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佐酒,趣味无穷
/ 卓宪江
虽然我半生未从事教书育人之职,但对书籍的热爱如同磁铁般无法自拔。我的书房里,书籍堆积如山,甚至不得不“借用”了妻子不少储物空间,真可谓是“岁岁年年,书香满怀”。
尽管我的工作与书籍无关,但我对阅读的热情只增不减。每当夜幕降临,工作告一段落,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藏书,独自在书海中遨游。然而,这也让我养成了一个不太礼貌的习惯:每当晚饭时分,妻子还在厨房忙碌着炒菜,我却早已在餐桌前,一边小酌着酒,一边沉浸在书页之间。这个习惯何时开始,我已记不太清,但仔细回想,它与我深深喜爱书籍的情感一样,都是源于外祖父的熏陶。
外祖父“五四”运动前后出生于红海湾一个殷实人家,从广州知用中学肄业回家乡教了一辈子书(除了被下放若干年外),我自稍懂事后每年寒暑假都去外祖父在学校里面的宿舍玩,印象最深的就是外祖父床头和墙壁那几架藏书,而外祖父在外祖母还在炒菜的时候就已经坐在饭桌上拿着酒杯揣摩字帖,这大概就是我“以书佐酒”最直接的渊源了吧?
我将自己这一陋习美其名曰“以书佐酒”,是偶然间浏览杂书发现这是宋朝状元苏舜钦的“创举”:
苏舜钦刚结婚时,住在岳父家。岳父杜衍官居宰相兼枢密使,他对这个女婿非常欢喜,发现苏舜钦每天晚上都要在书房里喝酒,却从没看到他到厨房去拿菜。于是便派人暗中观察,发现每晚苏舜钦都是独自一人,边喝酒边看《汉书》,当他读到《汉书·留侯列传》里描
写张良找杀手用大锥刺杀秦始皇,因刺中副车而失败时,苏舜钦激动地拍案而起,大声感慨:“真可惜,居然没有击中!”说完,满斟一大杯,一饮而尽。读到张良对汉高祖刘邦说,自己能与高祖相遇、相知于留地,都是由于上苍的安排时,苏舜钦又拍案感叹:“君臣相遇,竟然如此艰难!”边说边又自干一大杯。苏舜钦别出心裁地用《汉书》当下酒菜,居然也喝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正宗的“以书佐酒”了,我是东施效颦。
不过,我发现“以书佐酒”还真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先是节约时间。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零碎的时间最容易被忽视,或在聊天喝茶间、或在刷屏看短视频间,时间就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幸亏我生性木讷,不喜欢聊天刷视频,常利用家人一起上桌吃饭之前的时间,以书佐酒,乐在其中,长年累月下来,也是读了不少书的。
其次是节省金钱。本来我对下酒菜也不怎么讲究,随便一碟花生、几只虾干就可以喝上几盅了,但仅仅这样的话,还是单调了点,近乎喝闷酒了,面前再有一册闲书,味道就不一样了,醇厚的酒香加上读书时的会心,趣味无穷。也就无需老婆再专门为我准备下酒菜,节省了一点菜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养成“以书佐酒”的习惯,就无需找酒伴,自然不喜欢到外面喝酒,无形中避免了很多麻烦。稍了解酒文化的人都知道,杜康造酒的传说,早就分了喝酒的三种境界:书生、将军、疯子。
话说杜康造酒时,酿出来的酒虽然味道醇,但总是香味欠佳,杜康苦思冥想尝试无数次,都失败了。有位白胡子老头在梦中指点杜康:必须在三天内集齐三个人的三滴鲜血,在最后一天酉时放入酒里做引,就能酿出又香又醇的人间美酒。
但在兵荒马乱时代,村里人因为战乱都已迁走,只有杜康为了酿酒而留了下来,要在三天内找齐三个人的血做引,谈何容易?杜康来到村口的大树下,等啊等,终于看到一位书生经过,求到第一滴血。
第二滴血是一位凯旋归来的将军给的。
就在第三天太阳快要下山、酉时快到的时候,杜康只好将就问树下的疯子求第三滴血。但疯子不理他,捡起树枝当剑向他刺来,杜康伶俐地躲过,疯子一头撞到树上,额头上的血顺着树干流下来。杜康集到第三滴血,把集齐的三滴血倒入缸里,奇迹出现了,酒缸里飘出一股轻雾,香气四溢,满屋飘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酒”。这一传说也完美地解释了喝酒的人渐次出现的三种境界:开始是书生、接着是将军、最后都成疯子了。作为一名有责任的成年人,我不想当将军,更绝对不允许自己成为疯子,孔夫子教导过我们: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喝酒这事,杯觞之间,确实容易发生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还是“以书佐酒”,自得其乐,安心做一个书生罢了……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