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和平的头像

任和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17
分享

小舅的乡愁

我的小舅80多岁了,可能是故土难离、叶落归根,他总想在老家买套商品房安度晚年,但这一愿望却很难实现。小舅是外地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拥有高级教师职称,每月有近万元的退休工资。但现在老家县城商品房的均价都在每平米2万元上下,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没有200万元拿不到手。家乡的高房价,让小舅只觉得囊中羞涩。

其实,当年小舅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的工资和津贴还是蛮高的。我母亲曾说过,过去小舅回老家探亲,每次都会给外公外婆好几百元。那时大家都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到年终分红时,一个农户能有100元左右的分红,那是很令人羡慕的。我的外公外婆只知道小舅在大西北的一家国营厂里工作,他的工资很高。后来,外公外婆很少要小舅的钱,总是叮嘱他,一个人在外工作,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平时要多积攒些钱,将来结婚生子,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小时候,我总觉得小舅是个神秘人物,他长得高高瘦瘦的,跟人说话总是讲普通话,看上去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当时我曾问小舅在哪里工作、是做什么的,小舅回答说,他在很远很远的一个工厂里工作。小舅总是教育我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增长本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外公外婆生育了四子三女,我的母亲排行第四,小舅排行第六,我有四个舅舅,一个大姨、一个小姨。在兄弟姐妹七人中,小舅是最聪明的一个,他在小学、初中的成绩都很好,后来考入常熟县城里的江苏省常熟中学。那时正是上世纪五十年后期,广大农村生活条件很苦,吃的穿的都很差,小舅是省中的寄宿生,每个月都要回家拿些干粮、咸菜之类的带到学校,从长江边的老家步行到常熟县城要走七八个小时。小舅说他读高中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饿,饥饿让他心慌、腿软、出虚汗、手脚颤抖。临近高考了,小舅因为营养缺乏,人也变得麻木了,没有了欲望,饿得读不进书,都不想高考了。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小舅终于克服困难参加高考,最后成为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的一名大学生。

小舅第一次离开家乡,带着简单的行李,孤身一人来到扬州城。在大学里读书,虽然不再挨饿了,但在吃的方面并没有美食,那时还是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没有什么改善。大学生吃的很简单,大多是茄子、冬瓜、南瓜、山芋、萝卜等蔬菜。与此同时,学校里的体育课也暂停了。在小舅大学毕业的前一年,北京有关部委的人员到学校挑选人才,要求毕业生家庭成份好、学习成绩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根红苗正,小舅是少数几个符合条件的学生之一。小舅大学毕业后,分配至甘肃省嘉峪关市,在核工业部所属的一个国营大厂当文化教员。两年后,小舅被调到重庆涪陵市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后来成为涪陵市建峰化工总厂子弟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小舅与小舅妈是在甘肃工作时,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的。小舅妈是北京人,家庭成分较高,中专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大西北的核武试验基地,在实验室从事有关非标设备的模具生产。当时厂里的工作环境很差,在防辐射方面并没什么有效的防护措施。小舅妈是厂里的优秀党员、部级劳模,她在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冲在前头,不可避免地遭受到辐射影响,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

小舅与小舅妈育有一女一子,当他们的女儿在读高中、儿子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小舅妈就病倒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小舅陪小舅妈到到北京治病。小舅女儿中专毕业后,为便于照料在京治病的母亲,经劳动部领导特批,被安排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在护理小舅妈的五六年时间里,小舅扮演了丈夫、父亲、保姆、医生等多种角色,吃尽千辛万苦悉心照顾小舅妈。令人遗憾的是,40多岁的小舅妈终因癌细胞扩,抛下丈夫和一对儿女,离开了人世。中年丧妻的小舅没有时间沉浸于伤痛之中,学校的教学工作、子女的抚养教育等等,都等着他这个顶梁柱去肩扛重任。既当爹又当妈的小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倾尽心血抚育一双儿女,女儿后来随在清华大学读研的女婿到国外工作,儿子从苏州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句容市某医院的一名麻醉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小舅回老家探亲时,一些同学和朋友曾劝他想办法调回老家工作。而小舅却是有此想法而没有行动,他认为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单位领导给予了莫大的帮助,自己不能无情无义、不管不顾地一走了之。其实,小舅像好多知识分子一样面皮薄,他有一种感恩报恩心理,想在子弟中学再工作几年,待时机成熟时再提自己的工作调动。于是,一年又一年过去,小舅工作调动的事一直没有下文。直到退休,小舅也未能调回老家。

在退休之后,小舅回老家的次数变多了,我在与小舅的多次接触中,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多次闲聊中,小舅断断续续讲述了那些已经解密当年却属国家机密的大三线特别是816厂建设情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规划在三线地区筹建一座核工厂,位置要求是靠山进洞。小舅和部分同事跟随专家跑遍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寻找符合建设核工厂要求的地方。最后好中选优,将三处地址上报中央,后由最高领导确定在四川涪陵专区白涛镇建设新的核工厂。座落在白涛镇山洞中的核工厂对外名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其实就是816厂。在前期拆迁移民安置工作完成后,从1966年开始,816厂进入长达17年的建设期。到1984年,完成全部土建工程、85%建筑工程、60%安装工程。

为建设816厂,有6万名解放军战士在白涛镇的大山里开山挖洞,他们头戴安全帽,脚套高筒靴,佩戴护镜口罩,凭着小型钻机、炸药和工兵铲开凿坚硬的岩石,每天在尘土弥漫中向大山深处掘进。当年开凿山洞实行的是“三班制四班倒”,人歇机器不歇,施工的机器设备24小时运转。山上大多是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里面有很多的溶洞,还有暗河,施工塌方时有发生,避险不及的士兵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些开山挖洞的工程兵,工作时是“五块石头加一块肉”,即在工程兵打洞的作业面上,战士们除了身后没有石头,其上下左右和前方,都是坚硬的石头。战士们用工兵镐、工兵铲、风钻、大锤、炸药等简陋的开山工具,如蚂蚁啃骨头般半米一米地向大山深处推进。当年的施工现场总是险象环生,冒顶、塌方等工程事故常让人猝不及防。后来在816厂附近,建了一座烈士陵园,里面立有76块革命烈士墓碑,这些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他们都是为了建设816厂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年建设816厂属国家最高机密,6万名解放军战士连续奋战18年,最终建成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这一工程总投资7.4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代表了当时我国乃至世界建筑设计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该工程能抵挡100万吨当量氢弹爆炸产生的冲击和1000吨炸弹产生的攻击,还能抵挡8级地震带来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已完成一大半工作量的816工程,于1984年停工。进入新千年后,停工8年之久的816工程解密。作为我国三线工程的一项绝密大工程、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国内唯一解密的核反应堆,816工程遗址后来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重庆市后来又投入巨资,对816工程内外环境进行整体包装打扮,最后作为红色景点面向社会开放。

在816工程建设初期,小舅在816厂任文化教员,为厂里的干部职工上代数、几何、微积分等课程。816厂作为三线核军工企业军转民后,改名为建峰化工总厂,成为一家大型国有氮肥企业和重点综合化工企业。后来,小舅被调到建峰化工总厂子弟中学任数学老师。小舅任教的高三毕业班,每年的高考数学成绩,远超当地高考数学平均分数。热心参政议政的小舅,还被选为两届涪陵市人大代表。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每年的清明或是春节,小舅总会回到故乡,到外公外婆的坟上扫墓,到有关亲戚家走一走,或是找儿时的玩伴聊聊天。如今,小舅85岁了,七个兄弟姐妹也已走掉了一大半,只剩大舅、小舅和我母亲三人。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让小舅曾经熟悉的家乡的老屋老树老人都不见了,唯有门前长江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晚年归去何处,是重庆涪陵,是儿子工作所在地句容,还是念兹在兹的故乡,这对小舅来说,是一道难做的选择题。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我知道,无论身处何方,小舅对家乡故土的恋情,不会随着岁月的增加而变淡。

远离故土的游子不会没有乡愁,小舅的乡愁当如滚滚东逝长江水,此情绵绵无绝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