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经流浪、漂泊八年,《平凡的世界》一直伴随着我。每当我充满悲观、痛苦、迷茫的时候,就会翻读这部小说,还做了很多笔记。它是一盏指路灯,给我温暖、光明和力量。它给了我承受苦难、不屈不挠的奋斗勇气,给了我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奋进动力。这是青春岁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每次重温这套土砖样厚重的小说,我都会热泪盈眶。主人公孙少平的身上,有我太多的影子。贫寒的出身,善良的本性,苦难的经历,倔强的性格,坚忍与勤奋进取的乐观,热爱读书和文学,对煤矿情有独钟,孙少平这些特质,恰好是我经历和拥有的。了解我成长经历的读者都知道,一九八八年,由于一场重病和母亲英年早逝,导致我初中没有读完就缀学流入社会,迫于生计走上学手艺的路。我随同村里一个木工师傅到广东省乐昌县五山学木工。东家是当地村支书,家里有台收音机,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这部小说,一下子被吸引了。孙少平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斗志,深深激励着我。从此,我记住了这部小说,记住了作家路遥。
两年后,我流浪到耒阳城区做民工,在建筑做小工,在西关旅社烧锅炉,在金盆塘米粉作坊做米粉,在水泥厂搬运石头、拖粘土、石膏,每天累得一身汗水和泥水。艰辛的劳动磨砺着我的意志,锻炼着我的体魄,累得趴在床上时,就会想起孙少平。一九九三年我在五一街头摆书摊,从长沙黄泥街书市买到一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经常摆在枕边,我一遍又一遍翻读。
一九九五年冬,我通过招工考试,成为耒阳市水泥厂一分厂生料车间工人,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班上有个漂亮的女工黎露琳,在微机岗位,喜欢看书,不但下班看书,上班时也手不离书,有一段时间,我看她天天捧着《平凡的世界》。那时,我国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开始转向“拜金”,曾经火热、神圣的文学快速跌入低谷,走向边缘化,喜欢读文学名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此,看到班上有位女工看得进一部像过去农村建房用的土砖那样厚重的《平凡的世界》,我很是惊讶,又十分佩服。只是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没有找她交流品读这部小说的感受。一九九八年国营企业改制,我们下岗失业,各奔东西,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个爱读书的工友。
众所周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刚刚完成时,在文坛上遭遇了当头棒喝,曾被《当代》杂志等几本主流文学刊物婉拒退稿。后来一家地方刊物发表出来,举行作品研讨会,遭到国内权威评论家的全盘否定。路遥为此气得大病一场。这个故事如今家喻户晓。据当年做出退稿决定的《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回忆读到《平凡的世界》的最初感受:“三十多万字,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我感觉就是慢,啰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我们不能怪周老师缺乏一双慧眼,他的感受是真实而符合当时文学审美观。那个年代,现代文学思潮滚滚而来,路遥采用的现实主义写法,“朴素”、“笨拙”,怎么可能让主流评论家们接受呢?只是这些评论家、权威编辑没有预料到,一部“不入眼”的小说却深受老百姓热捧,最终迫使主流文学界改变对它的评价,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作家白描回忆说:“《平凡的世界》的诞生非常艰难。原计划写100万字、共3部的作品,刚出版第一部即受到批评,路遥备受打击。但他还是坚持把《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写完了。后来它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读者来信不断,最终使评论家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他是把生的尊严看得比生的过程更为重要的强者。为了这尊严,他甚至常常在自己内心的世界厮杀,和自己搏斗。自己一人充当角斗场上的红方和黑方。当然,这既成全了他,也毁灭了他。如果他对自己没那么苛刻,我相信他至今仍在继续歌唱。”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部比过去农村建房用的土砖还要厚的大部头小说,这部倾注了路遥六年心血百万字长篇巨著,依然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作品,它的纸质版以每年三百万册的销量在增长。这部书,毁掉了路遥,又成就了路遥,奠定了路遥在当代中国文坛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在中国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要经受重大考验。”我是一个文学苦行僧,从少年时期爱上文学,半辈子对文学有着敬仰菩萨一般的信仰。中途有几年我为了稻粱谋放弃过业余创作,但即使在那样的环境,我依然坚持在读书,看文学著作。在当代作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路遥,他对待文学的执着精神,他对待苦难、逆境的乐观态度,他的小说那种朴实无华风格,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是我学习的榜样。路遥这种精神与前辈作家柳青是一脉相承的。请看他说的: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类似振奋人心的朴实的话语,太多了,太多了。《平凡的世界》影响了我们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至今还在影响着年轻一代。路遥通过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的故事,告诉人们苦难是有意义的,奋斗是有希望的。我想,这就是亿万读者爱不释手的原因。
三十年来,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执着地追求,不懈地奋斗,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坚持读书、写作。即使在最苦难的日子里,我停止了手中的笔,也未曾放下书本。长期以来,我把读书写作当成生活的方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五十天在读书,或者写作。尤其是二0一六年以来,我谢绝了绝大多数饭局和应酬,每晚在灯下耕耘五六个小时。我不强迫自己写作,想写就写,不想写就看书,或者研究史料。写出来的作品不强求能够发表、获奖,我这几年很少向报刊投稿了。我也不强求加入什么协会,不沾沾自喜担任什么协会的虚职。这都是身外之物,身体健康,写出好作品,才是自己的。我手写我心,安静地享受着沉浸其间的快乐。就像路遥说的:“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文学。
《平凡的世界》也写出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表达了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孙少平当农民的那段时间里,精神极度苦闷,他不安于做一个农民,背起自己的破烂行李去了黄原城,当了一名揽工汉,经受着牛马般的考验。面对上大学的田晓霞,他没有感到自卑。田晓霞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男子汉的力量,尽管他们两人之间,门不当,户不对,但思想、情感、灵魂是相通的。他们的爱情,纯洁真挚,超越金钱、地位和世俗偏见。他们的爱情,波澜不惊,像溪水一样缓慢流淌,最质朴也最刻骨铭心。我在工地做小工时,受这本书的影响,傻傻地盼望有个田晓霞,经常来看我,送书给我看,带给我温暖和鼓励。患难见真情,一个人在落魄的时候能够遇到一份爱情,弥足珍贵。一个才貌双全的姑娘,各方面条件优越,敢于去爱一贫如洗的青年,那是需要独特的眼光和非凡勇气的。路遥为什么要安排田晓霞死掉?其实他就是告诉人们,人活着,总有太多的遗憾和残缺,不完满才是真实的人生。路遥采取悲剧性的结局,更让人感觉到这种爱情的崇高与伟大。我想,在孙少平的心中,田晓霞没有死去,她永远活着。
书中的孙少平,最后选择了“铜城矿务局大牙湾煤矿”作为下半辈子的归宿。我曾经也差点选择“白沙矿务局街洞煤矿”作为归宿。街洞煤矿有我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我有篇散文《街洞煤矿的那些往事》,深情回忆过那段岁月。2019年11月23日《中国煤炭报》发表通讯员赵石山文章《作家朱文科的煤矿情结》,披露了我与街洞煤矿的缘分。只不过人生命运聚散无常,我最终未能成为一名矿工。我曾经还有个理想是当老师,也未能如愿。我从没想过当警察,却阴差阳错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十年。
每个经历苦难年华的人,都会有一盏不熄的矿灯,在灯光的映照下,走出人生最黑暗的一段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世界。曾经有无数次,孙少平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甚至梦见自己变成了孙少平,在黑窟窿的矿井,戴着安全帽和矿灯,蹒跚匍行。醒来,细细品味,梦中的矿灯是在隐喻着人生道路。孙少平就是一盏给人光明和奋进的矿灯。只要人类的苦难不消失,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将永远被人们热捧。
重读《平凡的世界》,心潮竟然如此澎湃。语言总是苍白无力,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我的感受。这是一部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荡气回肠。它有土砖般的厚重,有土地般的质朴,就像黑暗中的矿灯指向光明的前程。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不平凡的奋斗力量。成大事者,千万要沉住气、稳住心,不纠结于过往,不烦恼于现状,不焦虑于未来,好的人生,从来不怕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