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夏学进的头像

夏学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30
分享

踏 清

踏清

夏学进

转眼间过去一周了,武冈市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却依然如昨天一样,在眼前一一浮现,由不得自己不打开电脑,把一路点滴录于电脑。

寻清石羊

驱车一路向西北,没多久,就到了石羊桥。车还没到,映入眼帘的是一段茫茫水域,在阳光的映衬下,水面泛起点点金鳞。车刚停下,我就迫不及待的从车里钻了出来,在眼前的是老石羊桥,青石安闲地躺在桥上,懒懒的晒着太阳,两边是条石护栏,好像怕这些青石一个翻身掉下河去一样。

石羊桥,来来往往,是过了很多次的,新桥老桥都走过,但真正驻足,和这些记载历史的石头们畅聊却还是第一次。

石羊桥横跨资水,使得自东南向西北的武马公路成为通衢。桥身石砌,七拱六墩,河水清澈,七轮满月悬于桥面与蓝天白云之间,宛如石羊河腰上一条明珠蟒带。据桥头文物碑记,石羊桥为方形巨石砌就的七拱六墩半圆拱联拱石桥,采用梁拱券石,纵横分节、并列的砌筑方法结合而成,全长84.45米,净跨75.45米,面宽5.55米,高9米。桥头不远处,是一座新修的宣传栏,上面记载了有关石羊桥的各种传说、故事。

踱步桥上,清风徐来,远处略呈灰色的山峦,眼底见底的河水,两岸稀疏、低垂的小柳树,扑入眼帘,也像是一副着色淡雅、层次明显的山水画。熊烨主席指着上游河湾某处向大家介绍,那里有一座亭子,很多人说是渔父亭,但是本地人都知道,那叫寿佛亭。同行之人纷纷顺着熊主席的手往前看去,山隐水隐处,或许寿佛亭正在等着大家,但此时光凭一个方向,我是看得山朦胧,水朦胧,亭朦胧,人朦胧的。

听到寿佛,其实我最先想起的是在桥头宣传栏那里看到的许许多多关于寿佛与石羊桥之间的传说故事。

石羊桥是南宋进士李友直始建的,原本叫济川桥。李友直的父亲李世楫,字济川,是个撑船人,住在石羊桥下游半月形蹴水湾。因多次亲眼目睹因河水暴涨致使船倾人亡的悲剧发生,李世楫萌发建桥的想法。但苦于工程浩大,资金缺乏,迟迟未能如愿,便在弥留之际,嘱托儿子李友直建桥造福乡里。李友直始终铭记着父亲嘱托,省吃俭用、积攒俸禄四处奔波募捐银两。至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官府被李友直一心修桥、造福百姓的精神感动,计划拨付银两资助。资金解决后,李友直召集工匠、乡里动工建桥。

建桥需要的石料极度短缺,乡亲们愁眉不展,四处走访求取石料。一天傍晚,一位老人赶着一群羊来到河边,说自己双脚无力,蹲在地上不走了。李友直心善,留下老人住宿。第二天早晨,赶羊的老人不见了,河边却出现成堆的大石头。大家感叹不已,一定是李大人的义举感动了寿佛老爷,让石头变成羊群赶到工地来了。李友直焚香拜谢,抓紧施工。又说修桥的工地上,每天做工的有一百个,吃饭的却只有九十九人。大家都说,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便是寿佛。

桥建成后,被命名为“济川桥”,以感恩李世楫的善举。相传在桥修好之后,寿佛再次前来,检查桥的质量,在桥上跺了一下脚,发现桥建得稳当,就满意的走了,现在桥上还能依稀看到留下来的脚印呢。

我在桥上来回仔细寻找,在桥的西北段,确实看到一个大大的脚印,历经风雨侵蚀,依旧清晰地印在青石上。按我39码的脚印比较,这估计最小也得是只60码以上的大脚。一行人纷纷上前踩脚印,沾寿佛老爷的福气。

寿佛的传说在石羊河流域还有很多很多,大抵都是寿佛见不得穷苦人家总是受穷、老天见不得恶人欺负穷苦人等等,这估计就是老百姓心里最朴素的为人处世观了吧。

往石羊河下游望去,新的石羊桥与老桥并排,横跨石羊河两岸,若从稍远处看,就如两弯新虹斜挂在蓝天白云之下。目光穿过新桥,浩浩的河面在微风中波光粼粼,偶有一尾白鱼跳出水面,荡起的涟漪就一圈圈往外漾开,将层层波光拉扯得支离破碎。左岸是一排掉光了叶子的柳树,有大有小,无声的立在河堤,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右岸有一片光秃秃的柳树林,枝干斜斜的向上伸着,虽已冬深,却还尽职地守护着承载使命的河堤。

车从桥下依次穿过这两座桥,沿着石羊河的左岸往下游驶去,行不多远,就到了水葫芦之乡——石山刘家。停好车下来,右边水面上一层带点绿色的东西占据了大半个河道。走到河边,仔细一看,这些占领大片根据地的原来是一朵一朵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的水葫芦,往下游一瞧,整个河道都挤满了,还好自己没有密集恐惧症,否则保不齐会栽到河里去拥抱几朵水葫芦了。

水葫芦,小时候经常捞回来喂鸭子用的水葫芦,没想到时隔多年后,在这里又看到了挨挨挤挤、数不胜数的水葫芦。

小时候在家里负责放几只鸭子,没事的时候去人家田里捞一些浮萍,有时会看到路边溪里有水葫芦,更是赶紧捞进篮子里。浮萍不好玩,手一离水,满手都是,搞得整只手臂看起来像条菜花蛇。水葫芦就不一样了,绿绿的、厚厚的、略呈圆形的叶片各自向外展开,像一朵绿色的小莲花。摸一摸,腻腻的,滑滑的,用手一折,叶片就会被折出一道深绿色的痕迹,再用点力,就断了。最好玩的,还是水葫芦叶子下面那个鼓鼓的成囊状或纺锤形一样的东西,里面有许多小格子,一捏,就裂开了,还会发出啪啪的声响,对于儿时的我们,是一种难得的、廉价的、好玩的玩具。浮萍也好,水葫芦也好,它们的归宿一般都是先寄居在猪栏后面的小粪水坑里,然后被那几只鸭子大快朵颐。

“快看,那边有野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也连忙收回思绪,将眼光抛了过去。河的那边,莽莽的水葫芦中间空出一片水域,三四只野鸭子在水面上扑腾、潜水、觅食。

漫步在河边的清风广场,就地取材用小石头铺就的沿河小道、城墙一样的护河小堤看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若是前一两个月来,我们会看到这河面上的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也特别好看。”同行的一位美女在边走边介绍村落的整治、村民的配合以及满河的水葫芦曾经的盛景。

水葫芦,原名凤眼莲,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浅水中,在流速不大的水体中也能够生长,随水漂流,繁殖迅速。凤眼莲花和嫩叶可以直接食用,据说味道清香爽口,还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不过我没有吃过,因为一想起水葫芦,我就想起小时候放水葫芦的那个猪栏后面的小粪水坑。

水葫芦切碎可做饲料,全株也可供药用,有清凉解毒、除湿祛风热以及外敷热疮等功效。

小小的水葫芦,功效却一点也不小。不也像极了生活在农村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吗?不挑环境,找个地方就安安心心扎下根来,为乡村的建设、振兴贡献着自己应有的力量。

访清九塘

离开清风广场,车沿石羊河左岸而下,不久就到了拦马江,在江边小憩一会,就驱车过拦马桥,直奔九塘去了。

车行至公堂,左拐进入九塘村道,前行不远,就见路边竹篱笆井然有序的将一块块菜地与道路、庭院隔开来,俨然里面是个独立的小王国。这种竹篱笆,今年在稠树塘镇甘田村采风时见过,环保、结实、实用,放在农家小院旁边,别是一番风味。

一行人在九塘村部听村书记对九塘做了个大概介绍后,大致了解了些村部为振兴九塘做出了哪些努力,同时也更向往村书记嘴里的屈原文化广场了。

从村部出来,继续前行约三里路,就到了村书记嘴里的屈原文化广场。

一下车,就看见一个峨冠博带、广袖长衫、腰挎长剑的青铜人像,正是屈原。只见他目光深邃,直视右前方,左手微屈,右手稍握,或许正在酝酿如何警醒浊世之人吧。

铜像右侧,是一面大大的刻有“屈原文化广场”的文化墙,文化墙旁边是一块略有规模的功德碑,上面记载着为修建村民活动场所,村民慷慨解囊,外出游子更是心系家乡,鼎力相助,踊跃捐款的名单,仔细一看,多的有捐30多万的、捐5万的、捐几百数千的更是一大片。正因为村民们捐款、捐工,才有这个占地尚算广的广场。大家对捐款最多的两个名字起了兴趣,村书记耐心地为我们解了惑。我想,正是村里能够考虑到游子的各种感受,游子才会尽力回馈乡邻吧,毕竟30多万不是个小数目。广场一侧,有一条清风长廊,仿古仿木,可供村民歇息畅聊;四周有各种睦邻友好、屈原渡江、屈原问天等等壁画,供人观赏、学习。

广场外靠边一点,资水正安详地流淌着,据同行之人介绍,那年那月屈原行至此处,与河边一渔父问答,现在尚余有旧址,离这里不远。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补注》)

从小学到大学,从小到大,却是第一次踏足屈原与渔父对答之地——渔父亭,自当去看看。

渔父亭离屈原文化广场有两三里路远,驱车不过几分钟就到了。

眼前的渔父亭八檐八柱两层,正对马路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江畔诵离骚,壮曲丽光辉九域;舟中听对话,雄词正气漫千秋。亭子侧面正是资水,我看过去的时候,太阳正隐于云后,只几缕金光透过云层,洒在江面上,清风从江水上游发徐徐吹来,泛起的微波簇拥着细浪,吹得头上发丝也轻轻飞扬,耳畔似乎有人在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辞补注》)

我对着江面,半天说不出一句什么话来,正欲拍照,表明我也曾到此一游,忽然看见江面一木船正要靠岸,船夫五十来岁,撑支竹篙。同行的美女们顿时眼前放光,请求船夫将船在撑到江上,祈求得到当年渔父问答的情景。虽然船夫应美女要求,将船撑出各种姿势,但毕竟屈原不在,一个“渔父”着实只有这么大的看头,众美女自然只留得满心遗憾,却不得不随大家脚步往屈原居住地旧址去了。

离开渔父亭百余米,过一石桥,前面有几块菜地,菜地旁有一段残破的旧墙,将倒未倒,听同行的人说是这就是屈原旧居遗址,心中唏嘘不已。千百年来,屈原投汨罗,民众哀伤莫名。但这里到底是不是屈原居住旧址,我心里还是打鼓的,毕竟砌墙的红砖我还认得,但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纪念屈原,要找一个精神的寄托,我又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离屈原旧居两三百米处,有屈原井。屈原井有主井副井之分,传说屈原曾放金鲤于副井,屈原投江之日,九塘雷霆霹雳,金鲤腾空而去,不知所踪。后有人说金鲤入汨罗,驮屈原回故乡,以遂屈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愿。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传说中有着各种美好,但是现在只有渔父的歌声似乎还回荡在资江之上。

不久后,大家就要打道回府了。回家途中,经村书记介绍,一行人特意去看资水边沙洲旁的白米石,白米石左下角有三孔,上书米、谷、糠三字。一旁是碑记,记载白米石得传说。

古时白米石,石山临江突兀,悬崖直逼水面,岸边无路行走。上下互通,全凭摆渡,古人名之为边江渡。摆渡人既要两岸来回摆渡,又要上下往返摇橹。虽然如此,摆渡人终日辛劳,任劳任怨,风雨无阻,从未慢待过往客人。久之,则无米为炊。老天怜其忠厚,嘉其勤勉,令土地爷为其提供饭食,以示天道公允。土地爷不敢有违天命,于某夜深人静之时,来到悬崖之下,点一石升送米。此后,石升每天一恶霸巧取豪夺,占为己有。恶霸贪心不足,凿宽石升,第二天去取米,结果石升里的米变成了谷。恶霸贪欲不止,再次凿宽石升,谁知恶霸得到的竟然是糠。恶霸本性难改,第三次凿宽石升,结果是石升里糠也没有。恶霸发疯了,仰面质问:“老天,这是为什么?”这时,一个慈眉善目,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缓缓走近恶霸,怒斥恶霸:“你,违逆天意,强占石升,不劳而获,贪欲深重,已遭天谴,不思悔改,天理难容。快将石升归还主人,饶你不死。”然后飘然升天。恶霸岂敢怠慢,当即将石升还给摆渡人。自此,白米石石生白米的传说越传越广,远近闻名,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津津乐道。

据村书记介绍,修路的时候白米石因为正在路的正中间,避无可避,就在施工中被打下来,摆在这里来了,真是可惜。

来回一天,说是踏清,可感觉除了收获了几个传说故事,似乎也没什么大的收获。

传说故事也好吧,谁让这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