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泣咽,雪哀忡,星河陨落痛无穷。冬月寒枝木叶空,悲歌凄切泪朦胧。这个冬日,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哀伤的轻纱所笼罩,因为叶嘉莹先生,这位与诗词相伴一生,用生命传承古典文化的风雅之人,于 2024 年 11 月 24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100 岁。
在时光的长河中,诗词仿若璀璨星辰,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而叶嘉莹先生,便是那在星河里精心守护、倾心传扬诗词之光的燃灯者。她的一生,与诗词缱绻交织,那些从她灵魂深处吟哦而出的诗词,恰似潺潺清泉,润泽着众人的心灵,也构筑起了一座满含诗意与深情的精神殿堂。
南开绛帐传经典,北大黉门育雅风。先生一生历经忧患,却始终与诗词紧紧相依,不离不弃。她曾说自己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学者,最后才是诗人。这质朴的话语,尽显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担当。在那一方方小小的讲台上,她用独特的教学思想,赋予了诗词别样的生命力。她告诉同学们: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生命书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的;而讲诗之人,就是要透过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让诗人的生命心魂得以再生;让听讲之人都能从中获取生生不息的力量,在那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奇妙过程里,寻得极大的乐趣。诗人席慕蓉在多次聆听先生的古典诗词讲座后,把先生的教学比喻成一场 “心灵的飨宴”。
叶先生的诗词,有着质朴而真挚的底色。先生曾言:“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这短短十四个字,却蕴含着她对诗词传承的深切使命感以及对古典诗词文化深深的眷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她虽历经坎坷,却始终怀揣着对诗词的热爱,将传承诗骚、追慕李杜之魂当作自己报国的一种方式。无论身处何方,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那诗词里蕴含的精魂,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她,也让她下定决心,要让这盏诗词之灯,在岁月的风云中永不熄灭,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她是华发的君子,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的诗词里,有对古代诗人品格与襟抱的敬仰与追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与阐发,宛如一座桥梁,引领着我们跨越时空,去与古人对话,去感受那曾经的盛世诗风、乱世悲歌,去领略诗词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先生的诗词,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之力。读她的作品,仿佛能看到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脉络,一端连着唐宋的风华绝代,一端连着当下的我们。她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在诗词的世界里,接续着李清照那般婉约细腻却又坚韧的词韵,传承着唐宋诗词大家们留下的文化瑰宝,让那千年前的才情与智慧,在新时代依旧能绽放光彩。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先生的这两句诗,道尽了她面对生活波澜时的豁达与坚韧。生活于她,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忧愁苦难也曾如汹涌的海浪般向她席卷而来,然而,她未曾选择逃避,未曾借归隐之名去躲开尘世的纷扰,而是以一种超凡的勇气和坦然,直面那如“海”般深沉的愁绪。她遵循着“修辞立其诚”的宗旨,写的皆是最真实的见闻与感受;她把这些复杂的情感、生活的体悟,倾注在诗词之中,使得她笔下的诗词,既有生活真实的苦涩,又有着历经千帆后的从容,让我们在诵读之时,不禁为她的坚韧所动容,也从中汲取到了面对生活困境的力量。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这几句诗词,饱含着先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她辗转漂泊,离家万里,那份对故土的思念,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她的心。当终于能够踏上归乡之路,往昔的思念、经历的种种,都化作那夺眶而出的泪水。先生用诗词,将这份深沉真挚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能体会到那跨越山海、跨越岁月的乡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脚下这片承载着无数深情的土地。
她写春日,不是简单地描绘那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景象,而是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复苏的欣喜,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巧妙融合。“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那木棉花如天边的云霞般绚烂,点燃了春日的生机,也点燃了我们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在她的笔下,木棉花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热烈、时光的美好,带着诗词独有的韵味,让我们在品读之时,脑海中浮现出那幅春日盛景图,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花香,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沉醉在这充满诗意的画面里,久久不能自拔。
又或是她写秋意,透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豁达:“萧萧落木动秋声,独倚高楼对晚晴。”瑟瑟秋风中,木叶萧萧飘落,发出阵阵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更替、时光的流转。先生独倚高楼,凝望着那傍晚澄澈的晴空,此时的她,心中或许满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对往昔的追忆与思索。这简单的诗句,营造出了一种悠远而略带寂寥的意境,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先生一同站在那高楼之上,共享那一份秋的况味,体会人生在不同阶段的别样心境,感受时光留下的痕迹与韵味。
百年风华。“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当我们轻轻吟哦着这几句词,仿佛能看到先生那颗如莲子般坚韧而执着的心。莲实有心,即使历经岁月的沧桑,深埋于泥土之中,依然怀揣着对生命的渴望与坚守,等待着发芽开花的那一刻。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她近百年的人生旅程中,虽历经了无数的风雨与磨难,但她对诗词的热爱却从未消减,那份初心如莲实之心一般,始终鲜活而坚定。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还蕴含着她对教育、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她站在讲台上,用生命去讲授诗词,也将自己对诗词的感悟融入创作之中。先生解读诗词文本的功夫,更是令人赞叹,她总能精准地挖掘出古典诗词里那些最精微之处,用最朴实真挚的话语,将其讲述出来,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心灵深处对诗词之美的感知大门,打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她希望通过诗词,让后来人能汲取到那生生不息的力量,能在诗词的感发下,去拥抱生活,去传承文化。所以她的诗词里,有着对莘莘学子的期许,有着对古典诗词未来发展的展望,那是一种无声却又振聋发聩的呼吁,呼吁着更多的人走进诗词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美,去传承它的魂。
独身驾鹤西天去,留得清名 “韵” 里崇。如今,先生已然远去,可她留下的诗词,却如同那长鸣不息的洪钟大吕,时刻在世间回荡,警醒着、滋养着我们。再一次翻开先生的诗集,诵读那些或激昂、或婉约、或感慨、或悠然的诗句,就仿佛看到先生那清瘦而坚毅的身影,正站在时光的那头,娓娓诉说着诗词里的故事,传递着诗词的力量与温度。她的诗词,将永远流淌在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最珍贵的馈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沿着她所开辟的诗词之路,去探寻、去感悟、去传承,让诗词这华夏文化的瑰宝,在岁月的更迭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续写着那动人心弦的诗意传奇。
嘉陵雅韵永留馨,凤仪世长萦。愿先生在那遥远的天堂,依旧与诗词为伴,续写她与诗词的不朽佳话,而我们,也会将她的诗词之爱、诗词之美,深深铭刻于心,也将带着先生的期许与精神,继续在这世间,传承古典诗词之美,让那诗词的灯火永不熄灭,让其在世间永远熠熠生辉。
此时,似乎有莲子敲打键盘,有朵朵莲花绽放;此时,又仿佛听到有轻声的吟诵从远方飘来,遂想起先生那一句“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哦,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天塔灯光为您点亮,掬水月在手,盈花香满衣,深切缅怀!深痛悼念!
叶嘉莹先生,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