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一词有两种意思,一种浅显而即时,表示与感受程度相关,翻译成英语为profound,另一种意思则深入而持久,内涵与人生态度链接,翻译成英语为“deep-going”,因为时效长短不一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新作《不装深刻》明显谈论的是“深刻”的第二种意思,他想在书中表明的人生姿态是力争摆脱无意义的表面深刻,而是追寻自然通透,正如他在书册封面写到:活到今天,我的一个清醒是再也不装了。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故作深沉向来是是富家子弟的常见做派,他们可以沉醉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然而对于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的梁晓声,这种浅显而即时的深刻明显不太适合,因为他出生寒门,家中兄妹五人,全靠父亲的工资和母亲打零工来支撑,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好几年才能回家一次,家里一切全靠母亲操持。每到逢年过节,母亲就会低三下四地去借钱,才能让孩子们勉强过上一个节日。在这样艰苦环境成长起来的梁晓声,自然不屑于使用华丽辞藻来歌颂苦难,所以他在这本书中更乐意使用朴实语言,总结他疫情期间几年读书之后的日常心得,当然他的心得必不可少包含回忆自己心酸过往的元素。
“伪装,总带着沉甸甸的重量;而放下,是人生和心灵的双重解放”是梁晓声活到如今开始秉持的人生信条,所以,他在书中谈到人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与天、人与地和关于人的话题,甚至各种细小生物,比如叉扇尾蜂鸟、新加坡胡蜂和群居织巢鸟,他都会切忌使用假大空的语言来概念化叙事,相反他会很接地气娓娓道来,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出发,有理有据表明自己的独特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被读者接受,他还是“不装深刻”勇于表达。
如果说本书前三章相对结构松散,那么从第四章到第九章作者分别对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六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则是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六章内容对于想毕生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来说更加开卷有益。
广大读者在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不能从个体到全局,宏观理解这些名著在体现民族性方面的诸多共同之处,导致在阅读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捕捉各国文学的民族特征和独特优势。《不装深刻》别具一格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分别给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中国文学贴上了作者特制的标签,如用标题“一个男人为什么值得同情?”来引出对法国文学的阐述,通过深层分析司汤达和他的经典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命运,以小见大来展现法国文学站在吸收希腊戏剧的基础上重视人物心理表现和分析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很快对法国文学产生浓烈兴趣并方便宏观掌握。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章节还是有关中国文学的部分,作者使用看似矛盾的标题《被忽视的繁荣》来概括他对中国文学的总体定位,所谓繁荣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中国文学博大精深,璀璨文脉千年以降始终不绝,而被忽视则说明作者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的定位不甚满意,认为中国文学还有被再认识的必要。在本章节中,梁晓声不仅谈到了具体的中国文学上的闪亮明星,如鲁迅先生,也借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作为线索从古到今,涉及到了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梁晓声的代表作《人世间》采取浓墨重彩的手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浮世绘”,让我们了解了世间百态和悲欢离合,而在《不装深刻》这本书中,作者采取蜻蜓点水的手法,以自己的视角独特素描古今中外有关文学的方方面面,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谦虚写到:一己一时之陋见,浅薄局限吾亦相知,然无人抛转,怀玉者出于自重,未必愿发卓识之声。如此一想,坦然也。“螳螂误入琴工指,鹦鹉虚传鼓吏名。”—虽属轻率之举,倒也期与人分享。
阅读完《不装深刻》之后,我一方面不禁佩服作者对于有关文学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自身也感觉深刻不少,更加深刻了解文学与人性、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更加深刻明白自己在文学上的探索方向。所以我把标题定为:在“不装深刻”中深刻自成,既指作者,也希冀于读完本书的我自身,希望广大读者也能够在阅读完本书后会有跟我一样的感受。
(170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