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阳斌的头像

涂阳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18
分享

叶明山为父老乡亲写佳作

叶明山就站在我的面前,这是仲春一个细雨濛濛的日子,如叶明山作品般清新明丽、具有几分阴柔之美的日子。叶明山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创作一部属于南方的《篱笆·女人与狗》》----叶明山说不想写总是光着脊梁、穿着小裤头的“茂源老汉”们,而想写骑着嘉陵、能拔拉着算盘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茂源少汉”们。这部暂定名《男儿女儿好看时》的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将在荷花开得火爆的日子,在江汉平原开拍。他说他这次是来仙桃寻觅“仙”气的。几经周折,我们便结束了长达六年之久的通信“神交”,在排湖岸边一间小平房里抵足而眠,彻夜长谈。

叶明山是位严谨、勤奋而又很有才华的作家。在他还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不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的时候,我就深深地“爱”上了他的作品,以至于电大毕业时,选择他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两万言的毕业论文----《试论叶明山小说的散文美》。虽然论文或多或少给我带来了一些烦恼,依然不减我对叶明山作品的爱慕,不减我对他这个农民儿子执着追求的钦佩。粗略算来,四十六岁的叶明山,凭着他初中毕业的水平,在短短的九年间,共创出版了反映父老乡亲喜怒哀乐的长篇小说六部,中短篇小说集两部,还有九十多个短篇小说,散见于六十多家刊物。他的长篇小说《男儿女儿好看时》在华东六省一市举办的图书评奖会上,荣获“优秀图书奖”,同时获得湖北省首届屈原文学奖。短篇小说《鹅湖妹子》等多件作品在省级评奖中夺魁。

“是农民的乳汁哺育我成长,是坎坷的经历磨砺了我的意志”。叶明山操着地道的安徽口音对我说。叶明山出身在庐江县一个贫寒的农家,七岁便开始放牛,以弥补家大口阔之不足。稍长,便早晚上山砍柴,以此换取学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念初中的他,想着比他更辛苦的母亲,便把学校发给的馒头省下来送给母亲吃,自己空着肚子或者找点野菜、野果充饥,然后扑在知识的面包上吮吸。不久,他便得了浮肿病,便被同学们用门板抬回了他的小山村。从此,他开始了人生的长途跋涉,在那片属于他的土壤上生长理想之树。他扶过犁,上过水利工地,他带着在任副大队长期间留下的惶惑,走向了火热的军营;在军营,他放飞了他的梦之鸽,诗歌、散文闯进了《人民日报》的“战地”版;1970年他“解甲归田”,又来到了和他家乡一样秀美的江汉平原,唱起“我为祖国献石油”之歌。在油田,他当工人,做记者、教师、创作员,可他没有急于发表作品,而是潜心阅读他在《解放军文艺》社“帮工”时弄来的几百册古今中外名著。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读完这些“精品”,他申请做了水厂的开泵工----每天扭过一遍阀门后便开始“天天读”,这为他以后给父老乡亲写佳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说:“人生的坎坷是文学的宝藏,我们应该珍视它!”

为了“替乡亲立传,为父老写真”,叶明山把根深深地扎进生活的沃土里,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在一些人的想象中,作家大概都是蹲在高楼深院里写作,可叶明山不,他虽然是省作协的专业作家,但他每年都把80%的时间“泡”在基层,“泡”在农家。他长期住在江汉油田三机械厂里,出门便是江汉平原上的农户。那里农户的情况,他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有时,他就在农家“猪、鸡、鸭”的合奏曲中,开始他的写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要创造故乡,这个故乡就是生活基地。把在生活基地感受到的东西移入故乡去写----故乡有你熟悉的氛围,作品便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气息。只有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才会有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正是对农村生活有了独特的感受,叶明山始终把作品的聚焦点对准躁动的热土,而从不旁顾“左右”。前几年,先后有好几个出版商找到他,要他写点“够味”的东西,“关于性的细节写生动些”,并当场许诺,“每千字八十元稿酬”,叶明山说:“要是写那样的作品,钱是有了,可人格丢了,那实在对不起父老乡亲。一个作家应该写对社会有意义的作品,才是走正路。”

叶明山告诉我,他目前正积聚力量克服创作中出现的“高原现象”,设法超越自我,在小说创作的技巧上和增加作品的力度上作新的尝试。他打算在完成他的“触电”任务以后,静心开始两部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创作。一部叫《母亲》,他想塑造一个有别于高尔基笔下的“母亲”:母亲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把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可面对纷繁复杂的好日子,却不知如何是好了。他将用他写过诗的笔写下他近来思考的结晶。另一部叫《男孩子是怎样长成的》,这部有点自传性质的长篇已孕育多年,他想塑造一个农舍里立起来的“真正的男子汉”。

叶明山长期把“志撑寂寞、心缠清苦、净手著作、焚香读书”当作座右铭,他用他对父老乡亲的赤诚,实践了他的诺言。

(1992-4-4)

(叶明山老师编剧的《男儿女儿好看时》,已于一九九四年七月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引起轰动。祝贺您,沙漠中顽强的跋涉者!1994-7-20又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