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子隽的头像

子隽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10
分享

文字永不腐朽

无论一段文字何以老旧,字里行间总不乏饱蘸心灵汁液的温暖甚至炽热。 

一场大雪过后,盘踞已久的雾霾已经远去,再现了一抹暖阳的明媚。静谧的午后,翻阅那三十多卷的手稿,卷钉锈迹斑斑,页码渐渐泛黄,字迹开始模糊。然而,重温一段文字,曾经的温度依然如故,文字的渊源依然彰显。屈指一数,已好久没有端庄的伏案,去思索一段岁月,书写一段文字了。稍加回味,对文字这样的冷落,竟有一种惶恐与迷茫。 

文字的运营,一如前行的足迹,了无声息地散落在岁月的曲径。三十年的文字之旅,总是匆匆写下一页页文字,又一次次润色,在空白处堆砌下密密麻麻难以辨认的辅文,然后让年轻的同事抄写或打印。随着文字之旅的绵延,那些带着体温的手稿越发难以释怀。 

2006年,无纸化办公的浪潮成为一场革命。所有的文字流程完全依赖网络传输,许多媒体陆续不再接受纸质稿件。坚守了若干年手写模式的人们,不得不面对陌生的电脑,开始笨拙的输入汉字。闲暇之际,也一如草拟纸质稿件一样敲击下些许文字,每每阅读到精彩的网络文字,还会抄写在备忘录的空白处。也许职业和习惯使然,手写文字总难以割舍。随着书写的减少,常常会产生一种对手写文字的怀恋和挚爱。 

现代办公软件,虽然那样的便捷,然而,总会想起散落在岁月深处的蜡笔,钢板,油墨和丝网。沐浴着漫漫夜色,在冰凉的蜡纸上,刻制下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油印一张张洋溢着墨香的资料,传递出一种种信息,一种种文字的暖色。一代人就这样乐此不疲,一直坚守到办公模式革命的前夜。 

文字因为源于心灵,所以温度不会远去。“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错,错,错!”南宋诗人陆游一首《钗凤头•红酥手》让后世无数爱恨情长的痴男怨女唏嘘不已。在那个兵荒马乱,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书信是亲友间沟通最畅达最珍贵的方式,就是到了民族革命和建设时期,书信往来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媒介。 

前些日子,妻子整理房间时,忽然拿出一袋我曾经写给她的信件,顿时油然了一种温馨和惊喜。那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信封,那多少有些泛黄的信纸和青涩的字迹,再现了一段如歌的岁月,流淌着一段深情地爱恋和彼此的牵念。 

文字,穿梭于薄凉的岁月,自身却历久炽热。我们会常常耳闻振奋人心的消息:前不久,发现文人,伟人,名人的手稿,不足千字,经拍下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这大概不仅是因其为名人信札,年代久远,也不仅是唤起一个时代深邃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文,一段历史的本真,当然还有文字本身的温度。 

如今,无论谁都不会否认网络赋予文字的快捷与便利,因为,软件诞生而派生的文字革命,简直就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然而,人们太过依赖电脑,一些常用字的书写都面临困难甚至淡忘,提笔忘字,已不为鲜见。深圳一位顶尖高三学生,听写千字竟有一百六十错别字!不得不让人触目惊心。 

在汉字书写“遇冷”的今天,央视及多家媒体开展文字听写,受到全社会关注。汉字,祖国的瑰宝,书法,民族的遗产。它理应绽放在互联网的沃野,更应该深深植根于墨香飘逸的祖国。 (序号:020140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