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阳斌的头像

涂阳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07
分享

祖国惦记着你

1982年至1990年,我先后在仙桃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了7个年头,参与和组织宣传过仙桃市的石明松、阳汉城、徐平英、李明发、刘元英、周贤才、汪苕货、陈慧蓉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1987年前后,组织部成立了知识分子工作科,以加大知识分子工作力度。部领导要求分工不分家,组织科与知工科的工作可以结合起来做,把宣传优秀党员和宣传优秀知识分子统筹考虑,一并推进。这样,我这个科长就有机会和石明松这个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了“忘年交”。

石明松,仙桃市农技推广中心一个普通的农技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现、研究“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成为“继我国水稻矮化育种、杂交水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当时,湖北石明松与湖南袁隆平齐名.

采写石明松的过程,我遇到了三个难题:一是石明松发现、研究“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科技含量高,我不懂,表述清楚比较难;二是当时已有《中国青年报》吴苾雯等一批名记者,写了一批有关石明松的人物通讯,市政协《仙桃文史资料》还刊发了政协干部汤雄兵写的有关石明松的报道,超越人家比较难;三是我当时除了是组织科科长外,还兼任市整党办公室秘书组组长,“放两头牛、抓两条鱼”,两头兼顾比较难。

那年我27岁,年纪轻,接受写作石明松事迹的任务以后,就开始了“竭泽而渔”式的收集资料的工作。石明松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在沙湖原种场进行的。我的电大同学秦明星正好是沙湖原种场人,在原种场工作多年,和石明松十分熟悉。当时,秦明星在市委办公室工作,我就拉秦明星“入伙”,一起来收集石明松的资料,一起来写石明松的事迹。

采访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受教育的过程,灵魂受洗礼的过程。我们为“忘年交”石明松所折服。我在写作石明松的时候,注意避开“大而化之”的概念化语言,多用细节说话,比如,石明松讲话不是仙桃口音,我就追问,知道他是江苏如皋人,文章中就有了如下一段话:

“你发烧,能行吗?”

“不要紧!我不识字,只能帮你这点小忙。”

炉火映红了石明松和他妻子的脸,这对出生在江苏如皋的夫妻,边“温”种子,边讲起故乡梁红玉在金山上为丈夫韩世宗擂鼓助威的故事。石明松动情了,激动地对妻子说:“你就是为我助威的‘梁红玉’!”

《摘明珠的人》初稿写好后,我到市农技推广中心找石明松同志审稿,确保文章的准确性。那天老石弄得很“正式”,在办公桌上还摆了几个水果,把老伴郭金兰也叫来了。他老伴不识字,我就先读了一遍《摘明珠的人》初稿,然后又让老石逐字逐句看了一遍,老石表示没有不同意见。

1987年12月,《摘明珠的人》定稿后,有关方面用公文转发了这篇文章。单位签署意见盖章后,我们把《摘明珠的人》寄给了《党员生活》杂志社。

1988年2月10日,我收到了刊有此文的《党员生活》杂志,兴高采烈地朝市农技推广中心跑,想把杂志第一时间送给老石,让他高兴高兴。哪知一到推广中心,人们告诉我老石在武汉出差,当天不幸遇难了。我当时就流泪了。那年,老石刚刚50岁。

当晚,老石的遗体运回了仙桃,我和秦明星同志一起,徒步到设在仙洪路殡仪馆的老石灵前,焚杂志以示痛惜,献花圈以寄哀思。

当年底,《摘明珠的人》获得1988年度《党员生活》优秀稿件三等奖。2021年5月22日,《党员生活》杂志当年的副总编周传普先生回忆说:“《摘明珠的人》是我编发的,因写得细腻生动、形象感人,获优秀作品奖。”

与其说是我们写得好,不如说是老石做得好,是老石的事迹动天地、泣鬼神。

2013年,距离石明松同志去世25年后,石明松和袁隆平等50人一起,因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在朋友圈贴出了《摘明珠的人》,表达对石明松的敬意和无法送到的祝福。《东莞日报》的记者刘勤看后留言说:“《摘明珠的人》饱含激情,细节描写生动,情景交融,历久弥新,至今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同志去世,我又一次在我的朋友圈贴出《摘明珠的人》,追思袁隆平、石明松同志对国家的卓越贡献。罗绍华先生看后留言说:“一个敬重科学家的民族,她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从1988年石明松同志去世,到2013年国家把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颁给石明松等同志,历经25年,她启示我们:国家永远惦记着那些赤诚奉献的人们。

石明松百折不挠、舍得一切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2021—12—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