脏。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门学科叫《庐陵文学》,专门讲授庐陵地区的文学历史。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周必大、刘晨翁、解缙、邹元标、罗洪先……宋明时期庐陵文学的辉煌成就,让人肃然起敬。可是,有关隋唐以前的历史,涉猎太少,甚至孔伦筑城这么一件大事,知之者也不多,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憾事。是孔伦太低调,还是历史太健忘?值得我们思索。

我曾有幸阅读到庐陵文化学者李梦星先生的文章《一衣带水的吉安古城庐陵》,才补上了这一课。

船会开到孔家湾吗?当然,我知道,这只是个玩笑。1670余年的历史变迁,河道几经更改,孔伦筑城地,现在成了文山步行街西侧的一条小路。

历史的变化,总是充满着偶然。

孔伦筑城后,又过了356年,一位对吉安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来到了这座赣中古城。

公元698年,“诗圣”杜甫的祖父、唐朝诗人杜审言被贬任吉州司户参军。杜审言,唐朝襄州襄阳人,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唐代近体诗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杜审言才华横溢,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吾祖诗冠古”,就连杜甫都不吝赞誉之词。

杜审言曾任洛阳县丞,他为人刚正,敢于言事,结果招人嫉恨,圣历元年(698年)被贬吉州。在当时,吉州算是偏远荒凉之地。隋唐之前,中国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地区读书风气并不浓厚,文学底子薄弱,许多地方甚至还未开化,完全处于蒙昧状态。但凡官员被贬,往往都是发配到这些文明尚未开化的地方,比如韩愈被贬潮阳,柳宗元被贬永州,白居易被贬江州,等等,倍受打击,凄凄惨惨。老友被贬,宋之问作诗相送:“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到丰城。”陈子昂在《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写道:“朝廷相送,驻旌盖于城隅;之子孤游,淼风帆于天际。”这次发配,孤苦伶仃,的确让人心酸。

官场不幸诗家幸。杜审言来到吉州,虽然心中郁闷,但很快他就振作起来,做了一件对庐陵文化影响深远的大事。后河畔有一山坡,名为相山,树林茂密,风景甚佳。忙完公务,杜审言顺着弯弯曲曲的河流,观景吟诗,不意间就登上了山坡。他发现,这里环境幽美,地处僻静,是读书研学的好地方。几经筹划,他放下书卷,卷起衣袖,砍树搭棚,一座简陋的诗社,很快便成了。这间名为“相山诗社”的读书小屋,或许算得后期书院的雏形。他邀约好友,吟诗作赋,潜心学问。杜审言不仅自己研究创作诗文,还招收学童,教化吉州子弟。从那时起,后河侧畔,伴随着清风流水,不时传来琅琅书声。

唐朝诗人杜审言办学的故事,至今在吉安广为流传。书院文明开始了,庐陵文学萌芽了。宋以后,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明代达到高峰。“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当后人念念不忘庐陵的人文盛况时,谁会想到,杜审言人生的一次偶然际遇,竟会让庐陵的文明之花开放得如此灿烂。

杜审言离开吉州后,吉州城寂寞了一段时间。

唐永太元年,又一位失意者乘帆而来。他登上习溪桥,望着后河悠悠的水流,伫立良久,满脸凝重。

他是谁?

我突然想起游船码头,那艘最高最大的一号游船,船舷号“清臣舫”。对!就是他,唐朝最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之颜,在青原山净居寺山口,有一座手书“祖关”二字的石雕牌坊,就是他的真迹。

颜真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他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到打击报复,被贬为吉州司马。

颜真卿到任吉州后,遍访山水,了解地方民情。他曾顺着后河,溯禾河而上,一直行走三百余里,来到永新禾山。禾山、禾水,因盛产嘉禾而得名。山川秀美,溪水清冽,稻谷飘香,滋养万民,颜真卿在悬崖上挥笔“龙溪”二字而去。据传,其四世孙颜诩后为永新县令,见此二字就把家安居于此。

颜真卿不仅带来了好书法,更带来了传家宝《颜氏家训》。颜真卿的六世祖、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留下的这本《颜氏家训》,主张读书做人“诚孝、慎言、检迹”,读书治学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他告诫子孙要“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见《颜氏家训》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受家风熏陶,颜真卿任职期间,为官刚正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他修缮书院,鼓励读书,开启民智,深受吉州百姓爱戴。

颜真卿任职吉州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年余。离开吉州后,又调任抚州刺史。自古忠臣多磨难,晚年,颜真卿以一介书生之躯,参加平定“安史之乱”,七十五岁高龄,因奸诈小人卢杞的陷害,死于叛军之手,令人痛惜。罗贯中评价道:“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颜真卿千古忠烈,他播撒的正气种子,在庐陵大地开花结果,枝繁叶茂。欧阳修“与民同乐”,杨万里“悯农”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继承了颜氏爱国爱民的思想,庐陵之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

庐陵的灵魂来自哪里?

请俯下身子,侧耳倾听,一朵浪花正悄悄为我们讲述着古老的传奇。

孔伦筑造庐陵城,杜审言、颜真卿播种文明的种子,千秋功业,光照万载。“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吉安”,当我们为“江南望郡”、“文章节义”而自豪时,请别忘了,正是这条穿越古城心脏的后河,她浇灌了庐陵文脉的根系,并将不断浇灌着未来。

2020年5月14日于吉水县乌江中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