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和平的头像

任和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3
分享

两本小人书

小时候,我靠卖知了壳(蝉蜕)、地龙干(干蚯蚓)、蟾酥等,积攒了一些零用钱。这些零用钱,大多被我用来买了小人书。到小学毕业时,我已拥有50多本小人书,而其中的《鸡毛信》和《消息树》,则是给予我印象较深的两本小人书。

在《鸡毛信》的彩色封面上,是一位十多岁的小男孩,他一手抱着一只小绵羊,一手紧握一杆红缨枪,站在山上神情专注地向前瞭望。这个小男孩叫海娃,他是一名儿童团长,是《鸡毛信》中的主角。记得我买了《鸡毛信》刚开始翻看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的神情也紧张起来,一直在为鸡毛信和海娃的命运而担忧。海娃送信途中遭遇日伪军,伪军想要宰杀藏信的老绵羊,海娃中枪后倒在草丛里,一看到这些画面,几乎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海娃在山嘴岔路口找到了丢失的鸡毛信,凶恶的日伪军踩到了民兵埋下的地雷被炸,八路军端掉了前周庄鬼子的炮楼,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我就像海娃一样十分高兴。

正是在看了《鸡毛信》之后,我才知道,根据信的重要和紧急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粘贴了一根鸡毛的信,是表示不得延误;粘贴了两根鸡毛的信,就表示要快步转送;而粘了三根鸡毛的信,则表示需要连夜火速转送。民兵中队长的父亲交给海娃那封信上,粘贴了三根鸡毛,这是一封十分重要而紧急的信件。海娃承担的是一项重要使命,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送信任务。

当年看了《鸡毛信》后,我曾试着将一张小纸片绑在自家养的山羊尾巴下面,也许是不得要领吧,不是纸片绑得不牢,就是纸片藏不住露了馅。小人书上讲,海娃从老绵羊屁股上拧了两根细毛绳,将信绑在羊尾巴底下。我是仿照着海娃那样来操作的,但未能成功,这让我对海娃此举的真实性有了怀疑。虽说绵羊尾巴要比山羊尾巴肥大,但要隐藏那封鸡毛信真的很难。从小人书中看那封送给三王村指挥部张连长的信封,差不多有A4纸的四分之一大小,我不知道在那样一种危急情况下,十来岁的海娃是怎样快速从老绵羊屁股上拧好两根细毛绳的,又是怎么用这两根细毛绳将信绑在老绵羊尾巴下面的。如果能用细毛绳将信绑在老绵羊尾巴上,用一根绳也就可以了,但很难保证不被人发现。如果是绕过绵羊的背部和腹部再系到羊尾上,那细毛绳就要足够长,而绕在羊背腹部的细毛绳也就更容易被发现了。即使鸡毛信能在羊尾下绑好藏好,那信上的三根鸡毛也会让老绵羊很不舒服,它受到刺激后一旦拉屎撒尿,那无疑会增加鸡毛信暴露的风险。因此,我认为海娃那种藏信的方法并不妥当。

此外,我对身为民兵中队长的父亲安排海娃送鸡毛信也有点不理解。信上粘贴了三根鸡毛,显然是一封重要而紧急的鸡毛信,将如此重要的信件、如此紧急的任务,交给一个十多岁的放羊娃,且让其赶着羊群慢腾腾去送信,怎么看也是不符合常理的。照理来说,如此重要而紧急的鸡毛信,肯定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安全送达目的地,理想的送信人应该是一个神行太保似的人物。安排海娃送鸡毛信,虽说一个放羊娃不太会引人瞩目,好像很安全,但海娃却要赶着羊群去送信,这个速度是不是太慢了。如果安排一个经验丰富的民兵来送信,或者是让一个擅长跑腿的年轻人当信使,那肯定要比海娃赶着羊群跑得快。作者虚构了一个海娃送鸡毛信的故事,可能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以此突出海娃的机智勇敢。但这种合理想象、艺术虚构的故事,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由《鸡毛信》的艺术虚构,让我联想起了《半夜鸡叫》,想起了作为地主婆的姑奶奶对《半夜鸡叫》的评价。我姑奶奶认为《半夜鸡叫》的故事不真实,是编造出来的。地主周扒皮半夜里钻到鸡窝里学公鸡叫,喊长工们摸黑到田里劳动,这事听上去就不靠谱。是否有半夜不睡觉喜欢钻进臭哄哄鸡窝学鸡叫的地主,这个暂且不论,只说半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那些长工们在农田里能干什么农活?是去锄草吗,这能看得见吗?是去翻地吗,摸黑翻地能翻好吗?是去收割庄稼吗,是什么特殊情况一定要半夜到田里去收?我姑奶奶姑爷爷是靠省吃俭用,才买了上百亩的地,才被评为地主,周围的邻居都称他们为苦地主。我姑奶奶的家人,对待长工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也知道,一旦与长工们关系弄僵了,不给你好好种田,不给你好好放牛,那吃亏的只能是地主自己。因此,到收获庄稼农忙的时候,长工们的一日三餐吃的甚至比地主家人还要好。地主知道,只有让长工们大鱼大肉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干活,才有可能给东家卖力。那些胡编乱造的故事,虽然可能有一些人会信,但终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鸡毛信》中还讲到了“消息树”。海娃在山上发现有鬼子朝山脚下走来,马上将竖在山顶的一棵“消息树”扳倒,及时将敌情通知众人。那棵“消息树”其实是一棵小枯树,在抗战时期的北方山区充当了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扳倒“消息树”报警,并非我国独有,当年在越南南方,就有一个小男孩攀折渔码头边上的一段树枝,给正要靠岸的捕鱼船队发出警报,这是小人书《消息树》所讲的故事。当年美军入侵越南南方,激起南方人民的激烈反抗。南方人民群众与美帝和南越政府斗智斗勇,在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战斗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越南南方美伪集团统治下的一个村庄里,南方游击队员三福叔身受重伤,难以完成紧迫的报警任务,他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十来岁的小生。小生接受任务后,从容镇定来到渔码头,先是站在十龙叔家那棵大树下观察情况,后来纵身一跃抓住结有两个番荔枝的树枝,两手用力折断了树枝。树枝折断了,远处海面上的那条大船迅速掉头离开。小人书的最后,在转移到解放区的路上,游击队的班长夸小生立了大功,因为他及时折断了树枝,让大船上的全体县委同志转危为安。

当时看完《消息树》后,我就想弄清楚番荔枝究竟是怎样一种树。在我们江南农村,根本就没有这种树。上了中学后,我才知道番荔枝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果树,树上结的果实叫番荔枝,也被称作释迦果,这是因其淡绿或淡黄的果实外表形似佛头而得名。书上说番荔枝的外表是淡绿或是淡黄的,但在《消息树》的封面上,小生两手攀折的树枝上的两颗番荔枝却是粉红色的,是画家把番荔枝的颜色画错了,还是小人书中的文字写错了,将其它粉红色的果实写成了番荔枝。对于心中的这一疑问,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曾到越南五日游,先后参观游览了河内、胡志明市等地。到了越南南方,我联想到了《消息树》的故事,就问当地导游,小生攀折番荔枝是否真有其事,是否真有那个渔码头和那棵番荔枝树。年轻的导游告诉我,在越南抗美战争中,类似《消息树》的故事有不少,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也经过了艺术加工。就像中国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样,有生活原型,加上艺术创作,就能诞生一部好作品。

小人书看多了,对我作文水平的提高确有帮助。我经常在作文里说,要向海娃、小生学习,像他们那样机智勇敢、坚定顽强、不怕困难、争取胜利,在大风大浪里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努力成长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在小学里所写的作文,有多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

随后的十多年里,因为外借、搬家、受潮霉变等原因,我的小人书散失殆尽,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憾事。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想到在五十多年前那个娱乐匮乏、好书奇缺的年代,竟然还有50多本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小人书陪我成长,给予我充足的知识和充分的营养,这无疑是一件幸运且幸福的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