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衡说,中国古代留下的文章不知有多少,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能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可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后世以及现实的影响有多深远,《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其中有着无尽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梁衡有篇文章谈境界之美,从为人、为官、为文三方面,阐述了范仲淹坎坷一生。其中有句话尤为喜欢,也十分赞同: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于历史。
初中学习《岳阳楼记》,知道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感受不强烈。这些年反观自己的阅读、学习、工作,以及生命的种种际遇,对于范仲淹个人越发熟识了解也越发由衷敬佩,尤其他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世豁达,更是平添了几多释然与洒脱,常愈困苦,怡悦身心。再逐字逐句临帖、拜读《岳阳楼记》原文,心有了虔诚敬畏,在感受文采斐然、韵律之美时,愈发心绪难宁,我俨然看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这么一个人,或置身于衔远山、吞长江的岳阳楼上,或伏案于如豆之灯影中奋笔疾书,一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儒像。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层出不穷,撰写苏轼、陶渊明、范仲淹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而2022年7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范仲淹》,洋洋洒洒65万余言,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范仲淹从一介布衣到北宋名臣的一生。人物及事件依托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呈现得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深入挖掘,层层渲染,筋骨分明。范仲淹以及所著《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份宝贵财富,作家倾注精力,呕心沥血,再现了范仲淹的真实、立体、全面且跌宕起伏的一生。
诗作眉眼巧行文
全书概括说来,作家用心之精巧,学识之广博,致用之灵活,阅读《范仲淹》是一种欣喜,常获得一种激动。具体一点,书中详记五十二章,章章为范仲淹及他人所述诗句为题目。解读一位文学家,常从他的笔墨入手,或从他人笔墨入手,笔墨是一个人抒发心性的东西,或有旁观者清之态,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心情,是苦闷是愉悦是忧伤是郁郁,尽在诗词中,也可以说是客观的面貌。譬如说,第十七章,安得长喙号丹墀,出自宋代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右范希文》。所谓四贤一不肖,指北宋蔡襄因范仲淹被贬一事而写的五首诗。分别颂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抨击高若讷一人。四贤一不肖诗为分别评写这五人的五首诗。而范仲淹被贬饶州,其五首诗,在当时来说,文武百官私下竞相传阅,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可见范仲淹被贬影响之大之广。
作家郭宝平是史学家,对于诗词以及史学研究可谓博学在胸,从范仲淹诗词内部到其他诗人诗词外部入手,深入挖掘史实,以小说场景式描写,还原当时景况,诗词与小说与人物复活,读来激昂,感慨万千。对阅读者理解诗词也是一个补阙。
范仲淹在官场沉浮数十载,怀揣忧国忧民之心,逆境多于顺境,却始终保持初心,保持锐气,这不得不说范仲淹为人格局高远,无人能及,深受触动。
文史兼备有真趣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之于现实,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长篇历史传记小说《范仲淹》以史学为依托,以文学为手法,全景式再现了范仲淹一生的际遇。小说好看,不仅有史识典故的依托,更有小说的手法,使得文本有了味道,别开生面。
说典故之基。“划粥断齑”,说的是范仲淹苦读与勤俭之道。一个人在寺庙里苦读,把粥熬成后冷却,每天只食两顿,每顿只吃两块。他本人并不认为有多苦,写下《齑赋》: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我忽然想起刘禹锡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一个碧绿青黄,一个宫商角徵,哪里有苦可言?
说细节之巧,得说说作家在叙写谢氏嫁入朱家一事,写得巧妙迂回,情节合情合理。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改嫁为朱家,在当时宋朝看来并不受到尊敬,有不守妇道之嫌,可是作家用“另有隐情”的包袱巧妙化解。当时谢氏被迫无奈,是被妾逼得走投无路,一个母亲只为孩子能活下来,才改嫁到朱家。当时襁褓中的朱说(范仲淹)、朱愉尚未有记忆。
说格局之高,作家并未原原本本依托史实,死板僵化,固定不变。而是有小说的技法揉捏融汇其中,可谓深藏不露,如果不细读,很难发现。
陈州城西有一柳湖,一次范仲淹在此听闻琴声悠扬,驻足细听,听出了一番玄机,听出了一番道理,听出了一番感悟。范仲淹道:乐者歌之,忧者怀之。圣人作琴,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播治世之音,无远弗届!我们看到了“忧”“乐”二字,很容易想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况且把治琴理论联想到治国的理论上来,真可谓发人深省。一俗一僧,一官一民,对话经典,格局之高,寓意之深。
生命况味有几多
不读史书,难解人性深层东西。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多有怀疑,刀架脖子上了,不信还本性难移。
范仲淹有次去上朝开会,因为谏言预料小命不保,叫来儿子说,如果我这次回不来,你记住这辈子别再当官,一生一世子孙后代做个普通人。
前几天读朱鸿的《诗人多难》,作家煞费苦心把唐朝诗人写了个遍,基本上都没有善终的。我真替陈子昂惋惜,三十出头,被县衙老爷抓住,知道他是大人物,能扣出钱财来,陈子昂实在太穷,把所有钱交出后,仍不能满足贪心的县衙老爷,结果意外被打死。其余诗人也多半不改其志,因谏言深受其害,就是没有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他们屡谏屡败,屡败屡谏,生命不息,大有谏言不止。
难道聪明的诗人范仲淹不知道变通一下吗?你看日日歌舞升平的晏殊,他跟自己提拔起来的范仲淹都保持一定距离,生怕受牵连。其实,范仲淹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不在“以天下为己任”之列,体会不到他内心国与家与自己命运的挣扎与取舍。
读穆涛的散文,说汉代“以史制君”。什么意思?就是记录历史的史官绝对不会美言君王,杀头也在所不惜。轻生命重史实,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可事实证明史官可以前赴后继。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历史上少有的大丈夫、真男人,宁死不改其志。他不改其志,但也希望孩子从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如果他谏言死去,不希望孩子再做官。
那么现代人要不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呢?这话把自己问住了。
聪明的现代人理解为情商太低,不知道是不是真如此。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像范仲淹性格的人存在,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好的《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江上渔者》等千古名篇,唐宋的诗词已然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璀璨的明珠。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仅仅是文章而言。
人生不得志,得诗文,得好诗文,得千古诗文。得志不见得得好诗文,更谈不上千古了。人在养尊处优中,体会不到疾苦,又怎么会“忧者怀之”呢?经历是文章的风骨,好文章是用痛苦磨出来的。好事多磨,好文章多磨难。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尽管没登上过岳阳楼,可是身心疾苦,磨难万千,忧国忧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