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于 1919 年的长篇巨著。这部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有关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激烈碰撞的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名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证券经纪人,但为了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绘画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现有的安稳生活,奔赴远方。在巴黎,他遭遇了贫穷、饥饿和疾病的重重折磨,然而却始终坚守初心,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最终,他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觅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创作的灵感,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杰出作品。
小说通过斯特里克兰德的传奇经历,深度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自我与社会等诸多深刻主题,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毛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敏锐的观察力在书中展露无遗,这部作品也因此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性格复杂且充满矛盾。他对绘画理想执着坚定,为此不顾一切;为人冷漠自私,全然不顾他人感受;行事特立独行,不受世俗规则的束缚;内心有着原始的野性,力量充沛;同时他又沉默寡言,性情变幻莫测。暂且不提他的绘画为后世留下的珍贵杰作,单是他展现出的面对生活重重困难时从不抱怨的精神,就令人钦佩不已。作家形容他“倒像一只蛐蛐活蹦乱跳”,他对待死亡更是以“欢迎”的姿态,毫无畏惧。
而矮胖子画家斯特罗伊夫,则与斯特里克兰德截然不同。他将自己的爱人布兰奇奉若神明,是个忠贞不二的男人。即便布兰奇青春不再、身材不再丰满秀丽,在他眼中,她永远是世上最美的女子。这个热心肠且乐于助人的矮胖子,曾向病入膏肓的斯特里克兰德伸出援手,若没有他的帮助,斯特里克兰德或许早已命丧黄泉。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布兰奇竟如飞蛾扑火般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德。在外人看来,斯特罗伊夫一家本应幸福美满,但这种幸福在布兰奇心中从未有过同等的分量,她根本瞧不起深爱自己的斯特罗伊夫。生活就是这般爱捉弄人,布兰奇以为遇见斯特里克兰德便是遇见了真爱。
一个决然抛弃爱妻,一个飞蛾扑火般奔赴。布兰奇最终咎由自取,未能收获真爱,以服毒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矮胖子画家斯特罗伊夫,则又重新回归了原有的生活。
理想与爱本身蕴含着难以掌控的力量,这在斯特里克兰德和布兰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绘画理想,不惜舍弃一切,甚至不顾及他人感受;布兰奇则在对斯特里克兰德的爱中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们的行为均展现了理想与爱所具备的强大驱动力和难以预测性。
那么,这部小说为何取名为“月亮与六便士”?想必作家的意图显而易见,即通过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来映照现实中我们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思考如何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毛姆并非借这部小说来赞扬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尽管他的绘画给后世留下了杰出作品,但毛姆并未刻意表明自己的“褒贬”态度。他刻画了为爱服毒自尽的布兰奇,并借斯特里克兰德之口称她愚蠢,其内心难以平衡。要知道,这可是布兰奇深爱的男人啊!同时,毛姆也谈及了生命的残酷,即布兰奇的离世对其他人毫无影响,一旦香消玉殒,就仿佛她从未在这世间存在过一般。这与《活着》中福贵的人生观颇为相似,活着才是最为关键的,没有生命,其他皆为空谈。如此看来,似乎充满矛盾,斯特里克兰德全然不顾“当下的困境”,一心奔赴自己的诗与远方。看到这里,或许众多读者已经找到了答案,从布兰奇的离世以及作家所提及的“平衡”中,毛姆的观点其实深藏其中。
“平衡”,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词汇。中医讲究五行与阴阳相互制衡以达到平衡。克制对于实现平衡而言至关重要。
生活更是需要平衡,诸如人际关系的平衡、利益的平衡、情感的平衡、权力的平衡、资源的平衡、心态的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投资与回报的平衡、消费与储蓄的平衡、时间分配的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欲望与能力的平衡、风险与机遇的平衡等等。而我最想说的是,毛姆以“月亮与六便士”指代了这种平衡,其实质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可以说,世间所有的美好都难以抗衡现实的残酷。然而,即便有一天,真的鬼使神差地打破了那种和谐与平衡,哪怕现实再残酷,哪怕生命再艰难,我们都应该学习斯特里克兰德,拥有那支如同心中明月般的画笔。只要内心有明月照耀,依然有舟可渡。斯特里克兰德,即便遭遇再多的苦难,也从不抱怨,倒像只活泼的蛐蛐,即便面对死亡,也是欣然迎接的态度。
我们从未期望打破平衡,我们渴望平衡,渴望和谐。但倘若真的出现意外打破了平衡,这时候我们就要具备自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