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就在蓝色的广州湾,我的故乡就在南三岛的田头村!那里有我梦牵魂绕的思念,那里有我寄托无限的相思!
多少年来,我每每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感悟历史所能告知我们的深刻内涵。在告别时光匆匆的平凡日子,在匆匆而过的分分秒秒,我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样一个话题:生命匆匆,历史苍茫,面对往昔的流金岁月,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追寻先祖的足迹,我们应该怎样的去发扬光大和传承他们良好的秉性。呵,苍天茫茫,大海茫茫。在南中国海的滚滚波涛中,数百年来,我们先祖的迁徙流离,无不摇曳着人类历史变迁所折射出来的一种思想光辉。
南宋末年,烽烟四起,随着元兵的大规模入侵,南宋王朝的江山如日落西山,王室纷纷南迁。到了13世纪中后期,南宋王朝在元兵的重力打击下,更是如履薄冰,举目望去,由于连年的战乱,广大人民群众处在灾难深重之中,神州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南宋王朝不得不再度顺流南迁。由于王室的南迁,引来了中原人的大批南迁,以致在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了一次人口大规模的迁徙。
据吴建华先生在《雷州半岛传统文化初探》中云:“莆田人大规模迁徙雷州半岛,是南宋末年的事。德佑二年十二月(1277年),莆田人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陈文龙归守兴化军抗元,不屈身死。其叔陈瓒倾家财三百万缎航海助张世杰抗元,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力尽被执,不降,被元将车裂五门,壮烈殉国。陈瓒之子若水被张世杰召为督府架阁,陈文龙的子孙八宣、汝楫等率族人乘船同辅南宋幼帝昺从福建南下硇州岛,后至崖门,帝昺溺水而宋亡,八宣、汝楫率族人沿海南下,除以部分留在新会外海(今属江门市)外,其余的散居化州、吴川一带。……
宋幼帝南下时随驾的有17万军队,民兵30万人,民兵中有不少是航海助张世杰抗元的莆田人,宋亡后逃得性命的遂定居于雷州半岛沿海……”
显然,从吴建华先生的叙述当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年莆田人南迁雷州半岛的一段历史。祖陈伯镇,便是伴随这次人口大迁徙的浪潮而在雷州半岛隐居下来的。
陈文龙乃南宋抗元名臣。据《陈氏玉湖谱》载:陈文龙,字君偾,号心如,又号端斋,谥忠肃,宋咸淳戊辰年科状元,官居太师,敕封肃国公,为左丞相兼枢密院使,参知政事。陈文龙正配林氏,生梦云、梦雷二子;后继娶杨、冯、梁氏,生梦祥、梦麟、梦昌三子。据陈氏族谱记载:宋末,陈文龙率军退守兴化府,元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围攻兴化城,并遣使向陈文龙劝降。文龙坚贞不屈,誓不投降,继续发动军民守城。元军虽然多次进攻,但兴化城仍然牢牢掌握在陈文龙手中。后来,由于陈文龙的部将林华降元,林华引元军偷袭至陈文龙家中,陈文龙不幸被俘,兴化城最终落入元军之手。陈文龙被俘后,任凭元军凌挫威逼,宁死不屈,以绝食来进行抵抗,元将无奈,只好将其械送大都(今北京)。文龙自兴化被俘起,已开始绝食,元军将其械送至杭州时,文龙则气绝身亡。兴化之战,文龙之子梦祥、梦麟不幸以身殉国。其子梦云、梦雷、梦昌,及其孙彝诚、彝训、汝昌、汝谋、汝彬等,不得不跟随南宋朝庭在福建东南顺海而下,纷纷迁至雷州半岛一带,继续坚持抗元,并在此隐居和繁衍生息。后来,彝诚迁居石龙(今化州),其余的分别迁徙于粤西各地和琼南等地。
彝诚为梦麟之子,文龙之孙。彝诚,字八宣,又号六德,宋进士。彝诚与其弟彝训共同追随南宋王朝,同辅幼帝赵昺,虽宋亡,但其忠贞之至,尤为可嘉。彝诚生有正、宝、经(伯镇)三子。伯镇,字振礼,号东斋,谥文庄,元乡进士。因其弟兄三人均官至教谕,且伯镇排行第三,官居石龙县(今化州)教谕,故号称三教谕。陈伯镇宦满后,晚年卜居于吴川县之滨海地带。陈伯镇看好眼前这片前靠大海、背倚鉴江冲积平原的风水宝地,在此择地而居,并根据居住地的前面有一口水塘,而屋后不远处有一个如案台一样的小山坡,便把居住地定名为乾塘村。陈伯镇始成为乾塘陈氏大宗的一支,成为乾塘村的开基祖。从此,陈伯镇的子孙就在吴川、坡头沿海一带扎下根来。
据南三岛田头村族叔陈国豪先生在其述著中云:“至元代中叶,传第六世,陈文禧与其兄文裕、弟文礼迁特呈岛,还有文裼迁茂晖,后文禧从特呈迁至田头村,是为陈氏小宗的一支。陈文禧迁至田头村之后,复历百余年,生齿日繁,田园不足。于是迁出者十之二三,在本处世代近者尤可稽,或至雷琼,或至钦,或远至异国,地之相去千余里。现在田头村有六七千人,连散居南三岛各地总计超过万人。连同太平、雷州及异国者当不下数万人矣”。
自陈伯镇起,在这600多年间,其子孙可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他们或耕海,或事农,或经商,或读书,或做官,几乎无所不包。在其历代族人中,其中有不少子孙为国家、为地方建设发展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陈上川,明朝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田头村(今湛江市南三岛田头村)人,为乾塘始祖陈伯镇第17世孙。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农历九月初四日(1626年10月23日),他一生以反清复明为大业,生性刚直不阿,气节宏大,誓死精忠报国。时任高、雷、廉三州总兵的陈上川,追随台湾的郑成功,为郑成功在南海护驾巡航长达15年之久。1679年春,康熙皇帝派重兵到南方追杀陈上川所部,陈上川被迫奋起抗争,率部打败尾随的清兵,并撤离到钦州湾一带,最后不得不率3600多军队和60多艘战船含恨离去,军事移民越南西贡湄公河口一带,一边屯兵垦荒,传播中国耕织文化,一边为越南国王拓疆保土。由于陈上川聪明能干,具有强大的组织号召力,颇受到越南国王的器重,陈上川竟高居越南都督之官位,成为雄立一方的安南王和著名的华侨领袖,深受越南人民和旅越华侨的爱戴。陈上川一生征战南北,戎马一生,劳苦功高,可惜最终不能梦归故里,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客死异乡,享年90岁。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与陈上川同属川字辈,原籍吴川乾塘,为陈伯镇第17世孙。陈瑸迁居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的一世祖名祖,实为广州湾田头村南房13世祖名祯祖。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陈瑸生于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康熙三十八年任福建古田县资县。陈瑸历任台湾资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湖南、福建巡抚等职。陈瑸一生为官,清廉勤政,民间有口皆碑。他常以“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疑”为座右铭,躬身自律,时刻激励自己,洁身自好,为民请命。陈瑸自从担任福建古田知县起,曾先后三次赴台湾任台湾县知县、台湾厦门兵备道和福建巡抚等要职,其一生为官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台湾度过的,与台湾民众结下了不解之缘。陈瑸虽贵为官府大人,但他却为人低调平和,体惜民情,总是把台湾的民众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来对待。陈瑸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意,积极推行新政,整饰吏治,减轻赋税,以纾民困,宏扬传统国学,以兴教化,激励民间开垦荒地,全力发展农业生产。此外,陈瑸在任其间,打开监牢,放纵300多名因交不起田租赋税而含冤锒铛入狱的所为“人犯”归家,被台湾民众视为“陈青天”,深得台湾民众敬重。
陈兰彬,字荔秋,生于1816年,广东吴川县黄坡村人。陈兰彬,为陈伯镇子孙,其先祖从乾塘搬至吴川黄坡村居住。陈兰彬自幼勤奋好学,饱读书诗,聪慧过人,二十多岁就以优行贡京师,名噪公卿。1851年,陈兰彬中顺天举人,1853年中进士,拔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篆篡修,后改任刑部候补主事,长达二十年之久。1858年,两广总督黄宗汉奏调陈兰彬回广东办理外交。1870年,曾国藩调任两广总督,此时,陈兰彬已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将。曾国藩向朝廷奏折请求带陈兰彬至江南办理机器局。陈兰彬南下后,被派往上海机器局总办。其后,曾国藩谋划派遣留学生赴美之事,又推荐陈兰彬率留学生赴美。1872年,陈兰彬以留学生监督身份率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1875年底,清政府任命陈兰彬为首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次年补任太常寺卿。1878年,陈兰彬正式出使美国。陈兰彬在任驻美公使期间,还兼任古巴专使和西班牙、秘鲁公使。尤其是在任古巴专使期间,陈兰彬深入调查华工遭受凌辱迫害的情况,与当地政府严正交涉,与古巴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款》,为捍卫中国主权和维护华人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1881年,陈兰彬奉召回国后,深得朝廷器重,受赏二品顶戴,任宗人府府丞,充任各国总理事务大臣,兼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职。1884年,陈兰彬告老还乡,著书立说,主讲高文书院。1895年,陈兰彬与世长辞,享年79岁。
陈乔森,字一山,号逸山、颐山,遂溪县东海岛人,生于1833年,卒于1905年。陈乔森,亦同为陈伯镇子孙,其五世祖从乾塘搬迁至特呈岛后,历经数代繁衍生息,又迁居于遂溪县之东海岛,此后,陈乔森便在东海岛出生。因陈乔森常至雷州讲学,结识了雷州当地不少文人墨客,加之又十分喜爱雷州的山山水水,故其晚年迁居于雷州东城门外。陈乔森自幼家贫,幼年失学,但其刻苦努力,十分渴望追求读书,被一好心师孰收为学生,自此走上读书求仕之途。陈乔森13岁考上秀才,咸丰五年(1855年),进士殷寿彭任广东学政,广东开展“岁考”,少年陈乔森赴童子试,次年应府试,被录为应试生员。咸丰八年,吴川进士陈兰彬因回家奔丧,暂居吴川,受聘高州主讲于高文书院,陈乔森受业于陈兰彬门下。是年秋天,又到广州参加应试,由拔贡连中举人,从此顺利跨进科举门槛。陈乔森一生性情豪爽,善于广交天下朋友,上至总督、巡抚、钦差、将军学者,下至儒生、庶民,陈乔森都是他们的座上宾。陈乔森一生勤奋、聪慧,才华横溢,书诗画造旨高深,其作品在当世享有极高声誉,为清代广东三大才子之一。
陈跃龙,又名陈光河,为陈伯镇第25世孙,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日(1863年生于南三岛田头村),卒于1951年2月28日。陈跃龙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刻苦学习,勤奋劳动,因此他生性豪爽,为人侠义,善于广交天下朋友。平日里,在劳动和学习之余,陈跃龙还有一个僻好,那就是喜欢习武,而且数年每天坚持刻苦练功,久而久之,竟被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朝庭的科举考试中,陈跃龙终于以其精湛绝论的武功夺得榜首,成为晚清粤西地区惟一的武秀才。
1898年4月9日,法国当局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洲湾,作停船趸煤之用,租期99年。同年4月22日,法军就派三艘战舰载兵数百人正式武装侵占广洲湾,在广洲湾村坊的海边升国旗、建兵营、筑炮台。“广洲湾” 村坊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已有其名,它的范围包括广东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田头汛以南的几条自然村及附近海面。据清光绪《吴川县志》载:明朝曾在此设“南三都广洲湾村坊,殷、曾、陈杂居,分四、五村”。法国人侵占广洲湾后,在与清政府签订的租借条约中,故意把“广洲湾”改为“广州湾”,这就更加暴露了其侵略企图——无限度地扩大其侵占的区域范围。
其时,陈跃龙正在南三岛广洲湾海边拉大网捕鱼,发现有多艘法国军舰从硇洲岛东南方向广洲湾口外海驶进来,并放下两艘小艇驶入广洲湾口探测水位和航道,打旗引航,三艘军舰随后又起锚驶入到广洲湾(大王公庙海湾)抛锚。军舰派兵下艇登陆占领雷锡村和沙头村。法军从舰上搬下大批帆布,在海边设营驻军,搭帐蓬,立灯桩,悬挂灯具作航标灯。此后,法军又用多艘小艇探测从广洲湾到特呈岛的航道,并派兵占领了北崖头,继而又占领麻斜嘴。
陈跃龙观察了法军侵占广洲湾的全过程后,及时找到他的好友——南三下瑶村的文秀才陈竹轩,发动了广洲湾各村坊1000多名群众聚集在南三岛田头村的“陈氏小宗”,共商抗法事宜。随后,这1000多名群众在陈跃龙的带领下,他们手持木棍、竹杆、刀叉和锄头等,浩浩荡荡地前去广洲湾口围攻法军,向法军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法军拆掉帆布屋,撤回军舰。法军搬出与清政府签订的租界条约为据,对群众进行软硬兼施,但陈跃龙根本不听,带领群众凛然正气地再三提出抗议,要法军立即撤回军舰,对法军的侵略行径进行了最严厉的军事限制,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法军见陈跃龙带领前来围攻的1000多名群众,他们个个群情激愤,磨掌擦拳,如弦在箭上,一触即发,为缓和双方对峙局势,法军被迫暂时撤回到军舰上,以便伺机再进行报复。陈跃龙这次带领南三人民的抗法行动,打响了广洲湾人民抗法斗争的第一枪。可是,法国人却更加疯狂地实施侵略和报复杀人。此后,在不到四个月时间里,法军先后在广洲湾各村坊打死打伤近一百名反抗的村民,并肆意放火烧屋,四处强占民居,抢劫财物。法军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最终引发了吴川、坡头和遂溪等地农民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震惊中外的大规模抗法斗争,在中国近代史的反侵略斗争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陈跃龙成为武秀才以后,先后结识了举人李小岩、贡生李品珊和秀才陈竹轩,并与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李鉴三和李奎泉等人成为知己,他们经常聚集一起,致力于社会服务,维持社会安定。1926年底,陈跃龙与田头村一批农民和渔民代表前往南二大窝亚婆庙参加渔民协会成立大会,会后便带领渔民代表前往三合窝法公局请愿,要求取消船头税。1936年夏,在广州湾抗法自救会的领导下,陈跃龙于是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农历闰三月三日),带领数百名群众前往坡头法公局武装请愿,迫使坡头法公局无法征收“义务公役税”。抗日战争暴发以后,陈跃龙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共地下党人李奎泉等人的抗日革命活动,当年在南三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李时清、韦成荣和李录便是他家的常客。其时,身为区长的李时清,因患肺病搬到南三岛田头村寮仔隐蔽休养,陈跃龙、陈子才父子亲自为李时清送医送药,并释心照料,使其得以康复。
综观陈上川、陈瑸、陈兰彬、陈乔森和陈跃龙的生平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不能不佩服陈伯镇的子孙,他们竟是那样的聪慧和勤奋,他们竟是那样的志存高远和为民请命。他们之所以能有所作为,无不源于他们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矢志不渝的良好秉性。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迁居海康县的陈汝楫(后迁居吴川),是陈伯镇的亲叔叔,他的子孙也同样很有作为。陈昌齐作为陈汝楫的子孙,其在为官和治学等方面颇有建树,也成为后人所敬仰。
陈昌齐,1743年生于海康县调风镇南田村,字宾臣,号观楼。陈昌齐自小天资聪慧,7岁读书,能过目成诵,到了13岁,他对“十三经”倒背如流。陈昌齐乾隆三十五年中式举人,次年再中进士;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任河南道和广西道监察御史;嘉庆元年至六年,任兵科和刑科给事中;嘉庆九年,调任浙江温处兵备道。纵观陈昌齐一生,其为官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刚直不阿。陈昌齐精于治学,一生著作甚丰,可谓涉猎宽广,著作等身。先后参与了《永乐大典》的堪校和《四库全书》的编校;主要著作有《经典释文附录》《历代音韵流变考》《楚辞音辩》及《大戴礼》《潍南子》《荀子》《吕氏春秋》诸书正误八九种。陈昌齐从浙江辞官回到雷州后,主持编修了《海康县志》;此后,又受托编篡《广东通志》,并于嘉正二十四年九月完成了成书三十二卷的《广东通志》的编篡工作,深受到史学界的好评。
历史苍茫虽如过眼云烟,但往事历历又岂能遗忘?当我们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去考察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发展,它无不呈现着一种历史的机遇与巧合,世间的许多人间奇迹,无不是由此而生发、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契机!
呵,在冬天匆匆而过的脚步之后,伴随着缕缕春风,春姑娘骄柔可人的笑容早已姗然而至。如今,徜徉在蓝色的广州湾,看着这片蓝天碧海,我的心潮澎湃不已。广州湾呵,蓝色的广州湾,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梦的地方!但愿我们的先祖,能忘却那往昔的刀光剑影,重执历史的风帆,化作一群秋天的大雁,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梦回广州湾,梦回蓝色的广州湾!
写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