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木文言武的头像

木文言武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5/16
分享

《千年一叹》吁什么

读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掩卷长吁:这一叹,千年太短,人类历史的沧桑何止叹彻千年!作者一叹的感慨岂止直面沧桑!

余秋雨,一位笃信“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的当代文化名人,在整整十年独自徜徉于荒野大漠间、探寻中华文化基因的遗迹,并创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册散文集后,又开始思考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怎样——这一大文化问题。

他不满足于文献研究,他“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恰在此时,“香港凤凰卫视立下宏愿,要在全球观众面前行走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一个独特的车队在地中海北岸、北非、中东、南亚贴地穿行,从希腊到埃及,再到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从尼泊尔重入国门,凤凰卫视将一路摄制的影象及时呈现给全球观众,余秋雨也将一路的旅行日记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

《千年一叹》就是余秋雨此次万里探寻人类主要文明遗址的旅行日记集,该旅行日记集一出版,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韩国和日本快速翻译了这本书,并将余秋雨他们的文化探寻万里行视作亚洲人的骄傲;余秋雨本人也受邀在联合国举办的世界文明大会上,向世界各国代表,讲述这次万里行。

一位人文学者,能在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不啻为一次壮举。这位人文学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怎不令人渴望捧书拜读、细心品味?

千年一叹!作者为何有如此感慨?他经历了什么?他看见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惊叹?

他同车队:横越沙漠、穿行荒野,久困边关、窘迫路途,勇闯险境、苦熬饥渴。

他见的景象:古文明的废墟遗址所折射出的绚丽辉煌,古文化的建筑雕塑所讲述出的宏伟浩大;古文明发祥地的破败混乱,古文化继承人的狭隘落后;古文明的断绝,古文化的消失;文明间的征服毁灭,文化间的交流冲突;历史上征战的残酷,现实中争斗的悲哀。

他想的问题:为什么“我所看到的那么多古文明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衰落。在它们的面前,目前世界上那些特别发达的地区,完全算不上年岁。而它们的年岁,却成了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麻烦越多”?难道是“盛极必衰”吗?

为什么在“拥挤着人类几个特别辉煌的古文明”的地方,“这么一片悠久而荣耀的土地,全然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得精疲力尽、遍地狼藉”?“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征战,十分残酷。因为彼此都在艳羡、嫉妒和畏怯,一旦征服就必须把对方的文明踪迹全都荡涤干净”。“正是这种文明之间的远征和互毁,灭绝和复仇,埋下了极端主义的种子。于是,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这“难道是文明造的孽”?“滋生文明和威胁文明,全都起自于同一片土地,这是不是一种历时数千年的报应?如果是,那么,这种报应实在太使人沮丧,沮丧到甚至对人类失去信心”。“对此,我们除了发出一些微弱的警告,又能做一些什么呢”?

“中国为何成了例外”?“算起来,中华文明成型的时间,在几大古文明中不算早,应该是在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成型的一千多年之后吧,也不比印度文明和克里特早文明多少。但是,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难道是以下五大原因?“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没有多少文化积累的尼泊尔,没有自己独立文明的尼泊尔”?“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但“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实际上,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整体责问。而且,也可以说是世纪的责问”。当代的文明人不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吗?

他发的惊叹:古先民创造的文明何其伟大!古文明站上的山峰何其高矗!古文明的他杀和自杀何其残酷!当今古文明发祥地何其衰败!宗教极端主义对人类文明的伤害何其沉痛深远!过度文明带来的发展累赘何其沉重!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旅行日记集,但它内容的丰富度、眼界的开阔度、思想的深刻度,都令人惊叹。该书的知识性、可读性、时代性极强,不愧是余秋雨“文化大散文”的一部力作。著名的美籍华裔作家、评论家、戏剧家白先勇曾这样评价余秋雨开创的“文化大散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第一书目’。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读罢该书,我赞叹一个文弱的作家为能大声讲述中国文化,“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此举的人文学者”,所展示出的文人勇气和历史责任感。同时,我从书中还得到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启示。余秋雨在本书的自序中写到:“熟悉我文风的读者,也许会报怨这本书的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那就请原谅了。执笔的当时总是极为紧迫,完全没有可能进行润饰和修改。过后,我又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读该书时,我对行文的质朴没有丝毫不悦的感受,反而被所写的内容深深吸引。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的文华与质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读过《千年一叹》后,在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间,我更倾向后者。愿《千年一叹》能引导更多的散文创作者,能走出书斋,放眼社会,创作出尚质朴、重内容的佳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