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铴的头像

刘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7
分享

13路车

故乡的村子隐匿在秦岭的群山之间,过去通往县城的路是土路,摩托车和“11号自行车”则是仅有的进城方式。后来拓宽成水泥路通了公交车,附近村落的人进城才容易些。虽说是公交车,其实是给班车刷了一层蓝色的漆,挡风玻璃上沿贴一张圆纸板,上面写个大大的数字“13”, 13路公交车就这样诞生了。它在这条运营线路上独一无二,除了大年初一,其他时候每天五趟准时往返于起点和终点,来回要将近两个小时。

驾驶员是位微胖的老师傅,姓李,大家都喊他老李,他对这个称呼也很满意。老李为人和气,说话总面带微笑。虽然是开山路,但驾驶得很平稳,每次从山梁下来,他总会按三声喇叭,这是在提示沿途村落要坐车的人赶紧来路边等候。每隔一段虽都有候车亭,但只要看见招手的,老李都会停下车载上,听见有人喊下车,也会及时停下。用他的话来说,公交车就是为了方便大家,乡村路上没必要非得到候车亭才停下,这一点和其他司机不一样。偶尔老李请假,会由别人代替他一两天,可不管是年轻司机还是中年司机,开车都很毛(方言,急躁),拐个弯经常让车里的人东倒西歪,急刹车则让后排的人扑到前面去,不仅如此,他们对规矩的恪守近乎死板,不到站台绝不停车,坐车的大多是村里的老人,行动不便也不体谅,还多次不准时,为此村民怨声载道。只要老李回来,一切又恢复,这时,大伙总要向他诉几句苦,觉得还是坐他的车安稳。

和老李长期搭档的是位中年女售票员,一路尽职尽责,碰到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总要搀扶他们上下车,人多的时候会让出自己的位置给老人和孕妇,到站前总会提醒车上的乘客,有她在,车上的气氛很活跃,她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虽然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但在民众心里,她就是顶好的售票员。偶尔别的售票员接替她,对待乘客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还会争吵,态度极差。后来她辞职了,听说是儿子考上大学,她便去了南方打工,于是,车上的欢声笑语渐渐少了。

公交车日复一日地行驶在路上,老李认识这些村子里的很多人,也包括我。寒暑假回老家,我通常选择坐一点钟的车,从客车站出来就能看见外面停着一辆蓝色的车,顿时,一切变得熟悉起来。起点站很少有人乘车,我是唯一的乘客,老李总要和我攀谈几句,偶尔也开玩笑,给我一份亲切感。时间一到,车缓缓驶出,沿既定线路向终点开去。

腊月底是一年中车最拥挤的时候,村里人忙着进城赶集置备年货,外出打工的人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回乡,因此那几天,公交车上没有空闲地儿,老人们戏称挤公交的过程是“插萝卜”。小小的车子送回很多人,让亲人相聚,家庭团圆,过完年,它又载着年轻人远离故土,外出务工。

有一次坐车,在老李和别人的闲谈中听说他快退休了,我心里一惊,仔细算来他在这条路上度过了近十个春秋,头发已经花白,这么多年,大家已经习惯坐他的车,踏实、安全。半年后再度回乡,13路公交车的司机换了,起初以为是老李休假,到家随口说了句今天开车的不是老李了,祖父母告诉我他已在两个多月前退休。望着门前空荡荡的水泥路,心中一阵失落,而老李这个名字,渐渐也很少被人提起。

后来家里买了车,回乡便再没坐过13路车,偶尔在路边遇见,它只是匆匆驶过,扬起一阵烟尘。一年前,13路公交车被取消了。从此,乡村公路上再没有那个熟悉的蓝色影子,山梁后也再没传出熟悉的三声汽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