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祝宇的头像

祝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2
分享

篾匠与竹

有竹子的地方就有竹编,因工作需要,我去了四川崇州道明镇和眉山青神县几次,道明镇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青神县的青神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新石器时代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带孔的竹镞和较为精致的竹制器物。千百年来,由竹篾编成生产的竹篮、竹筛、簸箕、箩筐、竹席、鸡笼、鸭笼等竹制器物,已成为农村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后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逐渐减少,如今篾匠的身影已非常少见。这是门古老的手艺,我对它的了解仅仅只是以前在老家农忙时用来过滤油菜籽、小麦用的竹制筛子。我在这两个地方亲眼看到了竹编手艺人编织产品的整个过程,并对竹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篾匠这种职业油然生出崇敬之意。

行走在竹编之乡,竹叶伴随着清风瑟瑟作响,道路两旁的新式农村小洋房里或门前都有人在做着竹编。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竹编,但是做的物件各不相同,竹编工艺有两种,分细丝竹编和粗丝竹编。细丝竹编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竹制品,且成品所有接头的位置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可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吧,如编一些瓷胎竹编还有一些的小玩意儿,像耳环、手镯、小葫芦、挎包等在新时代背景随着社会发展所创新发展编织的手工艺品等精细的竹器。 粗丝竹编工艺是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的竹编工艺。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像竹耙、竹筐、簸箕、竹篮、鱼篓等生活用品。

学习一门手艺靠的是坚持,要耐得住寂寞,学会和精湛之间可能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只有去交给时间去沉淀。“竹编看着简单,其实是手艺中最难学的一种技术。一件竹编工艺制品,包含构图、制作模型、选竹、劈篾、编织、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异常复杂,所有的活都体现在手上。在和做竹编的师傅交谈过程中听老师傅说“学竹编,首先要学基本功。其中最重要的是劈篾,没有三四年的功夫是学不会的。竹子要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出精细的竹丝。与之相对应的是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编织技艺。这些工序全部是手工操作,过程十分繁琐。”

从破竹到劈篾条,要的是篾匠的力气,靠的是技巧,如果掌握不好,一不小心蔑刀就会划破手指。一件竹编产品的诞生,靠的是篾匠将丝篾片的挑压交织编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箴为“经”,而编织的簇为“纬”。工艺品就这样在篾匠师傅的手中经纬交织而产生。从篾条编制成一件工艺品的完成靠的是耐心,将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篾条的编织在一块儿,有的还要编织出各种图案、文字、人物,匠人们坐在一个地方就那样一根一根按压交织,就这样要完成一件精致的竹编工艺品可能要将这个动作一直重复着几万几十万次,所以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出好的竹编工艺品的。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篾匠们终生都在和竹子相伴,可能也是他们和竹为伴,所以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门古老手艺,在他们身上传承的更多是竹子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篾匠从拜师学艺开始,就一直在坚持着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竹编,他们不放弃,坚持的精神正是竹子的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在哪里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经受着风霜雨雪,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这也恰恰是篾匠的匠心,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匠心。

篾匠,他们不单单是在编织产品,更是在编织属于他们的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