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三四个未接电话号码急急显示在刚打开的手机屏幕上。有北京的,西安的,还有兰州和西宁的。一一复之,并应托把我间接了解到的雪灾情况做个简要告知。完了时,还没忘互道一句春节吉祥。
这几个来电的大侠都跟玉树有着或多或少的情感牵绊。北京的老兄与我一零年相识于抗震救灾一线,央媒名记,地道一位性情中人。那时他曾站在军分区大院临时搭建的住宿帐篷边,一支接一支抽着烟,并满脸酸楚地告诉我这么一件事:零八年他第一时间赶去汶川灾区采访,在一所学校前,他看见路边摆放了一堆堆从废墟中清理出的书包和衣物,还有少许玩具,同行的女记者一哭,他也跟着泪若泉涌。电视上出现的那个谁拦也拦不住、嘶心裂肺喊着"让我再去救一个"的战士,就是在他的泪眼和镜头中被几名战友强制压倒身子硬抬下废墟的。老哥说,他后来也接受过心理疏导,没用,好长一段时间闭上眼睛便想到遇难孩子们的书包和尸体。结识玉树,我与他成了鸡黍深盟般的朋友,印象中他的镜头和眼睛,一直紧盯救灾前线的普通官兵,是个与官兵能同乐同哭也同战斗的军事记者。
兰州的朋友是个军二代,其父曾在玉树军分区任过职,退休之后,仍情牵玉树,多次打问雪灾情况。老兵的胸中一直跳动着火热的初心:。就在昨天,民众纷纷纪念对越作战的文章连篇累牍发往微信圈子时,这哥们也发了几张她的老兵父亲参战的相片,老山陡峭巍峨,猫儿洞枪管和炸药包束立,三点红的军装融入在南方战地的自然葱郁里,岁月催纸黄,而青春的容颜与山川并肩高挺。许是难却一番关注与盛赞吧,朋友专意代转其父留言:谢谢大家,对越作战许多人流过血,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中越边境线上有许多烈士陵园,埋下了许许多多多的忠骨,每当想起,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只希望你们能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担当未来。
还有西安与西宁的两位,不用细言,与我肩并肩地多次参加过抢险救灾、援建青藏铁路和应急维稳处突等任务,已转业到地工作多年,时有联系,正经事儿谈着谈着,便油然侃到驻地门口小卖铺的卓玛,问到地震废墟下救出的饼干娃娃是不是该上初中了,提到阳光小伙好不容易下山去赴约,当售货员的相亲女友却嫌他脸太黑。战友回忆,说不尽道不尽的是第二故乡,那里一定是暂时的,或许是高寒严酷苦的,但对于任何一个流水的兵,那里,是铁打的一段经历、一个记忆。
那里,就是眼下的玉树,一片圣地,正在临雪。清晨的电话响过或正在响过的时候,我在向牵记她的人们回答,而一批又一批过年守在玉树的战士,已在抗雪救灾的路上。
称多县人武部的二等功臣索南扎西,带着民兵队伍冲锋在风雪中,家乡遇灾,他选择放下小家顾大家,多少个昼夜,他把重病的亲人托交给别人。
军分区的作战参谋扎西加哇爬在深深的雪地上留了一张影,冻僵的脸上虽然挤出了一个浅浅的笑,有人要对视无语凝噎,那是他的妻子,一个不久前失去待产孩子,又经常提上干粮陪丈夫加班到深夜的人。
清水河镇的民兵们,使出了当年抗震一样的劲儿去抗雪,春节没过好没怨言,连藏族最热闹的藏历新年也忙得没空去讲究,脱下盛装,换上军装,在白雪皑皑中洒下点点迷彩。
还有大校守土为责…。
还有将军挂帅出征…。
交加于风雪之中的故事时时都在发生,通开的道路可作证,救起的动物牲畜可作证,江源的风雪山川可作证……。
圣地临雪,众志成城。我心目中的玉树圣地,天然而使地担承着一份生态之重和文化之蕴,这里,精神当重于物质,内涵当胜于形式,文化当厚于歌舞,热爱她的是每一个与其有着思想和情感融入的人,一时或着一世,都是责任、担当以及生命和信仰对一片土地的馈赠,那份"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高尚境界,对有的人是空泛的口号,对更多的人,定是一份于心深处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