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四五年前,第一次去益园,馆长周永益说,要给我看一幅字。然后,便带我往二楼一个角落里走,边走边有几分神秘地告诉我,这幅字很特别。
二楼是益园主展厅,1000多平方米,奇石陶瓷、书画报刊、古床农具,搜罗的尽是民间玩意儿。或许,这便是益园民俗博物馆的由来。我们从摆成曲径回廊的博古架中折折回回,最后往左一拐,来到一个逼仄的过道。
过道两边挂满花花绿绿的古装,周永益说是川剧戏服,虽有些破旧,但都是正宗手工蜀绣,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工艺了。我理解他的意思,珍藏密敛,深藏于此的必定是珍品。过道三面封闭,没有窗户,显得有些暗,借着入口的微光,隐约可见正前方有一挂轴。周永益按了一下开关,过道亮起来,挂轴立刻敞亮地展现出来,是一幅写在四尺宣上的书法作品,写的“佛缘”两个字,字不楷不草,很容易辩识,“佛”字写得大,“缘”字要小些。
我对书法没有研究,在我看来,虽然装裱考究,也不过是一幅普通作品,和益园其他收藏大同小异。益园书法藏品丰富,多来源于民间,也有些是来益园的客人之作。平日里,园里备有笔墨纸砚,客人来时,若对书法有兴趣,皆可留墨。有些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周永益也会主动邀请他们挥毫泼墨。益园是一座仿古四合院,平时,这些作品就挂在天井四周展示,过一段时间换一批。在益园留墨宝的人不少,称得上大师的,题“益园”园名的何世珍算一个。何世珍写的“益园”,刻成匾挂在大门口。匾差不多四尺宣大小,字体既有隶书风格,又有颜体味道,笔划厚重有力,一眼望去,感受得到透匾而出的笔力。之所以有如此气势,是因为何世珍写的是大字,和匾上刻的一样大,刻匾时没有因为放大而损失细节。
“佛缘”两个字,写得也很大,看起来行云流水,但和何世珍比起来,有一股浓重的江湖味。周永益说,字是四川一位著名笑星写的。从脑海里搜罗一遍,印象中我知道的四川著名笑星就是沈伐、李伯清、刘德一,要说书法造诣,还真是不了解。以我猜测,或许是其中某位来益园参观时,受周永益邀请顺便而作。
常言道,字如其人。30多年前,我看过沈伐现场表演,算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对刘德一,印象最深的是《傻儿师长》和《凌汤圆》,两部电视剧中塑造的形象,一个匪气,一个喜气,凭直觉,我以为不像是这两位的作品。如果说戏如人生,李伯清算得上江湖,不说他的散打评书讲的就是市井烟火、江湖味道,只说他多年在茶馆讲评书,便可算是江湖艺人。
周永益说,李伯清拍《三喜临门》电视剧,拍的是川西坝子民风民俗,在郫县等地拍外景,找个㮟㮟角角都要钱,据说拍一个卖菜的地摊就被收了200元。那时候,益园才开业不久,藏品也是以川西民俗为主题,正好符合剧情。李伯清想把益园作为《三喜临门》固定外景地,问周永益要多少钱。周永益说,都是做民俗的事,不说钱,只说缘。不但没有要钱,他还无偿承担了剧组很多后勤工作。电视剧拍完了,周永益与李伯清也成了朋友。
李伯清平日里爱好书画,后来又拜何世珍为师,有一次来益园,说要写一幅书法赠送周永益,然后当场挥毫,写了这幅字。
周永益让我仔细看“佛”字的左边,他告诉我,这幅字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佛”字左边的单人旁,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撇一竖,而是像画了一个人,看起来惟妙惟肖。李伯清写字的时候说,自己讲评书,周永益搞收藏,事虽不同,但都是热忱于民间文化的人,与周永益结交便是缘份。或许,这才是这两字特别的意义。
周永益说,曾经有人出高价要买这幅字,他坚决拒绝了。李伯清看玩笑说,有钱为啥不卖?卖了再写就是,要几幅写几幅。周永益说,赠我即是缘,缘怎能卖呢?后来,他干脆单独布置了一间展厅展示这幅字。我想,这便也是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