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蕙澜的头像

蕙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4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诗雨南京》

喜欢南京,源于一位学姐编织的江南梦好,她说将来读大学的地方,一定要选烟雨江南,最好是南京,杭州虽然美如西子,但是太纤细,太柔和,久了便会生腻,北方是决然不去的,一望无际的平原,天地玄黄,一切景物都可尽收眼底,没有一点曲径通幽的诗意。她坦言她不喜欢原始的粗略,虽然生命就这样原汁原味地铺展,张扬而奔放,她仍觉得这份大气过于厚重,使她的玲珑心无处安放。南京却不一样,钟灵毓秀,精致得很恰当,文化底蕴也足够深厚,这座城市就像一个文采斐然的帝王,有一份傲视群雄的千秋霸业,但是无奈地辗转于动荡的历史中,在造化弄人的命运里书写着自己的悲伤。我惋惜地说:北方云集了那么多好大学,如果单单为了喜欢一座城市而放弃那么好的专业未免得不偿失。学姐却微微一笑,眉毛上挑,说道:你不知道,南京的大学的学术水平绝不亚于北!南大的数学系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言语中透露出的自信,那么明晰。

凭着对南京的这腔热爱,她终于如愿以偿,有次在她的博客上看到她发的一张南大校园的图片,青砖黛瓦,木雕窗棂,暗红的大门边挂着一方木质水牌,赫然写着:数学系,全然没有现代建筑的富丽气派,但在太阳的光影里闪着金色,异样的温暖安宁,仿佛时间凝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哪怕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有一份处事不惊的从容。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岁月静好,极简中见得洗去铅华的返璞归真它安静却气度不凡,它质朴却不失王者风范。
  后来,在诗歌里读到别样的南京,那时的南京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金陵”,这秀气又雍容的字眼,让人想到柔情似水,富庶丰饶。据说秦始皇希望他的霸业千秋万代,便找来个风水师查看天象,风水师见得东南方向云霞异彩,似龙腾虎跃状,便建议秦始皇在紫金山埋金以镇王气,金陵由此得名。但后来有许多好财者挖整个紫金山未寻得半点金子的踪迹。有人便猜测这是秦始皇的别有用心,紫金山太大了,具体龙脉在哪无人知晓,而埋金之说定会让好财者遍山挖掘,这样总会挖断龙脉,断了王气。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但从此之后,冥冥之中好像注定了南京就是个短命王朝的所在地。有识之士想在此地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奇怪的是终不遂人愿。要么基业如山倒,要么英雄气短,功败垂成。哪怕当时的金陵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终逃不过兵败灭亡的命运。难怪刘禹锡写这座石头城时用上这样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座城在远离鼓角争鸣之后或许只有涛声依旧在。浴血厮杀的英勇无畏历经岁月的淘洗,也只能成为一些惆怅的文字。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这座城的人至少反抗过,努力过,就算悲伤也是亚历山大式的,雄浑壮丽,就算悲剧也是莎士比亚式的,荡气回肠。这座城是有豪气的,连生性柔的李煜评价这座城时,也用上壮气蒿莱这样大气的文辞。
  这座城的壮气我只能在书中领略,但这座城的秀气,我倒是深有体会。当火车驶入江南小镇,一派徽式建筑映入眼帘,瓷色的墙面,青砖的高基底,窗户不多且小,凹的窗框留出半截水泥抹的台面,远远的,也能觉出它的洁净。琉璃瓦铺满斗拱飞檐,那不耀眼的灰色在湛蓝的天幕下带着隐逸的禅意。偶尔飞过些雁群,便越发得空灵,成了这幅山水画的点睛之笔。

要深得南京诗意的精髓,最好在各个小巷走走,京派文化看胡弄,看四合院,海派文化看里弄,但南京又不比上海,弄堂文化是出了名的。所以走小巷方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江南小巷多是鹅卵石铺就,就地取材,不奢华铺张,质朴又不乏灵气。巷子离不开雨的浸润,离不开油纸伞的点缀,可时光远去,空留青苔、锈环好像散出发霉的古气。巷子两边一律立着几米高的围墙,讲究的还设窗户。蒲叶形新月状葫芦样的有些也会装饰几笔,材料是常见的竹,竹片弯个拱,窗上便是波澜生,竹枝交叉,中心打个结,让人想到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往那窗棂一瞥,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清幽,院落里锁着四季变化,藏着主人的匠心独运。没有金碧辉煌,无需重金打造,就是一株芭蕉,一道影壁,一口金鱼缸便足见雅致。走在这样的小巷里,偶尔会邂逅一两缸荷,植在土陶大水缸里,亭亭玉立。也能遇见久违的凤眼莲,开着淡紫色的花,如同一只只轻歌曼舞的孔雀。最是那一架紫藤让我怦然心动,虽已是秋天,那紫藤开得热闹,怒放的待放的都鲜妍美丽,像流动的瀑布,从墙头倾泻而下,熠熠生辉。

在高楼大厦四起的今天,南京的民居仍保留徽派风格,一枝独秀,这是一种文化自信,南京始终践行着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简约却不简单,空灵淡雅,这是一种文化坚守。

  在吃食方面,南京人也是有耐心的,精益求精,烩不厌细。江南地带湖多,湖鸭就自然多,南京人对鸭做成的美食特别偏爱,一道盐水鸭需要十几道工序,他们却不厌其烦,他们还不浪费一点儿的鸭油,用来烤烧饼,据说奇香无比,我没勇气尝,因为闻起来一股子鸭毛味。但至今记那桂花酿,南京的秋天少不了桂花,赏花风雅之致,吃花会不会俗不可耐?原以为桂花酿是冰镇的糖水加桂花,端上来乍一看,像碗米糊,细看来晶莹剔透,碎金似桂花凝在其中,吃上一勺,还能咬到酒饼大小的糯米团,滑而弹牙,那久留不去的馥香是甜蜜的,让人想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南京是离不开雨的,就像重庆要有雾,广州要有茶点一样,没有雨,南京便成不了苍凉悲壮的城市。雨,似乎成了这座城市的精魂。还记得那次登中山陵,早晨天还阴沉沉的,车行到中途便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十几分钟后,终于到达目的地,雨越下越大,已是瓢泼大雨了,好像专门用这样哀怨的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我想,又怎能不哀怨呢?孙中山一心希望实现他的民主愿望,让铁蹄下的人找回自由和尊严,共创理想盛世可惜,鸿愿未了,壮志未酬,便与世长辞。中山陵于这迷蒙雨雾里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肝肠寸断,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拾阶而上,越往上越是高陡,两只腿渐渐酸痛,抬头远望,层层的石阶如同一条巨龙盘踞在这紫山之巅。我拖着两只脚,觉得要走完这漫漫长路实在艰难。392个石阶代表着当时三亿九千两百万人口,每一个石阶都承载着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他能够如此大义,带领有识之士探求救国之路,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真的很了不起终于登上山顶,登高望远,整个南京城笼罩在雨雾里,天空中乌云密布,低压下来,这座城显得阴郁,暗沉。这座城在历史的风雨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作为六朝古都虽是荣耀,但是始终未在大统江山之时选为皇都,即便明皇帝以南京为都,可是又来个朱棣迁都,而南京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南京成了人间地狱......南京呀,总绕不开这来势汹汹的大雨!同行的一人叫道:还是早点下山吧,看来这雨是停不了!我们便步履匆匆地冲下山去,走到栈桥上,两旁的大树郁郁蓊蓊,粗壮的枝条往中间伸展,浓密的叶挤挤挨挨,像聚成了一把把大伞,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雨林。任凭外面风雨飘摇,里面却是一片安宁祥和,遥想那个动荡不安的清末王朝,如果不是那些义无反顾的爱国人士为救国上下求索,我们今天是否能信步林中?天地是一本无字的书,我们怎样为人处世,天地不言,但是以满腔赤诚相待,想必能给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至于得失,谁能将它们一比高下呢?
  现在的南京早已不是金粉帝王都,经过历史的风雨,安静得带着一丝暮气。或许是劫后余生仍心有余悸,或许是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颠覆中心生绝望,南京的交通向来是没秩序的,各顾各的,喇叭呢,叭叭地响,一直都响着,人们好像在变化无常中追求自己的自由,也是,这座城承受了太多的生命之重,好像唯有各安天命才能忘记曾经的辉煌灿烂与惨败失落。但是南京人的骨子里还是藏着傲气的,我还记得在离开的火车上见到的一对夫妇。都是耄耋之年,苍颜白发,太太个子不高,身板也单薄,稀疏的卷发却梳得一丝不乱,她牵着老伴的手,枯柴般的臂膊往上撑,布满褶子的脸上现出努力的神情,嘴里一个劲念叨:“慢点,慢点!原来老伴腿脚不便,她生怕他摔倒。那位老人虽高大,但背驮着,像背着一个大大的蒙古包,他的眼袋鼓鼓的,像挂着俩热水袋,而一双小眼睛正四处寻找座位,精神头十足。我看他着一身西服,系着领结,柱着拐一步一挪地往前走,那锃光瓦亮的黑皮鞋特显眼。对,这就是南京人,始终端着架子:一副傲架子,不向命运低头的傲架子。我这才想到不管这座城历经了怎样的坎坷,但这座城的脊梁是压不弯的。
  这便是我对南京的全部印象,安静、诗意、这座城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可是仍有一副铮铮铁骨,对一切仍保有赤诚之心。但愿这座城以后一切安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