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启的头像

朱启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8/09
分享

三十年 在路上

三十年,在路上

——为母校建校60周年暨八八级同学30年大聚会而作

1988级文干编剧班学员 朱启

在跨入山艺校门之前,因为个人对于文化创作的执着热爱,我由诸城市邮电局调动工作到市文化局,随即借调至潍坊市艺术馆,创作了电视剧《风筝误》上下集,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与中央电视台播出。这虽说是很微不足道的成绩,但在诸城这个百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古城也算是破天荒第一次。

然而,我却没有丝毫沉浸在成绩之上的喜悦感,而是愈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于是便举债5000元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1988级文干编剧专业读书。谁知,这一步便从此跨入离乡背井四海漂泊持续30年的不归路。

在短暂的二年校园求学生涯中,我确实是既像“饥饿的人扑到了面包上”,又像海绵汲水般如饥似渴猎取各方面的知识。除了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周而复始,我还经常捎带一个军大衣和几支蜡烛,当教学楼夜晚11点断电息灯后,自己再点燃蜡烛,阅读写作甚至直到黎明。有时候困倦难挨,便找几把椅子一对,把军大衣一铺,拿几本厚书来做枕头,小寐上片刻……

说实话,因为每年2200元的高昂学费,令我不得不加倍珍惜校园里这来之不易的分分秒秒。而对若干公费镀金的文干生,见天悠哉游哉遛弯闲聊、打牌喝酒等行为,从来都是远避三舍的。

任何情况下,成果总是与努力成为正比。及至毕业时分,我个人作品在影视、话剧、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特写、论文、传记甚至翻译领域开花结果,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余件,人物传记作品集《耿耿公仆心》也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日前一气呵成的《我的姐妹弟兄——山东艺术学院1988级全体同学30年聚会之歌》中,我把母校直呼“妈妈”,并不存在任何矫饰,完全是发自内心。不能忘记,我在编剧、表导演、艺术史、美学、外语等科老师的教诲下,所取得的一系列学业成绩,并在对艺术真理的探求中一步胜似一步获取的灼见真知。

尤其不能不提及我那英年早逝的首任编剧课导师田洪英教授,她手把手传授给我们戏剧小品写作知识,像我第一批发表的戏剧作品《砖偷》、《庭院深深》、《候车(去北京的人)》、《末班车》、《笑的艺术》等,大部分她都要当面指导我修改到第8-10稿方罢干休。

记忆犹新的还有在同为“文干编剧”的三位男生中,虽说我最年长,另外两位同窗却都是成就不菲的编剧高手,身为系里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殷习华,来自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创作室主任职位,当时就有作品《绿色的基因》在全军汇演中获得二等奖,后来他更是升迁至副军职文员。另一位王若科,来自临朐市冶源镇文化中心主任职位,他的作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刊发在《剧本》杂志上。然而,天妒英才,二位同窗早在2009-2010年就以50余岁年纪溘然而逝,成为我和全班同学们心中永久的创伤。

在整个山艺进修学习中,还有1989年学院的春季运动会同样经久难忘。那一次我报名了成人组的1500、3000、10000米三个长跑项目,后来把10000米调整为5000米进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成人组只有我一人报名和参赛。组织活动的于老师只好把我合并到学生组一起比赛,但名次与得分却分别记写。这个长跑比赛很有意思,三个大项中,每回开端,都是我第一领先,但最终也都是我成为末尾。尤其是最后的5000米竞赛,在全长20圈中,我一直领先了17圈,结果同样还是最后一名。不过韧性的坚持,却赢取了整个操场观众的极大支持和鼓励。戏剧系从白发苍苍年逾六旬的郭永华教授到87级表演班和整个的88级编导班小班同学,都轮番进场给我带跑,学院的高音喇叭里,几乎自始至终都在叫喊:“张大哥,加油!”尤其是最后爆发式的冲线完成,年初入学的89级文干表演班班长大哥,居然抢步上前把我给紧紧搂在怀里……

这番真正意义的师生谊和同学情,在30年来每时每刻都在激励和鼓舞着我,进取的道路上,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与不幸,我一如既往保持百折不挠的勇气。1992年,我冲破原工作单位的阻挠,义无反顾地把工作关系由事业部门的干部岗位,调动到一般企业驻京办事处职员位置,从而得以进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班进修学习。继而又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剧文学硕士课程班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应用外语中、高级班继续研修,后于2004年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待就是七年。

三十年光阴转瞬而过,求知与奋取一直在路上。1990年,我荣幸被吸纳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以此为基点,一步步被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等部门吸纳为会员。先后有作品《永难磨灭的记忆》、《一个女研究生之死》、《天佑吾师》、《冲浪》、《薄奠》、《祖国我想对你说》、《种菜小记》、《父亲的骨气》、《母亲1960》、《诉不尽的母女情》、《毋容青史尽成灰》、《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自豪》、《太阳永远属于走向未来的人》、《沉重的托嘱》、《生活竟如诗》、《高阔蓝天任飞翔》、《文学是照耀我生命航程的灯塔》、《我是谁》等,接二连三获得国内外文学征文大赛奖励及网络热评。同时,我的反映海外留学生活题材的戏剧作品《爱情变奏曲》、《奥运拉拉队》、《有女嫁个美国郎》等,也在美国大学校园剧场及社会报刊中演出与发表。

2011年,我的重要人物传记作品《世界富豪经商探秘》,在美国《中华商报》、《世界华人周刊》、《世界名人网》,香港《华人杂志》等重要媒体相继连载后,由哈尔滨出版社结集出版,并很快成为国内网络市场的紧俏读物。当年5月下旬,我受邀回国出席“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并作了《不停记录别人的成功,最终自己也会走向成功》的现场演讲和签字卖书。在当年出版的14000多册新书中,《世界富豪经商探秘》也被《中华读书报》筛选为8本重要作品加以推介。

接下来,我就继续留驻北京,先后进行了《路遥传》、《北京的母亲河——温榆河》、《火箭军将领传》、《回眸中华》、《“虫王爷”张显川》、《“牡丹王”张培智》等几部重要作品的采访撰写。目前,《北京的母亲河——温榆河》、《火箭军将领传》已经完稿等待出版,其余作品也在顺利采访撰写中。

艺术与人性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妹,三十年来,我所有的文学创作动力与热情,总觉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在激发与推动。常使我不免想起田洪英恩师耳提面命的训诲——“人性,永远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想起在山艺礼堂观看我们的表演课导师程维世与王滨教授联袂执导的曹禺名剧《雷雨》、奥尼尔名剧《追猎》与阿瑟.米勒名剧《萨拉姆的女巫》……

“山艺八八,我同窗共读的姐妹弟兄;母校妈妈,您滋润我们吸纳知识的甘霖。山艺八八,我相依相恋的姐妹弟兄;母校妈妈,您庇荫我们开创辉煌的新程。”三十年,我们都在路上。

2018年11月20日写于北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