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一九二年九月。一艘乌篷船在吉水白沙渡靠了岸。船停稳,下来五六个旅客,男女老少,一个个衣冠整洁。其中为首的,是个年逾六旬的长者,他面容清瘦,精神矍铄。江东转运副使杨万里,完成了他三十六年的官宦生活,带着他的家眷,告老还乡了。
杨万里从公元一一五六年被授予赣州司户参军,开始步入仕途。三十六年的时间里,职务不断变迁,陆续辗转于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和广东之间,或在朝,或在野,宦海沉浮,奔波一生。任职期间,他中途曾多次返乡。父亲杨芾去世,继母罗氏去世,他都分别回乡守孝多年。而这次,将在故乡终老了。
上了岸,他回首望着身后碧波荡漾的赣江,再抬头远眺峰峦黛黑的大东山,不觉心潮汹涌。
公元一一四一年,宋金议和。根据不平等条约,宋除了割让土地给金国外,每年还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对于残存半壁河山的南宋王朝来说,是个沉重包袱。再加上朝廷自己的开支,税赋非常吃紧。
据《宋史·杨万里传》记载,公元一一九二年,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防止铜钱流入金国,朝廷准备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会子。发行铁钱会子,必然导致金银贬值。杨万里上疏极力反对,说铁钱使用起来不方便,坚决不奉诏。刚提出“改革”金融的办法,很快就被废止,朝廷中的某些权臣那是咬牙切齿呀!杨万里因此外放,改任赣州知州。
半壁河山,日渐颓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再在朝廷待下去,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回到故乡,家乡的山水更养人。杨万里已经下定决心,回乡终老。
他吩咐夫人罗氏收拾行装,把衣物和书卷装好,把多余的东西都留下,送给需要的人。算计好回家需要的盘缠,锁在箱子里,不再另外购买其他东西,免去累赘。杨万里把官印和公文材料交付给手下判官,让他转交给下任。他给朝廷写下留言,大体就说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要回家养病。也不等朝廷回复,就买好船票,千里还乡。杨万里八月从金陵坐船逆长江而上,经过鄱阳湖,转入赣江,往老家吉水方向而去。
夕阳西下,杨万里携夫人家小,看到了家乡屋顶袅袅的炊烟。湴塘村口,南溪桥上,族人们已经等候多时。少小离家老大回,杨万里内心充满了感激。
南溪是湴塘村口的小河,由西向东绕村而过,最后注入赣江。九曲十八弯的南溪,游鱼、细石、水草,构成小溪特有的风景。清澈的河水,有时脚步匆匆,有时慢条斯理,浇灌着湴塘的千亩良田。
杨万里驻足在风雨亭里。桥边,荷香阵阵,垂柳依依。“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又想起了那首《小池》。一一七六年夏初,杨万里在乡“待阙”,与诗友们互相唱和,《小池》便是其中的灵感之作。快呀,一晃,十六年就过去了。
杨万里回来了,他回来的时间是在秋天,荷已凋,梅未现。一抹秋阳夕照,故乡永远是温暖的。
终于到家了。杨万里和夫人罗氏一起,亲自动手,把老屋重新收拾干净,开始他的家居生活。
南溪水北面约200米的北山脚下,有一简陋住宅,就是杨万里的家。这所住宅是他三十三岁那年所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是这样描述的:杨诚斋家的房子是土筑墙,就像农村人家里的普通房子,仅能避风雨,他们一家三代都没有重新扩建过。庐陵州守史良叔离任时,曾将杨长孺父子的住宅绘图呈报给宁宗皇帝,皇帝看后,大为叹服。杨万里祖上没有房屋田舍,其父杨芾以教书为生。据周启成的《杨万里和诚斋体》一书记载,公元一一五八年(绍兴二十八年),杨万里用自己的积蓄和父亲多年教书的薪资,回故乡修建住宅,并植下一棵罗汉松。旧居东边,筑一舟状小书斋,取名“钓雪舟”。书斋门楣上方,刻着光宗御赐的“诚斋”二字。他在《钓雪舟》一诗里,这样描述:“青鞋黄帽绿蓑衣,钓雪舟中雪正飞。归自严州无一物,扁舟载得钓台归。”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杨万里就是最好的注脚。
陋室不陋,因为有传家宝在,这个传家宝体现在杨万里的家风家教里。
杨万里老宅东南两华里,有座云际古寺。寺院建于北宋真宗年间。寺内有个书院,杨万里的曾祖父杨希开、祖父杨元中出资兴办学堂,教育杨氏后人。抗金名将杨邦乂就是在这里接受启蒙的。南溪河畔,仅宋代,就涌现了杨邦乂、杨再兴、杨万里等爱国爱民的文武俊杰,并非偶然。
杨万里八岁丧母,从小跟随教书的父亲杨芾在外流离。父亲鼓励他钻研儒家经典,学习韩愈、欧阳修、黄庭坚等大家的作品。还亲自带他去拜访一些有学问、有节操的前辈,如张浚、胡铨、张九成等,让他拜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的名人王庭珪、刘安世、刘廷直为师。
杨万里的家学渊源,传自他父亲杨芾,经杨万里再传之于后。
良好家风的形成,杨万里夫人罗氏功不可没。《诚斋夫人》里记载:杨万里的夫人罗氏,七十多岁了,冬天,黎明的时候就起床,到厨房里亲自煮一锅粥,每一个仆人婢女都吃过了热粥之后,才让他们工作。长子杨长孺怕她太辛苦,她就说,仆人婢女也是别人的孩子啊。即使到了八十多岁高龄,诚斋夫人仍然坚持自己种植,并亲自纺线织衣。杨万里的儿子杨长孺深受家风熏陶,铭记父母的教诲,立志做好官。他的清廉节俭是出了名的,他说:“士大夫爱一文,不值一文”。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杨万里在江东任职的时候,将俸钱万缗留在国库中,弃之而归。杨长孺出任广东经略,曾以自己的俸钱七千缗“代下农输租”,因而深受百姓爱戴。
花草树木,历来是诗人的最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隐家乡,便与菊花为伍。杨万里回乡后,次年春,在他家东面百步之遥的山坡下自辟了一个花园,取名“东园”。杨万里亲自动手,垒假山,砌小池;池中建凉亭,种荷花。还在园中开辟了九条小径,将红梅、海棠、芙蓉、江梅、桃、李、菊、杏、桔等九种花木各植一径,取名曰“三三径”。
东园建成,杨万里便在此间吟诗作赋,赏花品茗,潜心研究学问,过起了陶渊明式的浪漫生活。在一首名为《癸丑正月新开东园》的诗作里,他这样写道:“长恨无钱买好园,好园还在屋东边。周遭旋辟三三径,只怕芒鞋却费钱。”可见,他内心的欣喜。
杨万里认为,靖康以来,宋朝逐步衰落,都是高宗、孝宗不按照《易》所说的规律治理天下的结果。《易》,就是《周易》,乃群经之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早在杨万里退休之前,便开始了对《易》的研究。归隐家乡的杨万里,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潜心钻研了。十月份,他写信给著名理学家朱熹,要一起探讨《易》的问题。朱熹是绍兴十八年的进士,他在泉州同安当了几年小吏,便辞职回乡,致力于学术研究。两个性情中人不断书信往来,颇有共同语言。杨万里撰写《诚斋易传》,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诚斋易传》二十卷,达十八万四千多字,是《易》学中不可多得的皇皇巨著。
古代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杨万里已经回乡养老了,现实让他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只有转而静心“修身、 齐家”。他需要清静,很想闭门谢客,可是,人活在世上,哪里那么容易?尤其那些和他一样,归隐泉林的文朋诗友,彼此更加难以忘怀。
公元一一九四年(绍熙五年)农历三月三,老朋友周必大来到杨万里家登门拜访。他看到杨万里家非常简陋,唯有东园让人耳目一新,作诗唱和道:“杨监全胜贺监家,赐湖岂比赐书华。回环自斫三三径,顷刻常开七七花。门外有田聊复腊,望中无处不烟霞。却惭下客非摩诘,无画无诗只漫夸。”
宰相亲自登门拜访,杨万里非常感激。当即步其韵回诗一首《上巳日周丞相少保来访敝庐留诗为赠》:“相国来临处士家,山间草木也光华。高轩行李能过李,小队寻花到浣花。留赠新诗光夺月,端令老子气成霞。无论藏去传诒厥,拈向田夫野老夸。”
周必大家住吉州永和,相距不到百里。那一次,杨万里回访周必大家后,两人乘船从永和顺水而下,来到文峰山山脚,看到文峰山尖耸如笔,杨万里脱口而出:“笔峰插霄汉,云气蘸峰茫。时时同挥洒,散作甘露香。”曾经官居宰相高位的周必大,对杨万里的诗才大为叹服。杨万里个性刚直,使他在官场没有更大的空间,让人惋惜。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周必大却望尘莫及。以至于大家退下来后,杨万里的社会影响力比他更大了。看来,自古文章传千秋,唯有精神的,才能穿越时空,散发出无穷的力量!
回乡后,虽远离了官场,却更加接近了民间。杨万里时常跑到田间地头,亲身体会农人的艰辛。虽然他自己不种地,可他知道“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这个道理。
在一个夏季,连月未雨,南溪河都干了,田地里的禾苗被晒得病恹恹的。杨万里在田埂踱来跺去,自言自语,吟诵起他那首《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城闰添长。”他心里焦急呀,他为农夫们的生活而焦心。
《宋史·杨万里传》记载,公元一一八七年(淳熙十四年)夏天,发生旱灾,皇帝迟迟才诏令上书,他批评道:“旱灾已经两个月,然后才让大家进言,这难道不太迟了吗?进言的范围,又只上自侍从官,下止馆职官吏,这难道不太狭隘了吗?”孝宗皇帝说他“直不中律”,虽然不高兴,却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耿直、中肯。
杨万里深知底层人民的苦难,多次提醒光宗皇帝要轻徭薄赋,体恤民情。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六十六岁时,他从江东转运副使乞祠归里。祠,就是祠官,是宋代优待官员的挂名官衔,不干事却领俸禄,相当于变相吃空饷了。他写了一首《有叹》:“饱喜饥嗔笑杀侬,凤凰未可笑狙公。尽逃暮四朝三外,犹在桐花竹实中。”写完,便辞去祠禄,挂冠为民。大诗人尤袤感叹道:“为郡不知歌舞乐,忧民赢得鬓毛斑”。
公元一一九三年(绍熙四年)九月,范成大去世,公元一一九四年(绍熙五年)十二月,尤袤去世。接连痛失挚友,杨万里万分悲痛,先后写了祭文悼念。可惜,现在两篇祭文均已遗失。
范、尤去世,南宋“四大诗人”就只剩下杨万里和陆游了。陆游一辈子也是挫折不断,经常在朝廷遭人弹劾。虽然不被重用,可他做梦都是“铁马冰河”。两个归隐的大诗人,一个在浙江,一个在江西,成了南宋诗坛最耀眼的“双子星”。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就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往往被后人称道。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杨万里心忧天下苍生,莫不如此。回乡十五年,杨万里身在故土,心怀天下。年纪愈长,身体愈差,忧心愈重。
公元一二〇四年,也就是七十八岁那年,杨万里淋疾发作。接连三年,病魔一直折磨着这个古稀老人。直到第三年春夏之交,病情才稍微有所好转。他拄着竹杖,颤颤巍巍,在东园散步。雨过天晴,春光正好,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患病的老人,写下《初夏病起,晓步东园》两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病起乌藤强自扶,三三径里晓晴初。莺声只在花梢近,行去行来不见渠”。
接着,他又整理了归隐故乡后的诗作,共六百余首,合成《退休集》。连年病痛,让他感到自己来日不多,忧心日甚。四月底,向皇帝写了《遗表》,千言万语,耿耿忠心,这是杨万里向朝廷做最后的倾诉。
鉴于他的身体状况,罗夫人要求儿孙对外面发生的时政大事特意隐瞒,不敢告之。
宋金和议数十年,仍然暗流汹涌,双方虎视眈眈,随时都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
在南宋朝廷内部,一直存在主和派和主战派之争。杨万里他们主战,但他认为一定要先厉兵秣马,做好万全准备,一击则中,收复河山。当时掌权的宰相韩侂胄,他是靠福荫入仕的皇家外戚,既无文采,也无军功,完全是靠裙带关系上的位。《宋史·杨万里传》记载,韩侂胄当宰相后,不可一世,他搜刮民脂民膏,盖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私宅,取名为“南园”。韩侂胄知道杨万里在文坛享有崇高声誉,就托人请他为南园做“记”,并许以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坚决拒绝,说,我宁愿丢官不做,也不会作这个“记”。可见,杨万里对这个宰相大人是多么不待见。
为了在朝中立威,韩侂胄太需要一场战争来为自己加分了。公元一二〇五年年底,宋军北伐。由于战前准备不足,大将吴曦叛变,北伐失利,南宋王朝又一次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公元一二〇六年(开禧二年)五月初五端午,杨万里感觉情况稍好。儿孙们都回来了,他心情不错,听从家人劝告,没有饮酒。饭后,翻阅白居易的《香山集》,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端午病中止酒》:“病里无聊费扫除,节中不饮更愁予。偶然一读<香山集>,不但无愁病亦无。”
五月八日。杨万里病情突然加重。族侄杨士元匆匆回来,告知了韩侂胄对金冒险用兵最后失败的消息。《宋史·杨万里传》这样描述,杨万里听后,失声痛哭,马上叫人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轻易动兵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的头在此,却落得个报国无路,惟有一个人孤独忧愤!”又写了十四言留别妻子,写完,把笔猛地一扔,倒在桌前,溘然而逝。享年八十岁。
一代诗坛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公元一二〇七年(开禧三年),朝廷追赠为光禄大夫。
公元一二一三年(嘉定六年),朝廷赐谥“文节”。
杨万里是诗中泰斗,他一生笔耕不辍,现存诗歌四千余首,诗文共计133卷。他的创作独树一帜,形成特有风格的《诚斋体》。
杨万里是清廉楷模,二十八岁中进士,从政三十六年,为民族存亡,为苍生疾苦,他大声疾呼。
“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明代大学士解缙的评价,是对杨万里一生最好的褒奖!
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廉洁奉公,为国为民。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承的不朽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