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卓宝熙的头像

卓宝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10
分享

走进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榕城西南隅,是包括由南北向延伸的的南后街及其西侧伸出的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东侧支出的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所组成的街区。她是我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区,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涵盖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计159座。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成为了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是福州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福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三坊七巷的厚重文化底蕴不仅仅是体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白墙,精致的雕饰,镂空的门窗,灵动的飞檐,美丽的阑额,马鞍形风火墙等古建筑的魅力。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不足半平方公里(575亩)的街区内,涌现出大量雄才英杰、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

历史上,三坊七巷及第进士150人,举人300人,状元2人,榜眼2人。毗连的大宅内,钟鸣鼎食之家,户户相连;父子孙几世蝉联,比比皆是。陈乘裘家六子科甲,其长子陈宝琛是清代末帝溥仪的老师,和帝师陈宝琛家一样的世代科甲还有宋代林元奇家一门九进士,明代陈一元家一门七进士,清代叶观国家七子科甲,郭阶三家五子登科等等。

翻动历史,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对当时社会和在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竟达100余人。这些人物涵盖了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许多精英在历史舞台上风起云荡,特别是在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甚至影响全局的作用。

这片热土上的优秀人物数不胜数,如抗倭名将、兵部尚书张经,台湾总兵甘国宝,禁烟闻名的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写绝笔书《与妻书》的黄花岗七十二位烈士之一的林觉民,船政之父、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严复,近现代三才女冰心、卢隐、林徽因,大文豪陈衍、何振岱,才子邓拓……

三坊七巷只是福州城中一个小小的街区,究竟凭借什么将地灵人杰的奇迹演绎的如此完美。在郁达夫的文章中曾提到是风水好,所谓风水好也就是福州气候温和宜人,湖光山色如画,郊外沃野广袤,市区绿树成荫……使福州成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福之地。“三坊七巷”优雅纯正的境界,幽静古朴,温婉恬淡,在这样环境熏陶下,不受动乱的干扰,平添了浓浓的书香韵味,有闲情逸致,可以饱读经书,吟诗泼墨,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仅仅环境使然,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三坊七巷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俊彦贤杰,因为在我国风水好的地方多得很,为何只有三坊七巷才俊云集呢?似乎有些费解。但当我们回溯福州的发展历史后,似乎可以得到满意的答解。

西晋永嘉(307年-312年)之乱,中原板荡,大批江浙士族避难于关山阻隔,无兵火之灾的闽中之地,当时衣冠入闽者有八族。到了唐末天佑三年(907年),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闽就是南方十国中的一个小国,闽国建立在福建,都城设在福州。第一代闽王王审知,河南光州固始人,他来闽时招来许多文人杰士,所谓“十八姓从王”。

王审知兄弟在闽以保境安民为政,福州很快地形成了繁荣局面。在安居乐业的政局下,“三坊七巷”也就成为当地达官贵人、大批江浙士族(八大族)以及中原士族(十八姓)等后代的聚居地。达官贵人和士族的后代,在优雅的环境中,书香门第代代相传,文人墨客、雄才精英等大量涌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0年早春的一天,老家的侄女给我打电话,说这几年当地政府积极开展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工作,三坊七巷的轴线南后街已经修复完毕,很有特色,还有几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已修复完毕并对外开放,让我有空回去看看。听到侄女的介绍后,我很是激动,感谢她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并告诉她,下半年我正好参加在福州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到时一定去看看三坊七巷的新貌。

侄女的电话,把我的思绪带回到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记得小的时候并没听到三坊七巷的叫法,有时听到说过什么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也听到说过塔巷、黄巷、宫巷等巷名。在我的小小的心灵里只知道那种地方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对大多数福州人来说,对三坊七巷似乎熟视无睹,甚至三坊七巷的名称都说不全,更不要说对三坊七巷的厚重文化和它的重要意义有什么认识。至今我对三坊七巷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年时每到元宵节大人带我们到南后街去买灯,各种各样的花灯,丰富多彩,绘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楼台亭阁、奇花异草等各种景致。花灯的种类很多,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观音送子灯、孩儿坐盆灯、状元骑马灯等等,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花灯世界。但最讨人喜爱的是通红的橘灯。福州有句俗谚:“前街买买蚶,后街买买灯”。南后街的花灯形状别致,色泽鲜艳,让我刻骨铭心。

宋朝时福州城南后街的灯市已达到空前的发展和繁华,福州人一提起花灯,人们就会联想起一年一度的灯市盛况,联想起古代文人墨客对花灯的喜爱之情。古代诗人描写了福州灯市的盛况:“春光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处处现祥光。”第二句诗中的“福唐”就是指当时的福州城,确切地说就是福州南后街的灯市。孩提时期的南后街,印象中,除花灯仍保持千年灯市的悠久历史外,其余的已失去明清时期的盛况。

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的南后街,明清时期曾经试馆林立,每逢乡试,各州县员生云集而来,书声琅琅,坊巷的每一扇朱门,都有墨香点点滴滴浸入。在明清时期,街道两侧曾林立着书肆、刻坊、花灯、裱褙、画店、铜器、笔庄、生漆、当铺等大小商店数百家。

南后街的繁华是因其两侧的三坊七巷所致,三坊七巷的深宅大院内,住着许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他们嗜好书画,喜欢文房四宝,也有闲情逸致观赏花灯……所以书肆、画店、刻坊、裱褙、笔庄、花灯等商店林立。

清末举人王国瑞有诗句描述南后街的繁华景象:“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将南后街比作北京的琉璃厂,足见当时街市的繁荣。

福州的刻书业在北宋时就很发达,历经元、明清三代长盛不衰,其中以南后街的玉田刻书坊最有名。我国第一部外文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就是由吴玉田所刻。

据历史记载,三坊七巷滥觞于唐宋年间,明清年代为鼎盛时期,民初以后,开始衰退,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状态。三坊七巷的厚重文化和它的重要意义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现代都市疯狂地扩建、改造的浪潮中,一些文物古迹免不了遭到厄运和破坏——有的被迁移,失去原貌;有的荡然无存,难寻踪迹,三坊七巷也未免于难。所幸的是在福州城市不断变迁中,三坊七巷虽然受到支离与破坏,但大部分还是保留下来了,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建国初期,杨桥巷扩建为杨桥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扩建、改造,曾有把三坊七巷部分地区拆掉盖高楼大厦的动议。幸各方反对,才幸免于难。但仍逃脱不了局部的拆迁、改建。

2002年秋,高中同班同学分别50年聚会,我也回到福州,同学们50年离别又重逢。当时风华正茂,如今双鬓斑白,步履维艰,重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说不完的话,促膝谈心,问长问短,诉说各自人生经历。谈着谈着,很自然回忆到高中时的情景,谈到了我们的老师,他(她)们执掌教鞭,使我们受到蒙沐教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恩师的谆谆教导,我们终身难忘,他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仍健在。我们相约先看望住在校区附近的老师,之后,又到南后街看望教物理的郑老师,可惜,那天他不在,师母说他和从台湾回福州探亲的大学同学聚会,失之交臂,之后,再没见过。不久,听说他病逝,我们愕然,成为终身遗憾!

在看望恩师未遇之后,我独自漫步在南后街,感觉和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南后街没什么大变化,十几米宽的水泥马路;两侧鳞次栉比的小木屋店铺,破烂不堪,更有用木棍支撑着的;狭窄的人行道,摆满各种杂物,路面东填西补……

之后,又逛了三坊七巷——一个不落地走了一遍。她毕竟是达官贵人、豪绅巨贾和文人墨客的居住之地,深宅大院是进不去的,但还可领略到石板深巷、青瓦白墙、马鞍形风火墙、朱漆大门的余韵。不幸的是有的坊巷还是被拆了一部分,盖成了商品房或拆建成马路;郎官巷靠八一七路(南街)的一段也被拆了,代替它的是简陋的钢筋水泥建筑群,林旭的故居已荡然无存,难寻踪迹,遗址上是一家摆满流行歌星CD碟片的音像店,爱来爱去的歌终日缠绵地响着。

由于历史原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古建筑缺乏维修、保护,院落内搭建、破坏、老化严重,房屋质量持续下降;街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拥挤,环境恶劣;街区内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居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坊七巷像一个破落的老人,贫困潦倒,岌岌可危,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到了非保不可、急需抢救保护的关键时刻了。

鉴于上述情况,当局充分认识到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意义,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决定投资数十亿元保护修复三坊七巷。成立了 “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聘请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著名的历史街区保护及古建筑修复专家为领导小组的专家顾问。并在2008年9月,成立正式机构——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全面统筹开展各项工作。

2010年11月初,盼望已久的三坊七巷之旅,终于因参加学术会议之机实现了。学术会议结束当天,我下榻到大哥家。他家距三坊七巷并不远,第二天早餐后,我信步到杨桥路沿南侧向东走,快到南后街北口时,不经意间看到“林觉民、冰心纪念馆”,没想到,在繁华的街区和高楼大厦间,保留下这古老的民居,也许是这两个人物太重要了吧,才被保留下来。

瞻仰了两位名人纪念馆后才知道,林觉民牺牲后不久,林家杨桥巷老屋卖掉,而买下的人就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其实,林觉民、冰心的故居,也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故居。一幢屋子与数位名人如此紧密相连,在其他地方或许并不多见,但在三坊七并不惊奇。

从林觉民、冰心纪念馆向东不远就到了南后街北口,迎面的是四柱三间的青灰色花岗石牌楼,牌楼中央顶上的横石板刻有镀金的“南后街”三个字,外侧左右柱刻写“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内侧两柱刻写了描述三坊七巷昔日情景的长对联。

穿过石牌楼后进入了宽敞的刚改造完成的南后街,宽约20米的路面全部用青灰色的花岗石铺就,平坦工整,体现了福建石匠巧夺天工的一流水平,给人以淡雅开阔的感觉。路两侧以木结构楼房为主,简洁的门窗图案,桐油漆就的门面,古香古色,体现了闽都建筑的特点。还可看到为数不多的两层的西式青砖楼房。

众多福州老字号落户两侧店铺,如宝利牛角梳、木金肉丸、永和鱼丸、同利肉燕,米家船裱褙、聚成堂书店等等;还有星巴克咖啡、印巴文化商店、马哩奥咖啡(意大利西餐)、巴黎风情咖啡等等经销外国货的商铺。一条街上同时可以领略到闽都文化、南亚风情和欧陆情调,南后街成为既古老又时尚,既传统又开放,融入各种文化的旅游休闲街。他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也预示着三坊七巷将敞开胸怀面向世界,为更多的国外游客到三坊七巷旅游创造良好条件。路的西侧有四组青铜雕塑,分别为当铺雕塑、裱褙雕塑、花灯雕塑和刻书雕塑,它代表着明清鼎盛时期南后街最具代表性的店铺。拉洋片的、乘黄包车的、叫卖吆喝声、售货小亭……给古街增添了热闹,沿路遮阳伞及配套的长木板凳、楼阁上的女人靠等,则专供游人小憩用。

南后街的修复只是三坊七巷修复工程中的序曲,大量的修复任务是在其两侧的三坊七巷内,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这些建筑要修复完成,其艰巨可想而知。目前,各个坊、巷口的牌楼式的门和部分道路已修复,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已修复并对外开放者有4处,包括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其余的正在修复中。据有关人士称,到2011年底计划还要对外开放3~4个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许多坊巷的古建筑都在大兴土木修复中,暂时无法对外开放,这也许是我这次游览三坊七巷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吧!

笔者连日逛了三坊七巷,但仍余兴未尽,赞叹不已。可以断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她——三坊七巷,一旦露面并为世人所认识后,将会以她哪淳朴、时尚和独有的魅力,倾倒国内外的游客。不信吗?百闻不如一见,您自己去领略一下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