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阳斌的头像

涂阳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8
分享

大味必淡——再读孙犁

我决定再读孙犁。重温孙犁的清高风骨与丰赡文格。经过11个月的努力,我终于逐字逐句读完了307万字的《孙犁全集》11卷。我之所以要重读孙犁,是敬重于他的“淡”:为人淡定如水,履职淡泊名利,为文风淡云轻。

 多年间,我已购买了孙犁的大作12本,剪贴了孙犁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稿400多件,阅读了有关孙犁的传记3本。1994年,我在乡镇工作,基层工作的繁杂常常弄得人夜不能寐,通读孙犁的作品,就成了静心治躁的良药,还有感而发写成了短文《读孙犁》,刊在《中国文化报》副刊头条上,被几家报刊转载。2011年10月,我又购买了《孙犁全集》,决计要重读一遍,再一次和孙犁老人作心灵交流。

我再读《孙犁全集》,读孙犁淡定如水的人生。孙犁一生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在生活上,他十分朴素,少有要求。孙犁在《钢笔的故事》里说:“我这个人小气,不大方,有什么好东西,总是放着,舍不得用。”他在《谈赠书》里“自嘲”道:“我不是一个慷慨的人,是一个吝啬的人。”他女儿孙晓玲在记述孙犁时说:“一条肥皂使成片,一条毛巾用得透了亮,他也舍不得扔。一件衣服穿多少年,衣袖、袜子打补丁。”但是,他在有些方面却出奇地大方:上世纪60年代,孙犁连续出版了几部作品,积攒了2.7万元稿费,他将其中大部分交了党费。这在当时是笔巨款,足以买下一、两所四合院。后来孙犁的稿费都很微薄,他也将其中的大部分用来帮助亲友或者捐出,他还用一本书的稿费支持老家翻修了小学,自己却用得很少。

 在外人眼里,孙犁不近人情,熟悉他的朋友都了解,他比常人心更热、情更真。孙犁在《近作散文的后记》里说:“我所尊重的同志,都是纯朴和诚实的人。他们的心,对我来说,都是敞开的大门,清澈的潭水。”1992年,孙犁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回忆了他1939年与一个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做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好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小中见大,战友情、兄弟情跃然纸上。

 在儿女眼中,孙犁是位慈爱的父亲,他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孙犁曾用过笔名“石纺”,这是他大女儿曾经工作的厂名简称;也用过“纪普”,“普”,是他早丧爱子的名字。孙犁去世前5天,最后一次对看护他的两个儿女说话,可能觉得孩子们在病床前太辛苦又走得太晚,便说:“回去吧,两人一块儿走!”他“最后的话”,满是舔犊之情。

 孙犁的憎也是分明的。他在《悼万国儒》里记述了万国儒临终前还在为“有人要把水搅浑”而耿耿于怀,要给上级写信。孙犁沉郁地写道:“这也是国儒的忠诚老实处。如果是我,我如果是一条鱼,看见有人把水搅浑了,我就赶紧躲开,游到远处去。如果躲不开,我就钻到泥里草里去。不然,就有可能被钓住,穿在柳条上,有被出卖的危险。我也不会给上级写信。”他在《文艺界与官场》一文里还大声疾呼:“文艺界变为官场,实在是一大悲剧。”

我再读《孙犁全集》,读孙犁淡泊名利的风范。孙犁一生不慕荣华,不求闻达,淡泊名利,属于那种特立独行的人。他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不喝酒,不交际,没饭局,没应酬。1951年1月,孙犁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带回不少照片,人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他说:“人家照相都靠前站,我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我!”

 孙犁的文风影响了刘绍棠、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段华等作家,在铁凝、莫言、贾平凹的作品里,也可以找到孙犁的影响。当有人称他为“荷花淀派旗手”时,他却说“不存在荷花淀文学流派之说”。他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住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敛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

 孙犁1937年参加革命,是典型的“老资格”,但他一辈子大部分时间是在编辑岗位上度过的。作家莫言曾说:“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孙犁在《谈名》一文里谈了他对“名”的看法:“也有一种幸运儿,可以称之为‘浪得名’的人。……或以虚报产量,或以假造典型,或靠造谣,或交白卷,或写改头换面的文章,一夜之间,扬名宇内。自然,这种浪来之名,也容易浪去。”

我再读《孙犁全集》,读孙犁云淡风轻的杰作。孙犁在纪念契诃夫时说过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同样,要了解孙犁,走进孙犁,也要认真阅读他的作品。孙犁作品清新、淡雅、明丽、纯净,雅如菊,淡如荷,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孙犁的小说追求“散文化风格”,有清新阴柔之美,张扬的是“人性美”。同是战争题材,孙犁的《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名作,却很少直接描写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更多地是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特别是描写女性人物心灵的美,恬淡从容,别有一番韵味。他笔下的白洋淀,散发着氤氲的水腥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孙犁的散文朴素洁净,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拙文”,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无论是童年漫忆、乡里旧闻,还是故里人物、战争风云琐忆,都融入了作者切实的生活感悟,营造了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的杂记、琐谈、短简、小品、题跋、读书随笔、书衣文存等“大散文”, 文字瘦硬精炼,老辣精到,一针见血,有别于其他类散文的“审美”,着力于“审丑”、“审智”:或体悟人生哲理;或针砭文坛时弊;或申述美学理想;或探索艺术真谛。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皆是“林中响箭”。

 孙犁曾写了“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条幅以赠朋友。借之为题。

 ——大味必淡。孙犁一生的真实写照。

(2012-8-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