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是道教第六十九福地,是武冈第一大山,武冈的标志性山脉。这是我从小时候起就知道的。
但是真正一睹云山风姿,还是在一九九一年。
那一年,我读三年级。学校组织去秋游,三至六年级都去。
我们很兴奋,因为在自家晒谷坪里朝南天天能看见的像一把打开的大折扇一样的云山,我们终于有机会去亲自看看了。我和院子里的伙伴们不知多少次凝视过大人们常说的“宝顶”——一个位于云山最高峰紫霄峰上筷子尖大小的凸起物。这次终于要去看看这云山,是不是像哥哥说的那般难爬;这次终于要去看看这宝顶,是不是真像一只筷子尖尖。
具体是哪一天去的,当然记不住了。那一天早晨,父亲是照例出去放牛、做事去了,我起床煮饭、煮猪潲,感觉这猪潲怎么比以前容易煮开一点,不懂也不管。把昨晚剩下的菜放刚煮熟的饭鼎罐里稍稍热一下就拿出来,把饭装进碗里,三下五下就扒个精光,啥也不带,就去了学校。
照例,我来的时候还没有几个人。渐渐地人来得多了,有的拿着水壶,有的拿着袋装饼干,有的书包里鼓鼓囊囊,全是吃的。我突然发现我似乎是忘记了什么,于是跑到离学校不远的做生意的叔叔那里,叔叔听我说清楚来意后,从口袋里拿出一两块钱给了我。我飞也似的又跑回了学校。
学生终于在太阳从云山东端那一角升起丈把高的时候来齐了。校长和班主任老师把我们集合在学校干硬的泥地上,说了些什么后就准备开拔。那个时候的心情现在不可描述,但也不外乎十分激动、恨不得马上跑到云山宝顶之类,至于校长所讲的、班主任所强调的,想来应该也不外乎是要紧跟队伍,不要单独行动之类云云。
离开学校还不到一里的时候,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竟然跑到了班级队伍中找到了我,他的额头似乎略有些水珠在晃动,他在口袋里摸呀摸、掏呀掏,终于找到两三元钱,连同手里的水壶一并给了我。接过钱的时候,我觉得那时的我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等父亲走后,手握两笔巨款,顿时有一种天下我有的豪气感。
从学校到当时的1865省道,约有三里来路,路两边是水田,队伍一点点向前行,看起来慢,其实好像也很快。小路与省道相接处的小地名叫氨水池,其实从我记事起那个修建在地下只留个顶部在地表的氨水池好像已经不产氨水了,每家每户用的都已经是那种近黑色包装袋的碳铵了。
过了氨水池,就上了柏油马路——1865省道。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迅速过了马路,沿着右边行走,过了石塘冲桥就是天心桥那个大坡,上完坡,下去一点点就是去蔡家塘的路口了,下坡,过天心桥,过潘家所,就到了蔡家塘了。蔡家塘在云山脚下,路边是一条深深的水渠,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武冈市有名的威溪水库干渠。渠水清澈见底,唱着欢快的歌,从山脚流过来,向武冈市区流过去。从哪座小桥过的水渠,已经记不得了,从哪个路口进入云山山脚,也记不得了的。反正进入山区后,路就窄了。先是土路,我们一顿嗷嗷叫,吓得老师们扯着喉咙喊不要乱跑,注意安全。
走了多久,不知道,大约是身上带的水壶里水已经没了一半的时候就到了步云亭,这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云山的第一站。我们在这里歇了歇脚,每个人五毛钱的门票着实让我心痛了好久。上山的路已经全是石板和石块了,路边是小溪,水从山上往下流,在石头间碰撞,溅起朵朵水花。眼尖的同学在水里发现了鱼的影子,惹得一群人跑向了小溪边。好在溪水不宽,也不深,老师们就在路边看着。
步云亭一路走过去,三里来路的样子,就到了三里庵。一路上,带队的老师们不时高声交谈,也不时为我们做着简单介绍。具体话语已经记不得了,结合后来自己查的资料,大概是为我们介绍了云山的基本知识。
武冈云山海拔1372.5米,属湖南雪峰山余脉。东西绵延数十里,毗连着武冈、新宁、城步三县疆界。相传云山原有七十二峰,其中一座山峰飞到了靖州,当地人取名为飞山。《道书》中记载它为中国道教第六十九福地。
过了三里庵,很快就到了五里庵。一路嬉笑,一路前行,在松树与其他不知名树木下走动,山间清风时时吹拂,衣角也不时翻起。“松鼠!松鼠!”一个同学大声叫喊,待我们抬起头时,松鼠已经不见了,只看到几根松枝在上下颤动。一时大伙全部埋怨那个发现松鼠又吓跑松鼠的同学,叽叽喳喳的,让他也不好意思起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太大声,松鼠应该还会出来的。果然,在我们安静地走了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松鼠的踪迹。松鼠那细细的、长长的、毛茸茸的尾巴拖在身后,在松枝上来回走动,也不知是不是在寻找松果。
大家伙看见松鼠出来,干脆坐在地上,一边是为了好好看看这些山间的小精灵,一边也是确实走累了,毕竟那个时候才九岁呢。
看饱了松鼠,又在老师的催促下前行。“再往前一点就是秦人古道了。”时任校长在前面说,大家又爬了起来。
秦人古道,据我去过云山的哥哥说长到怀疑人生,弯到转眼失去人影。我踩在不怎么平整的石板上,高一脚,低一脚。秦人古道两边是深深的密林,阳光透过枝叶空隙,在地上投映出斑驳的影子,我耳边似乎又传来老师讲的那个关于秦人古道的传说来了。
传说中秦王嬴政扫平六国,天下一统,登基称始皇帝后想长生,听说海外仙山有不死药,便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前往蓬莱、方丈、瀛洲等海外仙山求取不死药。
徐福一去数年杳无音信,始皇帝又派卢生、侯生两位前往追查此事。卢、侯二人不敢怠慢,一路饥餐渴饮,披星戴月,历经许久时间。赶路途中,两人夜宿晓行,却倍感前路茫茫:徐福一行到底在哪?世上真有不死药?没找到徐福怎么回朝复命?两人左思右想,估摸着此去生死难料。兜兜转转,他们来到了武冈云山,上得山来,看这云山岭上岭下山势嵯峨岭藏云,山岭山坳白云流转云隐峰……林深叶密,远隔尘世,正是个理想的避身之所。
卢、侯二人便在云山搭了草庐隐居下来,这边山岭采山果,那边山岭打野兽,躬耕自食,炼丹修法,好不自在。
数年后一日,山下动静颇大,卢、侯二生登山顶一看,原来是陶、邓两位将军率兵前来缉拿他们。原来始皇帝久久不见卢、侯二生复命,遂令陶、邓两位将军四处追查、追捕。
卢、侯二生如何说服陶、邓两位将军已无从考证,但是最终没有捉拿他们两人,自己也在此隐居了下来。
山野勤修不记年。不知多少年后,卢、侯二生竟白日里举霞飞升,陶、邓两位将军因修炼难有所成,化将军石,时刻守护这一风水宝山。
后来翻看《湖南考古略》,其间载:“卢生、侯生,(秦)始皇道入海求神仙茶,不获,居云山”。这与我一路听来的、看过的传说有所出入,但我也觉得无所谓。《重建云山梵刹碑记》也有“昔卢、侯二生,避秦炼丹于此”的记载;香炉峰上的“卢侯二仙祠”,石基尚存;五里庵道旁石崖有隶刻“秦人古道”四字至今仍在。据传,除将军石外,云山上尚有侯仙迹、卢仙影、仙人桥、扫坛竹、炼丹井、飞升台、棋盘石等景点,皆是一方胜迹。
不知什么时候,连手带脚一起用,我们终是走完了秦人古道,来到了一座雄伟的庙前,它叫胜力寺。听校长说,到了胜力寺,离宝顶就不远了。胜力寺,那个时候总以为是胜利寺,因为爬到这里早已满头大汗,只觉自己坚持这么久已经十莫大的胜利了。
爬山过程中,水壶已不知换了几次山涧水了,在胜力寺旁的店子里,买了那时父亲去城里做客在桌上才会打发的方便面,一次买两包,一次过足瘾。一边干啃,一边灌水,也是不亦乐乎。老师们有买饼干的,有买面包的,好像没见谁去吃饭。估计不是吃不起,而是怕我们看见了馋。
老师们吃了东西,东一个西一个散开来,一边吆喝着让我们别乱跑,一边给我们讲解胜力寺的由来和典故。
结合后来查找的资料,才知道胜力寺的前身或许可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云山别云峰下有块方园一里的地方,因诸峰环列周围,人称“莲花宝座”,是云山历代寺庙建筑的核心区。据《万古不磨》碑载:“最早有寺,约创于秦。”也有资料记载说胜力寺始建于三国吴国时,初名“制止寺”,唐代改名为“胜力寺”,并沿用至今。宋代在此建万寿宫与观音阁,元代毁于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武冈知州王喧重建。明成化五年(1469年),僧人志慧等募建的胜力寺,宏大雅丽,成“一郡雄观”。九江府通判颜廷榘有《游云山题胜力寺慧上人房》诗:云山深处是仙家,别有高僧诵法华;一缕炉烟萦几篆,半房香雨入帘花。 经声杳杳随风度,灯影幢幢向榻斜;惟有慧心常自在,岂知无量自恒沙。
据说明末高僧燕居和尚曾讲经于此,并重修殿宇,于寺左建别云祥院,拥有僧众两百余人,香客不绝于道。又听说宋代郡守江立中曾在七十一峰上建云峰阁,“藏御书于其中”。此外,历代还兴建了宝顶庵、将军庙、五里庵、三里庵,半山庙等,各藏深幽,架笕接泉,供香客游侣憩歇。这些古建筑被毁,后又重建。
别云峰下有石塔林,大、小塔墓二十多座,多六面、锥形,高度在半米到两米五之间。塔顶有石雕宝珠、相轮、露盘、覆钵等,塔基多为明、清建筑样式。
当然,这些内容那个时候的我是不知道的,就算哪位老师知识渊博,也不要在意九岁的娃能记住多少,能记住多久。
塔林我们见过,但是不敢靠近去,因为听老师说下面埋着老和尚。
我们绕过塔林,继续向山顶走去,因为宝顶就在这座山上那个最高的地方。
到这个时候,队伍早已经不是队伍了,我和家周围的两个好友一起,跟着大伙,攀树枝,揪藤蔓,一步一步往上爬。老师们在一旁叮嘱着什么,喊着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宝顶真遗憾”现在还记得。
什么时候爬到了宝顶,已无可考证,因为没有计时工具,如果一定要算个时间的话,那大概就是太阳过了头顶,往西边倾斜了约30来度得时候。
原来,我们在院子里日日可见、日日想见的宝顶是一座砖砌圆形平顶、旁有沿墙修建的圆形台阶可通房顶的房子,看来看去,总觉得极像家里那口煮饭的鼎罐倒过来的样子,自那时起我一直疑心我们平常所讲的宝顶或许是宝鼎,到现在还是这样。
回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早已记不得了,只记得从云山下来,原路返回,到1865省道时,走得快的已经消失在前方。我和好友走在柏油马路上,眼前那个圆圆的带着红晕的太阳离地已经不足一丈高了。我们一路兴奋地谈着什么,一边飞快地跑着。八九岁的孩子因为怕黑夜中有不知名的大恐惧而不知疲倦地奔跑,终于在太阳没入远处的山头的时候回到了自家院子里。
不知为什么,平常做事要做到天墨黑才回家的父亲竟然在家里,还早就煮好了饭菜在等我。他问我云山好看不,爬累了没有,吃过些什么东西,我也说不清什么,总之是很好看几个字就打发了他,然后吃饭、打水、洗澡、睡觉。
第二次到达宝顶,应该是自己三十多岁的时候,用摩托搭着妻与长子,从龙溪铺那边上山,一路骑到宝顶下面的路上,带着他们上到宝顶上。看着没什么变化的宝顶,看着有大变化的城区,竟一时心潮澎湃,久久无言。
身为武冈人,真正上过云山宝顶,到现在也屈指可数,或者直白地说就这两次,这是我感到羞耻的地方。后来多少次带着妻与两个儿子从伴山一路向上,看金龟越岭,看太白吟诗,看岩前帘水,看玉兔听经,看玻璃桥,看仙人桥,看蘑菇亭,到此却再也没上去过,因为次子还小,抱着爬山着实吃亏。
下次上云山,一定要带着儿子,一路按图索骥,仔仔细细,完完全全把云山该看的景点全部看完,一定要再次登上宝顶,不负她六九福地、武冈第一大山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