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将自己的家乡付诸文字并出版成书,这不仅是作家的骄傲,也是能力的彰显,更是家乡的无上荣光。大周村,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一个普通平凡的行政村。倘若将祖国喻为母亲,大周村也不过是母亲身体中的一个微小细胞罢了。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能诞生一位作家为其著书立传,由此可见,家乡那片土地是何等养人育人。作家能拥有这样一片沃土,这片土地能孕育出这样的作家,这是一种深厚相连、不能分割的关系。
作家周瑄璞,本身就是大周的一种表情。她在写作的道路上,完全可以用她的小说题目来做解读,就是从“多湾”迈向“芬芳”的旅程。
我与周瑄璞相识,就源于她的长篇小说《芬芳》。当我品读《芬芳》时,内心涌起想要结识这位作家的念头。作为普通读者,要认识一位知名作家,实属不易。即便联系上了,她也未必会加我微信,给予信任,或是有时间进一步学习交流。
钱钟书曾说过,吃了鸡蛋,何必非要认识下蛋的鸡呢?但作家和小说绝非简单的鸡与蛋的关系。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小说的人物与细节常常萦绕在脑海,甚至一段时间里,那些感同身受会不断发酵,自然而然会想到创作小说的人。我读过的小说不算多,但每每读来,对作品背后那个人倍加关切,小说当然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我不知道其他人阅读感受如何,于我而言,作家坎坷不平的经历,常常浮现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附着在小说人物的情感中。
幸运的是,我搜到周老师的视频,发了一条信息,周老师竟真的加了我微信。在此之前,我用这种方式联系过不下十余位作家,要么信息杳无,要么一句话敷衍,再没下文。
读了《芬芳》后,我趁着兴致,将文稿用微信传给了老师。大概过了一周,她突然传来了修改稿件。这让我兴奋得仿佛变了一个人,能得到作家的指点,还是亲手改过的,这是我从未想过的奢望,连续几天都处于那种兴奋的状态中。她对题目、内容以及三个小标题中的最后一个都进行了改动。作家最精准的表达,恰恰是我想要的表达。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黑龙江日报》。
之后,兴致不减的我又读了小说《多湾》和散文集《已过万重山》,了解到她的写作道路也充满了异常艰辛。她和她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先后写出两篇读后感,其中散文集的读书稿件《一个钉子,一种方法》幸运地发表在《贵州政协报》。
如果说“大周是一棵树”(2024年8月15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清霞发表在《文学报》的评论文章)的话,那么表情就是那棵树上摇曳生姿的、金光闪闪的、郁郁葱葱的、绿意盎然的叶子。大周的表情,可以用数不胜数的形容词作为表情的代名词。当然了,我写作家周瑄璞同样是大周表情的一种,最值得阅读的一种,可惜,作家没有把自己的表情“自我推销”地写进纪实文学中。那么我应该把她的表情写出来,也作为大周表情的一种,让喜爱周瑄璞老师的读者看到。所以才有了上面的文字。
就阅读而言,我想写一写大周村的“表情”,重点在表情,也可以说大周的“细节”。不写大周是因为大周已经被写成一棵荫铺半院的树了,高耸入云的树了,为之遥望的树了。
大周的表情,可谓是丰富多样。勤劳便是其中之一,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周人发家致富的法宝。他们以勤劳为径,甚至不惜苛待自己的身体,以此换取美好的生活。周瑄璞通过纪实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能摔能打能劳能累能饿能渴能痛能伤能病能灾能忍能抗”的小洁,以及“百年沧桑系一身”的邓桂玲,还有在村支书及妇联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的秋风、秋香等等。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创作了展现女性力量的《多湾》,又写出了女性风采的《芬芳》,在这本纪实文学中,同样有众多女性人物的出现。女作家书写女人或许有着独特的天赋,抑或近水楼台。的确如此,女性也是大周表情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勤劳、能干、勇敢等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强壮有力且略显粗暴的男人。
和美是大周表情的一种。中国有句耐人寻味的古话: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还有“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等说法。作家用了26 页来呈现一篇名为《家和万事兴》的文章,其中描写的是婆婆梁秋菊和四个儿媳之间的故事。人们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三个儿媳,三个妯娌可就是一场更大的戏了,甚至有人说三个女人能顶五百只麻雀,女人之间相处不易,婆媳之间更是如此。然而,这位掌舵的婆婆梁秋菊,在大事上集体商议、拿主意,对于各自家庭的小事则不过多干涉,当媳妇受了委屈,她必定责问儿子;媳妇遇到事情,她会像对待闺女一样关心,该看病时绝不拖延,该疼爱时疼爱有加,一家人即使分成了五户,也依然是一家人。
还有,聪慧是一种,互爱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响器是一种。响器则蕴含着习俗中的婚丧嫁娶礼俗、生老病死等元素。冷暖也是大周表情的一种,不仅体现了环境的差异,更蕴含着心灵深处的感受。大周的表情,道尽人间烟火。有人说,读懂《大周表情》,就读懂了中国乡村。在作家的笔下,大周村在新与旧、变与守、出发与回归之间激烈地交替碰撞。大周村的人们从未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片厚重而温暖的土地上,子孙繁衍,代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