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一条河。
一座楼,一尊塔。
城是耒阳城,不大,五十平方公里,也不小,城区人口五十多万。河名耒水河,不长,蜿蜒七八县,也不短,婉转九百里。
楼称环秀楼,不高,地面到顶约二十米,也不壮,周长约三十米。塔叫青龙塔,不矮,七层三十一米,也不假,青砖青石,就在青麓山巅。
城很古老,舒展了两千两百余年,雄起了两千两百余年。河仍年轻,清纯秀丽,温柔多情,由南而来,冲出鹿歧峰的怀抱。一到城边,就摆了个飘逸的“S”舞步,左一下,右一下,婀娜若美女蛇,缠住了耒城,久久不愿北去。
于是,因这水的滋润,便有了千年古城的伟岸,有了日夜不息地追逐,有了英才辈出的荣耀。
相传,太上老君察访人间,玉帝叫他把“宝撒四方”。他迷上耒阳的这城,这河,找个借口“宝撒耒阳”。从此,耒阳藏龙卧虎,人杰地灵,英才涌现。神农创耒耜,蔡伦造纸张,张良隐直钓岩,孔明驻候憩仙,庞统主政县衙,杜甫到此长眠,罗含写出《更生论》,谷朗留下惊世碑。这灵气,这人气,这文气,竟连绵不绝。
耒阳人生怕风水遭破坏,明洪武年间,在城东,杜甫葬身之处对岸,依城畔水,建成环秀楼,保卫这城,这水,这人脉。楼分四层,最上层处,用八柱支顶成亭状,飞檐均有风铃,角檐下彩雕有狮、鹿、麟、豹等,工艺精美,故又名八角亭。相传大明学士解缙慕名而来,叹其壮观,专题书额,留下风流佳话。
耒水长流,流到清朝。康熙年间,县令张应星编修县志,发现偌大耒阳县,又是人文荟萃之处,而历朝历代,虽有举人进士,竟无一状元,深表惋惜。张县令会风水,他察看县城的地势,东、南、西三方,高且雄伟,东北青麓山势低,似一操箕口,藏不住才(财)。东北又是县治的青龙方位。青龙低,地脉不旺。张县令遂组织民工,在青麓山筑一七层高浮屠,壮其地脉。于是,就有了青龙塔。塔顶为铸铁空心葫芦,门窗檐呈穹状,浮雕人物,云气瑞兽,栩栩如生。登塔眺望,一邑风光,尽收眼底,故又名凌云塔。
舟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塔尖似笔,倒写天下文章。
从此,青龙塔与环秀楼心心相印,共同保卫钟灵毓秀。
到了近代,大革命风起云涌。朱德坐镇耒阳,指挥湘南暴动,收获近万农军上井冈,也收获与巾帼英雄伍若兰的爱情。一批耒阳儿女投身红军队伍,出英雄,出名将,出栋梁,留下几许悲壮几多辉煌。守城的青龙塔,增添几分灵气;护河的环秀楼,多出几分霸气。气气相生,几十年精心孕育,小城脱胎换骨,生出一颗湘南明珠,生出一座新兴中等城市。看今日,新耒阳,交通发达,繁荣昌盛,社会和谐,江山如此多娇。
城,还是那城;水,还是那水;
楼,还是那楼;塔,还是那塔。
一个用凤雏的琴音,装饰了水的妩媚;一个用子美的长诗,添增了城的新韵。
一个用解缙的才气,书写着新的风流;一个用先烈的鲜血,浇出不死的红魂。
环秀楼,为谁长相守?青龙塔,为谁望江流?
耒河的清水,还在流着,流着;楼塔的钟声,还在敲着,敲着。一个用它的柔美,缠绵了古城的前世今生;一个用它的高耸,守护着新城的昨日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