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思丞的头像

朱思丞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6/12
分享

法海与金山

金山是镇江的一张名片,很多人了解镇江是从“白娘子水漫金山”这个故事开始的。外地人到镇江一般先去金山看看,实地走访这个白娘子的烦楚之山,去感受藏在心中的神话,实在是一种寻梦之旅。尤其1992年赵雅芝饰演的《新白娘子传奇》热播后,金山寺的名气更加驰誉海内外,而那个破坏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法海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神话终究是神话,电影中法海深遭世人谴责,但现实中的法海则是另一种形象。

按《金山寺志》的说法,法海俗名裴文德,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裴休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旧唐书·裴休传》称其“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中年后“不食荤血,常斋戒,屏嗜欲。”裴文德从小受到佛家熏陶,结下了佛缘,最终出家更是“入门逼霄”。据宁乡沩山寺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裴休捐建密印寺(湖南省宁乡县境内)。时皇子得恶疾,看尽名医均不奏效,裴休便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拜在当时禅门沩仰宗创始人、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门下。能够替皇子出家,裴文德定然非同一般。据载其“生而胎素,颖而不群”,年少时就高中翰林学士,如果走上仕途肯定前途远大。不过,裴文德颇具善根、无意功名,和他父亲一样心中向佛。此前,裴文德可能已在河南何泽寺皈依为俗家弟子。金山法海洞口石刻记载,裴休最早送其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河南是裴休的老家,当时裴文德估计并未剃度,到密印寺才算正式出家。但不管怎样,出家为僧是他的心愿,当然,实际上也替裴休实现了向佛的夙愿。据说裴文德出家时,裴休曾作《警策笺》规劝,并赋诗嘱云: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修心报四恩。

他日自能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

那么,法海禅师最后怎么从湖南来到镇江了呢?传说剃度以后,灵佑禅师命法海苦行,为寺院劈柴近三年时间,又为常住近千僧众运水三年。期间,其胞姐曾往湖南看望弟弟,不忍法海往来运水的辛劳,便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饮水涧,当地民众称之为“美女涧”,一时传为佳话。法海刻苦修行,加之天资聪慧,很快彻证禅法心髓,寺内外僧俗大众皆来亲近问道,为避俗晦,于是受师命,往江南方向弘法。在游历江西庐山等地后,最终在镇江金山的一片荒林中驻锡禅修。

金山,又称浮玉山,本是江心岛屿,有“江心芙蓉”之誉,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才于南岸陆地相连。所以,法海来金山的时候应该是乘船而至。此前,东晋明帝时这里曾修建过“泽心寺”(或称龙游寺),南朝梁武帝还在此举行过盛大的水陆法会,这也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金山寺因此驰名天下。不过据说法海来时这里已是满目荒芜、杂草丛生,至于泽心寺衰败的时间,可能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因为武周时期,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出家后,就任寺院方丈,当时寺院应该不会十分萧条。法海来后,根据当地信众的说明,在荒烟蔓草间寻获到了被毁坏的残佛,于是他决定重修道场,并以燃烧一指立誓。如今,金山寺“法海洞”内法海的塑像手指就缺了一节。传说,在建寺过程中,意外掘出一批黄金镒,法海不为所动,上交了镇江太守。太守便将此事奉禀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便敕令将黄金拨发给寺院,并敕寺院名“金山禅寺”,这就是金山寺寺名的由来。不过也有人认为,之所以命名金山寺,是因为朝夕之时,金山周边的长江之水金光闪闪,故名金山寺,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无论如何,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金山寺建成时也是当时江南地区最大的佛寺。然而,寺庙建成后,法海却“莫知去向”,但从金山寺开始形成的江南禅风一时闻名朝野,不仅影响唐宋,其鼎盛的禅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禅师是一个非常受人敬仰的得道高僧。禅宗向来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是指最能打造人的大祖庭,长江上游有四川的文殊院和宝光寺,下游有江苏的金山寺和高旻寺。在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可见金山寺在佛教界的地位之高。尤其是在明末清初,从明世宗的抑佛到清初的整肃稽查,加之其它原因,代表佛教特质的禅宗曾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金山寺和高旻寺力振颓风,对唐代传承而来的丛林清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梳理,形成了《金山规约》和《高旻规约》,使禅宗法脉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金山、高旻的道风,后来成为禅宗发展的主要纲领。现在有名的云居山、西安的卧龙寺等,所奉行的禅堂仪规就是《金山规约》。清末民国期间,十大高僧中与禅宗有缘的大德,多半是金山法子,比如青权禅师、青山禅师、守培法师、虚云老和尚、冶开老和尚、来果禅师、高鹤年居士等无不出自金山。禅宗一直还传有“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的谚语,是说如果没有双盘腿长坐的基本功,根本进不了金山寺院门,这就是金山寺的“腿子”;高旻寺的道风则以坐香的时间长闻名,普通的一枝香要几个小时,如果没有久坐的工夫,也难进高旻寺的禅堂。

因此,自明末以来,金山寺是使汉传佛教禅宗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开山祖师便是法海禅师。那么,为什么法海最终衍化为破坏自由婚姻“封建势力”的代表呢?其实,明代冯梦龙笔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法海,还不是反面形象,这个故事的原型出自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可能从法海禅师“驱蟒入海”的故事演绎而来。据说,在金山原有一条白蟒盘踞在岩洞中,危害人间,法海到金山后将其斗败,并驱逐到了海里。后来,经过民间艺人加工成了“人蛇恋”,并逐渐流传开来。但是,《警世恒言》并没有中伤法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是要告诉人们不要被美色所迷惑,故事中的法海禅师也是以救人的形象出现的。早期《白蛇传》的故事大概都是这个格调,其实也一直没有什么固定的名称,《白蛇传》这个名字大概出现在清朝后期。由于以口头相传为主,《白蛇传》还派生出多种版本与细节,后来形成了白蛇之子高中状元,祭塔救母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个结局似乎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故流传最广。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反封建的需要,法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者”遭受到了轮番的口诛笔伐,由此滋生的法海被打得遁身蟹腹以逃死的情节开始流传。比如,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就嘲笑法海是蜷缩在蟹壳内,用以批判其“封建伪善”的面目。

不过,要说明的是,无论冯梦龙笔下的法海,还是民间传说中的法海,都不是历史上那个得到高僧“法海”。因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开篇就点名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也就是约公元1131-1162年间,而法海建寺的年代发生在唐宣宗年间(约810-859年),二者相距300多年,因此,两个法海之间毫无瓜葛。后来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时间、人物等方面基本是一样的,有人把故事中的法海与高僧法海禅师对号入座,显然是不正确,两个法海只不过是重名而已。但为什么神话故事借用了金山寺法海禅师的名声,这可能与自古文人喜欢附会有关。但是,今天我们去金山游玩,不仅要知道故事中的法海,也要了解现实中的法海,才能不枉此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