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文科的头像

朱文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9
分享

耒水古堡觅踪

耒水流域扼湘粤两省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朝起,当地先民选择高山、溶洞、村落为依托,构建了大量的城堡、寨堡、洞堡、村堡、碉堡,成为古代寨堡文化的一朵奇葩,展示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风是从白芒山吹来的。这里距离汝城县城有三十里,卢阳镇与暖水镇交界。这里的空气湿润又温暖,季节已是十月,仍然感觉到热浪在天空翻滚。山中的溪流、清泉,奔向了耒水河。

山中有很多洞穴,最大的厚坊岩。洞口很高,我们从石拱门进入,眼前不由得一亮。洞堡气势雄伟壮观,目测有五六百平方米。移步缓行,仔细观察,城墙由规则巨石垒砌而成,长约四十米,高近十米,厚达三米左右。城墙为雉堞结构,分三层两排,依次筑有35个射击孔(瞭望口)。整个洞堡布局严谨科学,有外洞、内洞,有前后防御城墙工事、营房,有溪流吊桥。外洞依次建了土坯房屋。内洞呈人字型,也有房屋两排。内外洞的房间分段编号,足可容纳两三千人。踏着石阶,一层层爬上城墙,从瞭望口向外望去,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

沿洞内溪流迂行二十余米,有一道天堑。小心翼翼过木桥,陡峭石径通向另一个岩洞,俗称观音洞。洞口建有石门,里面还有石坪,一侧为深渊,下有暗河,从大坪一直往外走到后洞口,亦建了雉堞工事。站在观音岩,朝外洞口望去,八十多米高的洞口,宛若一个倒“U”型宝盖,宝盖下露出深邃的天穹。洞内倒栖着很多蝙蝠,住着一种不迁徙的铁燕。它们在洞内轮回飞舞,队入队出,观之颇有趣。带路的老何告诉我,此处距罗泉村温泉只有三四里远。若能把洞堡与温泉一起开发,倒是一个极好的旅游景点。

老何带我们在洞里找到一块断碑,拼凑起来尚能识读上面的文字。碑文落款时间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内容记载了起造这个洞堡的缘由、经过。洞堡是厚坊何氏族人为防匪避乱,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子孙后代前赴后继修建而成。《厚坊何氏族谱》上有篇《厚坊岩记》,对厚坊岩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由衷赞美。厚坊岩山势险峻,洞堡隐蔽,的确是天造地设的藏身避乱之所。

出洞,看见城墙门楣上有门匾,上写“得其所哉”四个字,老何介绍这是清代颜县令所写。手机上网,搜到一首清代汝城县令颜明宪写的《避兵厚坊岩》:“众水连云动,群峰碍日斜。藏身岩屋里,恍似泛仙槎。”想来颜明宪就是老何讲的颜县令吧?

凉风吹拂,山石裸露,荒草连绵,树木稀疏。眼前石峰寨,一片荒凉。

石峰山,是东江湖的一座岛屿。三十多年前,它还是一座小山,属于资兴县清江镇青草村管辖。东江湖建成后,山变成了湖岛,四面环水,耸翠湖中,从高处俯瞰,犹如镶嵌在东江的一块翡翠。初次登临东江湖,我无心流连湖光山色,迫不及待乘船抵达石峰寨下。山顶距湖面不高,大约百余米,爬上山顶却没了路,只能踩着荆棘,拨开厚厚的茅草,仔细寻觅。阳光炽热,走了一段路,竟然大汗淋漓。随着几个同伴一阵惊呼,我看到了石头垒砌的拱门,不禁喜出望外,疲劳顿消。

这是石峰寨的南寨门遗址,乱草丛中有块石碑,字迹至今清晰可见。抹掉尘灰,细看,原来刻的是篇短文《石峰寨记》。宋嘉熙三年(1239),由县人黄雄飞所写,黄梦瑞所书。“石峰寨者,恃其石峻以为寨也,寨而立记,非以纪岁月也。标其董事之名,列其预盟之众,使后人有所稽焉……”我们在寨内搜查,里面长满各种草木,散布着青石。一堵四五米高的石垒寨墙,厚约三米,遮盖于草木之下,无法测算其长度。从碑文和此记载可知,石峰寨是黄氏族人为避匪寇之乱而建,后面还有捐款名单。古堡面积约两千多平方米,南、北各有一条石门通道。

在清江镇,黄姓是大姓,几百年来从这里分枝散叶,子孙散居耒水流域多个县市。我疑惑的是,南宋嘉熙年间,清江黄姓族人到底是躲避什么匪寇呢?经查史料,原来南宋嘉定元年(1208)初,耒水源头的桂阳县(今汝城县)爆发一场瑶民起义。黑风峒瑶族首领罗世传不堪官府欺压,杀飞虎统制边宁,起兵反抗。随即,武举李元砺又率众数万起义。两股义军以黑风峒为根据地,或聚或分,转战于湘粤赣闽之间,一路所向披靡,连战连克州县,江西吉安、湖南郴州、永州、广东南雄、福建长汀,陆续被义军占领,朝廷大惊失色,诏遣四州官兵,悬以重赏,募人多路征剿,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终于在嘉定四年(1211)平定了起义。朝廷痛定思痛,为加强耒水上游这片地区的统治,析桂阳县(今汝城)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罗世传、李元砺起义虽然失败,但其部将依然坚持斗争。

石峰寨堡遗址及石碑,见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清江黄氏族谱》收录了《石峰寨记》碑文,修建石峰寨也成为黄氏家族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宜章县在明代初期建了三座城堡:黄沙堡、栗源堡和笆篱堡,统称宜章三堡。宜章三堡建于明朝的洪武、永乐年间,是湘粤边界屯兵、戍卫的军事要塞。三座城堡呈“品”字形分布在宜章县西南部,“堡连堡,三十五(里)”,如三足鼎立,为湖南“南大门”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清《嘉庆郴州总志》记载了三堡的建置源流。栗源堡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目的是截住广东西山梅花遼水罗阳洞迳口贼路。黄沙堡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目的是抵御广东连州境长塘马毡贼劫掠。永乐九年立栗源堡。自县南门外过南卡塘汛,分东南西三路,路通三堡,堡各有城,建筑规模差不多,风格也大同小异,相距各三十里,为控扼沿边之所。笆篱堡设把总一员,余各有弁兵防守。

现在保留下来的堡城遗址中,黄沙堡最大。整座城堡略呈四方形,城墙青砖砌筑,高度、厚度均达到四米多,周长八百余米,素有“穿城一里半,围墙三里三”之说。城堡开东西南北四座拱形城门,北城门上刻“朝天门”三字,四门各配以厚重的杂木门,里面插上圆木横栓,牢固无比。现西门已毁。南北二门筑有城楼,设有观察孔和枪眼,城墙还保留有城垛。黄沙堡内还有碉堡、兵器库、粮饷仓、寺庙、学校和多栋民居、宗祠,不仅是一座壁垒森严、设施完善的军事城堡,还是一处与外界隔绝、封闭的宜居之所。

宜章三堡建成以来,朝廷陆续从全国各地调来官兵驻守,其兵卒还有来自归附、谪发和从征的人员,因此堡内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戍守的军官职务皆可世袭,所属军士皆为军户,皆给军田,官军携家眷在堡内居住,开荒种田,代代相传。因国家不负担养兵费用,因此堡中官兵亦军亦民,士兵一边戍卫一边农耕,以劳养武,自给自足。一遇战事,则全军皆战。宜章三堡的堡民享有不纳税的特权。到明朝中期后,朝廷对城堡的管理日渐松散,有些军户陆续迁出了城堡,现留下的官兵后人只有蔡、杜、肖、程、彦五姓近3500人,而他们的后人也大多走出了古堡,定居其他交通便利处了。

宜章三堡历经风雨沧桑,深受历代兵火洗礼。1928年1月12日,宜章年关暴动取得胜利,邝镜明率残部逃窜到黄沙堡。朱德率部攻下黄沙堡,后又在岩泉、栗源堡、长冈岭、广东坪石全歼许克祥部六个团,创下我军历史上有名的“坪石大捷”。 岁月如刀,如今宜章三堡犹如三个垂暮的老人,被岁月一点点地吞噬着,高大的城墙将倾,城楼已危,堡内大部分建筑遭毁。

走进古堡,在青石板路上行走,会感觉穿越到了五六百年前的明朝,似乎看到了守堡的官兵在古堡内巡逻,在城楼上浴血奋战;厮杀的呐喊声过后,堡内恢复了宁静,官兵又变成了居民,和家眷一起在城堡内外耕田劳作、安居乐业……

便江两岸,有很多小洞穴,称之为窾。古人为避战乱,利用这些窾建堡,我姑且取名窾堡。

便江镇水南村飞鹅悬寨是个窾堡。明《万历郴州志》载:“飞鹅岩,在县东南,形如飞鹅。旧传彭相公筑寨于此以避兵。”明代曾绍芳写了《飞鹅悬寨》:“石寨高无极,远眺类飞鹅。风岭遥相望,龙山亦并拖。相将侣灵鹫,仿佛浴天河。便邑此天险,当年保聚多。”寨建于二窾之中,是永兴古十景之一。秋季站在渡头山脊俯瞰便江,碧波微漾,百里丹霞如画,漫山竹林若诗,路边散落着几座小寺庙。对岸可遥见苏仙庵、曾子庙、曾绍芳故居。再往东南方望,则是注江入口。飞鹅悬寨即安集寨,宋末矩山徐相公出资所筑。后来,县令彭若舟砌石加修前寨门,高一丈、长五丈,后寨长二十八丈、高一丈。四面皆石壁,上有三池清水。《嘉庆永兴县志》载:“官造瓦屋两廊,计九十丈。天生二窾于其间,民可聚居,永为保障。详见飞鹅寨碑记。昔人采入十景,谓飞鹅悬寨。”

今天的飞鹅悬寨,看不到城门城墙,两处窾内有房屋遗址。下坦赭红岩壁上,有两方元代石碑,年代久远,碑文难以识读完整。我查阅清乾隆《永兴县志》记载的碑文,了解到,飞鹅悬寨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永兴县令徐经孙为“避贼”而修建,名为“安集寨”。 徐经孙是诗人,著有《矩山存稿》五卷。元至正丁酉年(1357﹚,社会动乱,强盗群起,起义频发,以致永兴县的官员都外逃。面对此种危急局面,郡府派出彭若舟到永兴县收拾乱局,平定了寇乱。彭若舟借势加固重建了安集寨。彭若舟,字汝涉,南昌人,一位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其子孙入籍于永,永人称为“彭相公家。”

鹅公寨、安集寨、飞鹅寨,每个名字背后皆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历经岁月沧桑,寨堡虽无存,但其名永载史册,盛名如同耒水一样滔滔不绝。

郴州市区北行三十余里便是许家洞镇,郴江一路蜿蜒,穿越崇山峻岭与城市水泥丛林之后。到此忽然舒展起来,江面渐渐宽阔。郴州有句俗话“船到郴州止”,说的就是耒水河至此为止,往南再不能通航。

许家洞在古代是黄金水道,往北十里就是街洞。从许家洞沿江步行七八里,遥见奇峰突兀,枕江对立,镇守着郴江门户。仙台山,当地俗称喻家寨,只因山上的寨堡。峭壁如削,只有一条小路上山,路旁有修竹茂林飒飒招风。拾阶上山,听风语,闻花香,劳累顿解。仙台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郴州的丹霞地貌与广东的丹霞山、金鸡岭同出一脉,自宜章南端入郴州境内后,受花岗岩、石灰岩的叠压,匿迹于骑田岭山脉,向北潜行六十里后,在仙台山重新冒出地面,再向北延绵,跨越郴县、资兴、永兴、安仁、耒阳等地,直至邵阳崀山。仙台山是郴州重新进入丹霞地貌的第一山,枕江而立,四面峭壁,从远处看,就像一座赭红的山从天外飞来,又名天飞山。

至山顶,便看见红砂岩砌成的寨门。喻家寨山顶平坦如镜,有田土可供耕作,还有一池塘“白莲池”。明《万历郴州志》载:“仙台山,在州北三十五里。山突然,皆石其上。有白莲池,其水清冽,四时不涸,生白莲。山后,石穿如桥,桥上下俱通往来。山,旧为苏仙修炼处,有仙坛。俯眺郴江,山最奇绝。”山不高,挺拔俊秀,山上多奇观。喻氏先祖是在明成化年间由江西丰城县迁郴,这个寨堡是否为喻氏先人所建呢?我查阅了多种有关志书,均无喻家寨的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与街洞煤矿三个同伴,骑单车到喻家寨游玩,听当地人讲述,此寨最初是唐末农民起义军所建,南宋爆发农民起义,岳飞率部来此平息动乱。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我想,既然这个寨堡在喻氏族人到来之前就有了,足见其有上千年的历史。之所以改名喻家寨,是因为喻氏族人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加固了寨堡。明末清初,喻氏族人在此创办了同仁书院。

喻家寨前后寨门依巨石而建,只要封锁住这两道门,纵使强敌也很难攻入,的确是个避乱的绝佳之处。在前寨门旁的石壁上,有“天飞山”“胜境”“奇观”“白莲池”“同仁书院”等摩崖石刻,楷、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数量达五十方。有些石刻,甚至覆盖于前人题刻之上,可见历史之悠久。喻家寨的奇美不仅在寨堡里面,更在寨堡的后山上。这里有座天然的巨大石桥,叫天生桥,即穿坦,高50米,宽40余米,形同拱桥,上下均可通行,水泥公路穿坦而过。桥两边的岩石上刻有大字。古人用“天生巨眼,大地津梁”八字来形容这座天生桥,是再贴切生动不过了。如此天人合一的奇观,堪称绝美。

喻家寨带着超然世外的仙气,带着书院的书香气,日夜镇守着郴江门户,看尽这古往今来的流水,闻够渔樵唱晚的炫音,只可惜再听不到朗朗读书声。那些美好的传说,那些刀光剑影,如同一道轻烟飘逝在河面,难觅踪迹。

安仁县承坪乡双溪村狮子岩,遗留着洞堡步云轩。这个古堡是古人避乱的场所,办过学堂,曾为江口洲李氏家族的私塾。

2017年元旦,我与文友兴致勃勃来到步云轩。时值隆冬,树木萧飒,步云轩山下的丹霞风光让人陶醉,心境也豁然开朗。步云轩下面有个坦,称龙船坦,坦里有一座盘龙寺,坦前有一条呈“U”型的江,叫冷江,又叫猴子港。当地习俗,每年七月半鬼节,附近江口洲的村民会在猴子港举行龙舟比赛,平时把比赛用的龙舟收藏于坦内,龙船坦的名字因此而来。龙舟赛一般在端午节举行,江口龙舟赛为何定在七月十五呢?询问路人,方知是为了敬河神、送河鬼,因而刻意选了这个时节。

从寺庙后面的小路迂回,我们登上半山腰,蓦然发现一个很大的洞堡。洞口高筑着一堵就地取材的红石墙,墙壁上有几个瞭望口和一扇小门,洞内约有十间大小不一的石室,其中一个大厅里还立着一根硕大的石柱,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洞堡的最里面有四方的水池,半池泉水清可见底。这水到底是从何而来?实在令人百思不解。从石壁上的凿痕可知,坦洞并不大,却耗费功夫,是当地人们经过一代代接力开凿而成。对于洞堡的建造时间,目前尚未找到确切的记载。《江口李氏八修族谱》中,有篇撰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步云轩记》,文章开门见山地写道:“邑东南五十里,有步云轩,为里人肄业之所。相传有赤脚仙人羽化于兹,白日乘云,飞升而去,遂以步云轩名。轩高数十丈,悬岩若坠,状若伏狮,又名狮子岩。轩中天然壁立,旁有一小径,倾侧欹斜,举步惊惶。”作为学堂,步云轩光线原不够充足,尤其雨天幽暗潮湿,文章记述了改建步云轩一事:“不惜重赀,觅石工,架出层霄之外。观者如堵,且惊且怖。于檐前劈分八字,沟水随沟落,无纤毫遗漏,阶前与进门一带,均以栏杆围固,皆藉石为之,遂使倾侧斜倚之小径,望若砥平,天工人巧,蔚为大观。”

江口洲,位于永乐江、莲花江、冷江三江合流之处。南宋淳祐年间,李氏先祖从江西泰和出理粤东鹾政,道经衡阳,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开枝散叶。步云轩既然是李氏家族的避乱所兼私塾。如今的步云轩早已没了人烟,洞壁徒留两个鸟窝。我在洞堡内徘徊,手摸着石壁上的条条凿痕,眼前浮现李氏先人用铁锤铁杵开凿洞堡、挥汗如雨的场景。如此艰巨的工程,耗费了李氏先人多少心血和汗水啊。再看那宽敞的大厅,耳边似乎听到了一代代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书声穿破时空,穿破天穹,穿越古今……

从洞口红墙的那扇小门钻出洞堡,脚下悬崖峭壁,极为惊险。站定眺望远方,视野开阔,水牛悠闲地吃着草,阳光洒在港中,洒在水面,泛起金色的波光。河流从田野山麓中缠绕而去,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图。

耒阳坛下乡有寨下仙,属于丹霞地貌景观,一年四季,游客很多。阳春三月,我与一帮文友,慕名而来。

寨有三种含义,一是防守用的栅栏,二是旧时驻兵的营地,三是村庄名称。耒阳没有以寨给村子命名习惯,就是冠名为寨的山,也极少见。寨下仙山下有条古道,是通往桂阳等地的必经要道。古道两边,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兵家必争。相传,三国蜀将张飞,曾率军队在山上安营扎寨,建石墙御敌,智退司马懿,后人为纪念张飞,遂在寨上筑坛祭祀。山下四周为“坛下”,坛下乡名由此而来。清光绪十一年编《耒阳县志》载:“寨下字在县北卅里。里人呼为寨下仙,有石峰二;一如屏,一如笔,对峰入云,山顶有庵,石池六七穿,为张飞寨山之山凹,峭壁千寻。上有两行大字,古篆文不可识。”传说为司马懿所题,至于真假,不得而知。

山势陡峭,只能步行。山路也陡峭,基本是砂岩石板路,我们拾级躬行。四周怪石耸立,如老鹰,如卧虎,如睡狮,如狗头,千奇百怪。石壁暗红,花纹密布,天然彩绘,线条清晰优美,令人叹为观止。耒阳境内,土壤种类繁多,但丹霞地貌土壤罕见。这里基本是紫色页岩,易于风化,平坦之地多长植被,草木并不茂盛,更见不到参天树木。攀登至半山腰,看见有凉亭。先来的十几个游客,气喘吁吁,正在歇脚。昨夜下了大雨,雨过天晴,天气格外清新,能闻到野花的芳香。登上顶峰525级台阶,极目大地,青山碧野,溪流村庄,都在画中。寨下仙隘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国时,司马懿带兵把张飞人马围在山上,擂鼓攻山。张飞凭借险峻山势,多次击退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眼见无法拿下山头,就用重兵围困,截断水粮,想把张飞等人困死于山上。张飞将计就计,令手下人从西南山坳里的款皮塘,捞来一条十多斤重的活鲤鱼,将鱼从石壁上滚下山去。司马懿见围困多日仍有大活鱼,以为山上水粮充足,只得将人马撤走了。至今,隘口遗存的闸门槽立石柱、石凼旧址。

登上绝顶,顶则平铺如掌,可坐数千人。西眺望,远处山峦,起伏重叠,红艳艳的桃花、雪白雪白的梨花、黄灿灿的油菜花,争相盛开。树枝吐绿,草长莺飞。田野间,小桥流水,游鱼跳帘,燕子盘旋。轰鸣的机耕犁,翻滚出条条泥浪,溅出春意诗行,句句散发泥土的芬芳。寨下仙那些刀光剑影的故事,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不复再现。登斯寨也,好一个天造地设的蓬莱佳境,好一处远离尘嚣的精神家园。

耒水流域的古堡遗迹还有很多。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乡愁记忆”,需要加大保护传承和宣传的力度,使之成为湖湘文化的一张崭新名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