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一门功课。人活着,就要作文。只有这样的岁月,生命才感到真实。”这段精彩的到极致的话,让人们深受启发而不可忘记。
文字,一生的功课,生命不息,功课不止。三十多年跋涉于文字之旅。三十年,路漫漫,因终年跋涉而感漫长;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跋涉总会因忘我而浓缩了岁月的轮廓。
那个窘迫的年代,曾经,读完了庄子里能借到的书籍。回收站的老板,把回收的旧书刊,留在厢房的筐子里,让我尽情地阅读。时光过去很久了,而回收站老板曾给于的精神滋养,却历久弥暖。
岁月深处,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第一遍浏览情节,第二遍欣赏文字,第三遍草草留下笔记,写下些许只言片语。16岁那年的五月,我撰写的“太行山西部小麦喜开丰收镰”的文字,装进信封,让人捎到县里的广播站,就在一个早上播出了。
起初的文字,多半是一种爱好。后来,文字就成了一种职业,抑或精神的寄托了。在外宣的岗位上,经常处于捕捉新闻的风口浪尖,因新闻稿子讲求时效,让你不得不风风火火,难得有闲适的日子,静下心来,写些散淡的文字。再往后,离开了外宣岗位,脚步不再匆匆,闲暇的时光稍稍多了起来。可置身于时光的一个角落,品一杯茶,抽一支烟,写一些与雪月无关的文字。
好的文字,一定该宛如溪水般的清澈,在尘世的边缘,默默地流淌。文字虽饱蘸心灵的汁液,有时,精力也会萎靡。在某一个时段,会无话可说,难以表达,甚至默默的发呆,面对灵动的键盘,竟敲不出一个字。
四年前,一个中秋之夜,便尝试写一些心情随笔,四年过去了,竟然发了1675篇,很多人阅读,也有很多人共鸣。其实,文思的枯竭,多半源于精神的慵懒,灵魂的浮躁。你若能在喧嚣的时光里,秉持一种静默,就会萌动出丰盈的文思,让你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一家省报总编辑岗位退到江南的兄长留言:子隽能从汹涌澎湃的外宣岗位,转变角色,秉持一种风轻云淡的情怀,写下一篇篇清浅的文字,装扮岁月,点缀人生,积淀墨香,缤纷了岁月,快乐了自己,你一定是一位能在喧嚣中静下来的人。是的,文字从酝酿到产生,是离不开淡定与静默的,因为只有穿越了静默的文字才可有所张扬。文字之旅总不是一帆风顺,风景宜人的,否则,何称跋涉。人,都说会有来生,其实是一种期待。没有来生,我们为什么不把来生要写的文字在今生多写只言片语呢。不然,会遗憾一生的。
浙大哲学系的一位教授,一直关注我的文字。近日留言:子隽博客总访问量越两千万人次,已达到顶级级别,为何仍不辞辛劳,一如既往发文?其实,那些零零碎碎的文字,全然是已经在一些报纸副刊刊发过的稿件,不然,哪有精力去专心如一地更新文字呢。
这些年,耕耘文字已不仅仅是一种喜好,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了。约稿不能懈怠,专栏还要更新,文字之旅总无法停歇。
《牛城晚报》,华北一张出色的报纸。我见证了它的创刊,成长。一些曾为这张报纸呕心沥血的兄长,先后退了下来,一些年富力强的兄弟,成了这张报纸的栋梁,他们格外关照我的拙文,稿件屡屡见报,已成为创作的一种内在动力。这关照,永不敢亵渎。
只有甘于孤独或静默,文思才会萌动。所以,常常安然一隅,静静地为一种场面而感动,为一些事物而感慨。在自言自语,窃窃私语中,一段拙文就水到渠成了。这些短文,也许色彩不够浓重,却真实地记录了此刻所思所想。
现代媒体风起云涌,美文美不胜收。博客,微信,微博,空间,还有大型的美文论坛,一篇篇两情相悦,流淌着风花雪月的文字,沁人心魄,广为传播,文字的魅力在快速地延展。而苦心敲击下来的千字小文,絮絮叨叨,承载着曾经的往事,积淀着浅薄的感悟的文字,实在不够时尚,太过枯燥,甚至不堪一读了。
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为什么没有答案,太多的答案又没有为什么。文字也该如花儿一样,有的绽放在冬日,有的绽放在春日。只要绽放,就会装点岁月,弥漫花香。这大约就是风格的秉持所在。
文字之旅仿佛一场盛宴,与一些人相逢然后告别,犹如夏雨一般,来去匆匆。那些有约同行的人,驶过年华的月台,最后又消失在时光的渡口。只有那不朽的文字,才会再现遥远的过往以及过往里的每一个场面。 (序号:0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