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小麦丰收时,金黄的麦浪透着沉甸甸的喜悦。我仿佛看到面粉变成美味面条,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我生活在河南南阳,面条是生命中一种美食,一种记忆里的文化符号,一种具体化的乡愁。因为,每一种面条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种文脉的延伸。
童年的面条是苦涩的乡愁
我的老家在方城农村,那沟沟坎坎就是童年的摇篮。童年的面条虽然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但也饱含着艰辛。当时每家条件都不太好,家家户户都是“三红转”(红薯稀饭,红薯馍,红薯叶子菜)。留在记忆里的面条种类也不多,大多是杂面条,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吃白面条。最好吃的面条是将蒸好的红薯面窝头趁热用特制农具压制,一根根面条从滤网下出来。我眼巴巴地站在旁边,看父母往压好的面条里加入用芝麻油、蒜汁、盐粒调制的调料,搅拌后一家人就开始享受这难得的美味。
改革开放后的面条是味美的乡愁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包产到户也丰富了每家的粮袋子和菜篮子。潜藏在灵魂与记忆里的豆角面条,成就了一个面食传奇,这是那个时代人舌尖上的美味,一种饮食的文化符号。肥嫩的四季豆、长豆角放入热油锅里,不一会空气里就散发馋人的香味。大锅里翻滚的热水,宛如柳叶的手擀面在锅里翻几下,炒好的豆角顺势下锅,再加入小磨香油等配料,一碗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豆角面条就成了记忆深处的情结。
蒸面条、捞面条、炝锅面条等花样也让人的味蕾快活起来。那个时代的面条就是一种前进的历史照片,更是祖国起飞的记忆。
当今的面条是幸福的乡愁
今天的面条,是一种精致的文化符号。精彩纷呈,而且花样惊人,佐味的肉制品、调味品空前丰富。面条的种类有圆的、方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彩色的;制作的方式有手拉的、机制的、刀削的、手擀的;滋味更是风情万种,有辣的、甜的、酸的……令人目不暇接,更是让人胃口全开,一览天下美味。
方城烩面,这碗面给人无尽的回味,可宴四海宾朋。看下面片儿,就像是欣赏艺术表演。只见厨师两手提起巴掌大的面片,双臂张开,一捋、二板、三拉、四摔、五扯、六悠、七撕、八抖、九甩、十抛,胳膊上下左右翻动,长长的面片儿如玉带一样在怀里翻飞起舞,令人叹为观止。宽如指、薄如纸的面片儿,跳进汤味醇厚的高汤,再加入烩菜和时令青菜,一碗肉鲜、汤肥、味正的方城烩面就成了藏在记忆里的乡愁。
面条,留在我记忆中的是一种风情,一种温暖。多味的面条,是连接乡愁的根;香浓醇厚的汤,是乡愁熬成的汁。原汁原味的乡愁,在唇齿中生香,填满了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