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鉴的头像

张鉴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22
分享

善变的民族

 

张鉴(基诺族)

不着佤服,不说佤语,是上帝的一次善意的调侃?还是历史风潮的一次袭扰?把他们卷入了佤族阵营。

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刻意地追求?

不穿彝装,不讲彝话,是命运再次给他们开起了捉弄的玩笑?还是历史潮流的又一次席卷?把他们从佤族部落一下子带进了彝族人家。

史上曾发生过两次族性改变的民族,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这样一个善变的民族,在将来漫长的岁月里会不会再次改变?

当佤族,当了25年,从1964年到1989年。把他们卷进佤族阵营的历史事件是1964年和1982年的人口普查。

从1989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到现在他们是彝族。

而从1979年起,这些被称为“佤族”、“彝族”的人,自称本人(本族)。

他们为什么要改变民族属性?意欲何为?是上帝的安排?还是他们主观愿望的实现?

这里是1000米海拔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7.50℃,年降水量185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茶叶经济撑起了他们生活的半边天。这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镇曼乃、旧庙、大梁子村。

十四、十五年前景洪市勐旺乡有一个叫张保猎的基诺族青年成了曼乃村的上门女婿。张保猎一踏进这个村,一跨进女方家门很快就和家里人、左邻右舍及全村的男女老少熟识起来并融合在一起,如一滴水汇入了江河。究其原因就是语言及习俗相同。张保猎觉得在曼乃就像在勐旺一样,没有任何的语言障碍,他能听得懂,能讲得清。之后张保猎的妻子也多次去了张保猎的家乡勐旺,也感受到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所有的语言都如出一辙。

也许,从那时起许多人对曼乃村民的“佤族”、“彝族”身份就长生了质疑,这个有着自己独特语言和服饰的民族到底是何种民族?有好事者甚至请了佤族人、彝族人来和他们对话,结果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双方的语言一出,双方一头雾水,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只有尴尬和掩饰的讪笑。彼此同为一种民族却无法听懂你的语言,这在世界民族史上恐怕是第一次吧。同一种民族,着装服饰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实为世间奇葩!

而勐旺那边,因为是语言、服饰、信仰、习俗等相同,民间交往日益密切起来。

勐旺乡基诺族过“特懋克”节,曾邀请曼乃村,原勐腊县史志办主任赵来友(曼乃村人)带队前去参加交流。曼乃村的许多活动也同样邀请了勐旺基诺族代表参加。

2014年12月13日,曼乃新米节之际,勐旺乡基诺族补远村委会党总支部书记张血岔又带领妇女主任曹得妹、村民张保昌、张喜鲁、李鲁林、李节鲁、张节林、张建荣、李鲁的、李顶招、张森林、妇女组长李旺英前去参加交流活动。

以此同时,赵来友邀请了中国作协会员、基诺族学会原副会长、《太阳鼓》杂志主编张志华及基诺族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景洪市基诺族乡文化站长沙晓桑,老站长资切、站上文化工作人员张丽、李晓云和基诺族作家王志祥、张鉴等人对曼乃新寨、旧庙村小组族源、语言、习俗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并与各方代表深度、全面地探讨与交流。

其间,张志华同志讲述了他亲历过的曼乃村的民族史。

1978年至1991年的14年中,张志华分别在勐腊县易武公社,曼腊区公安派出所工作(今曼腊边防派出所)。1979年2月勐腊县公安局在全县登记、发放“居民证”时,象明公社只有张鲜朝—名特派员,无法按时完成“居民证”登记与发放工作。勐腊县公安局决定:易武、象明两个公社,由易武边防派出所全权负责。张志华是当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当时登记、发放“居民证”时,象眀公社的安乐村、秧林村、红土坡村、小曼雅村、董家寨、新发寨、翅头山村、石梁子村、白花山村、 石马鹿村、直蚌村、新酒房村、细曼拱、曼林村,还有易武公社的曼乃新寨、旧庙村、大梁子村等地的群众报称本人(本族),当时工作组,按当地老百姓所报的身份填写为本人(本族)。

1982年的时候,张志华同志是易武边防派出所的户籍民警(主管全公社户口),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他任易武公社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兼普查办公室教员。当时民族归类很复杂,但是没有本人(本族)这一栏。像易武、象明公社的曼乃新寨、旧庙、大梁子三个村无法明确归那个族系?他请示了时任勐腊县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的蔡邦昌同志,蔡邦昌同志答复:经会议研究决定,暂时归佤族。所以,象明乡的本人(本族)一部份归了基诺族,一部份仍然归了佤族。

1989年,张志华同志任勐腊县曼腊公安派出所所长,全国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时任曼腊区公所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当时曼腊区公所曼乃新寨、旧庙村居民,仍称佤族,但他们自称本人,本族,不承认是佤族。为平息争论,他请示了时任勐腊县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宋军华同志,宋军华同志答复:经县委会议决定,全县本人(本族)统一归彝族。从那以后曼腊区公所曼乃新寨、旧庙村的佤族(自称本人,本族)就成了彝族……

这次的新米节活动中,到场的专家、学者、作家、民间艺人通过与两村的长老蓸林彪和陶寿昌及村民赵乔福、刀增才、陶来福、白光明、叶学伟、赵展平、薛同德、张永成、刀启陆还有州交通局副局长(曼乃人)刀家祥,易武文化站职员刀易学(曼乃人)、老挝本人(本族)嫁入曼乃新寨村小组的桑兰、西宛、西望、西旺等人进行釆访、交流得知,曼乃新寨、旧庙村小组,早年(无史书记载)从勐旺乡补远江岸的乌沙大寨迁徙至此。基诺族乡、勐旺乡、曼乃村、老挝代表就语言、婚姻、生活、生产方式、丧葬、信仰、宗教、民间舞蹈、民歌、儿歌、习俗等等进行了对接交流,都崇拜太阳图腾、都信拜物教(万物有灵),都有新米节、谷魂节等等。曼乃新寨、旧庙村小组还保持着基诺族百分之八十的古老传统的原生态文化元素,语言上与勐旺乡基诺族同胞更接近,达到乌优文化的百分之九十。如:黄瓜(色科)、冬瓜(拖科)、房子(左)、刀(喵扩)、抽烟(丫扩闷)、喝酒(杰普得)、二、三、四、五、六、七、八、十(尼、随、丽、哦、考、西、嗨、冊)相同,一、九不同,这边是(特、菊),那边是(踢、奎),面瓜的叫法也不同,这边叫“骂把”,那边叫“给乌”。

交流活动中,赵乔福老人展示了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笛芦”。这种乐器通常为现场制作,取芦苇杆或谷杆,在杆的上端削一个舌,舌下镶入一细丝(通常从苇杆或谷杆破口处撕下来),含在嘴里吹让气流进入发出声音,杆的上面做六个笛状小孔,吹时指动音律出,与笛不同的是这种乐器有两段组成,后半段是为求音效而接上去的。作者的家乡景洪市大渡岗乡基诺族村中田坝一带把这种乐器叫做“笛芦杆”。作者儿时听过母亲杨双娣的演奏,那悠扬、舒缓、起伏变化的韵律世间少有,堪称天籁之音。长大后一直没有听见有谁演奏过,今日见赵乔福老人的演奏倍感亲切。可惜这乐器是前天制作的,没有进行泡水保鲜、保质处理,有些干瘪,优美的曲调大打折扣。

同一语言、同一服饰、同一信仰、同一习俗,毋庸置疑就是同一种民族。

曼乃新寨、旧庙村、大梁子的群众,长期以来一直在苦苦追寻着民族的根源,寻找着自己的民族根基、寻找着自己的同类、同胞、同宗,希望早日融入到本民族温暖的怀抱里。

这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使他们的民族性质被迫两次改变。这个善变的民族能否按他们的意愿再次改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