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阳斌的头像

涂阳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08
分享

给后人留下一片荫凉

汽车在仙桃市通海口镇星红村的黄土路上嘎然停下,五十四岁的仙桃市政府顾问谢崇华,望着路边一排排圆溜溜的树蔸子发愣了,这位刚从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子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回故乡的第一件事,就选择了到通海口看看,这里毕竟是他工作了八年之久的地方。没想到,几年不见,路边挺拔的意杨树竟被砍了个一根不剩。他顺手翻开有关市情资料:“1986年,仙桃市森林覆盖率为7.7%,远远低于全省的水平”。他马上调转车头,回到了市政府。市里正在召开乡镇党委书记会议,市长请他“顾问”几句,他一语双关地说:“我退下来了,想给后人留下一片阴凉,植树造林,藏富于民。现在,我要趁有生之年拼命还债,也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欠历史债。”

就在老谢宣布“抓树”的第二天,地区有关部门的领导找上门来,要求将栽在东荆河外滩的成片林砍掉,以利行洪。到哪儿栽树呢?垸内栽成片林么?不行,仙桃是商品粮基地,挤了粮田,说不定哪一天又要毁林造田。“放牛娃”的老脾气:不在书上找答案,不在会上磨嘴皮。带上林业局的几个行家里手,大热的天,老谢和大家穿大道,过小巷,涉港汊,走河堤,钻农家庭院,进机关小院。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一篇名为《树往哪里栽?》的调查报告摆在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的面前。全市共有自然湾子二千四百个,总面积为三万一千亩;湾子周围有自留地十一万四千亩,其中宜林地为五万亩;全市大小沟渠总长四千五百五十一公里,宜林面积十一万亩;全市共有精养鱼池面积六万亩,其中池埂宜林地为一万亩;全市共有各类机关院子五千三百个,宜林面积四千亩。一下子找到了十七万四千亩的宜林地,可以植树一千万株以上。老谢兴奋得孩子似的,一口一句笑话。

市委、市政府采纳了老谢的建议,及时提出了“改造湾子(村庄)、绿化带子(沟渠道路)、开发池子(坑塘)、进军院子(机关庭院),三年绿化仙桃”的战略目标。

“十年树木”,树什么“木”呢?平原湖区,习惯栽点乡土树,满足于自给:打个犁耙,修把扬叉,砍点烧柴……

带着疑问,老谢去了赵兴垸林场,望着林场高耸入云的水杉,他几乎着了迷。“房前栽五十棵树,/房后栽五十棵树,/十年家家要成万元户。//”老谢喃喃地说出一句“顺口溜”。

他去了仙桃的“西伯利亚”,在一个名叫沟口的小村子里,他品尝了农民赵启绿树上结的甜桔。赵启绿凭着“三个儿子三杆铳,一道围墙两条狗”,种八十八棵桔树,成了当地第一个万元户。

看准了的事,说干就干。老谢在灯下挥笔疾书----《改造湾子林势在必行!》:要变“自给型”造林为“经济型”造林,必须来一场“绿色革命”,砍掉乡土树中的劣质树,栽上速生丰产的水杉、池杉、意杨;开发庭院潜能,种上果树,发展庭院经济。

一九九O年,他选择了通海口镇作为改造湾子林的试点。毕竟是一场“绿色革命”。有人说:“这是瞎指挥”,还有人还把告状信写到了省委、地委。

老谢顾不了这些,“为名么?为利么?为升官么?都不为!就为群众致富出点力,尽点心,相信群众会理解。”于是,老谢和乡亲们坐着拖拉机,去了赵兴垸林场,让乡亲们两人合抱一根根参天大树;去了毛嘴桔园,一人数一根桔树:三百个果,四百个果,五百个果……乡亲们说:“这一看,比听三天报告还强,回去干。”

这一年,通海口镇的五十八条公路,三十三条渠路,六百七十口鱼池都栽上了水杉、池杉、意杨;八十多个湾子的劣质乡土树全部间伐,栽上了果树。累计栽树二百零五万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90年全市植树一千零七十一万株,其中更新湾子林植树三百六十六万株。“年年造林不见林,关键在于管理跟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老谢又一次来到了通海口,来到了星红村。经过调查,他提出了办集体林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思路。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总结出了办集体林场“一有二变三建四定”的经验:有领导班子和护林员;在安排护林员上变指派为招聘,择优录用;在经营上变“虚体”为“实体”,拨给林场适当的土地种菜、育果、养鱼、喂猪;建场部、建哨棚、建管理制度;定管理范围、定管理责任、定报酬、定奖赔。为了支持新型的林场办好,他还在当地竖起的造林石碑上刻上“督战总指挥谢崇华”的大名,他笑着说:“借钟馗打鬼,给林场壮腰。”

在“四定”的约束下,护林员们开始了精心育树。柳谊渠林场的两个护林员,考虑路上行人经常折断树枝刮自行车上的泥巴,便每隔十米远挂一根竹签,并贴出三块告示牌:请用竹签戳泥,谢谢合作。

老谢把实践又上升到理性认识,写出了《实行专业管理,确保林木成材》、《柳谊渠渠路林场加强林木管理的调查》,在《仙桃调研》和《仙桃市报》上连栽。市委书记刘贤木在他的报告上批示道:“兴办渠路林场,资源广,潜力大,效益好……请各地从实际出发,迅速行动起来,真抓实干,把这件富村富民、惠及子孙的事办好。”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办起小型集体林场二百三十五个个;全市植树的成活率已达85.2%。探索的路没有止境。老谢又联系起一镇一场一村一户,开始了农、林、渔、牧立体开发的探索。在越舟湖渔场,他提出了“空中果、陆地草、岸边猪,浅滩蚌、水中鱼,水下一千元,水上一千元,水、陆、空综合利用,鱼、林、草全面丰收”的思路,经过三年的努力,这里已建成了“远看是林场,近看是渔场”的“花园式”渔场。张沟镇龙凤村村民柳朝林,正按照老谢提出的“八个一”奔小康:一栏猪、一笼鸡、一塘鱼、一口沼气池、一园菜、一院果、一圈树、一间小加工坊。去年,柳朝林庭院经济纯收入达四千八百元。

“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老谢正努力实践着他“富村富民”的诺言。

一九九○年底,五十八岁的老谢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有人说,老谢当顾问还捞了个“海底和”,而老谢则说:“不论是在一线还是二线,我都是共产党员。我们当顾问的就是要出点子、做后盾、办实事,力争夕阳红。”

(1991.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