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景录笔的头像

张景录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3
分享

老槐树下的纺线声

嘤嗡纺车响,唧唧织布声。多少年,尘封已久的纺线,织布声,如今又在一些老粗布纺织公司织响。随着一匹匹带着传统工艺,精美图案的老粗布上市。耳边又想起儿时老槐树下的纺线声。

“白线线,银线线,邻居娘娘纺线线。”这首古老的纺线童谣,伴随着我度过了艰难苦涩的童年。

母亲说:“家里的油、盐、酱、醋和兄弟几个学费都是从抽穗的纺线、织布机里换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纺线、织布的工序复杂。从采棉纺线到成品布,需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不同72道工序。当时,村里的农家妇女靠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河津农村靠着种植棉花的得天独厚优势,家家户户用纺线、织布来添补家庭经济的不足。于是“纺线夜市”成了我门前大槐树下最热闹的场景。那些中巷、磨坊巷的奶奶、婶婶、姐姐等七大姑,八大姨围坐在老槐树的四周,开始嘤嘤嗡嗡地纺线线。那阵势,那场面,犹如作家吴伯萧笔下:延安大生产织布纺线的热闹场面。坐在正中的“纺线能手”的祠堂婆。虽然年过七旬,但手脚麻利。你看白绒绒的棉穗从她拇指和食指之间抽出丝线,又细又长。细长的胳膊上下飞舞。右手均匀地摇动着车轮,旋转的锭子,发出嗡嗡、嘤嘤的催眠曲,催促我们这些邻舍家的孩子渐渐进入梦乡。听祠堂婆说:纺线是一门技术活,有时车轮摇不均匀,会出现断头或线头打结等现象。所以,摇车抽线配合默契,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当月挂中天,明亮的月光偷偷穿过老槐树上的枝叶缝隙,变成千丝万缕的丝线,与一辆辆纺车抽出的银线交相辉映。大嫂们拉着家长里短,重蹈复辙地做着摇车,抽线,上线、下线等同一个动作。潇洒自如地把线绕在锭子上,那线穗子一层一层膨胀,直到大得像成熟了的玉米棒子,这才从锭子上取下穗子。像似从果树上摘下丰硕的果实。那劳动之余的喜悦是无于伦比的。 

大槐树下的“纺线夜市”持续了十个年头。接着是广大农民开始上"农业技朮夜校"。于是,老槐树下成了召开群众大会的主战场。再后来,人们开始学唱小靳庄的革命歌曲。这期间,老槐树下的人们没有忘记远去的纺车声。

日月交替,寒来暑往。虽然,历史的烟云已飘逝了近五十年,但那老槐树下的纺线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尤其是母亲织出的一匹匹土布和用各色经纬彩线织出精美的方块、道道、几何等图案是用抽象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侓感,它反映出农家生活日子天天向上,幸福美满。因而更具有土布艺术的魅力。土布虽然出自姓家纺产品,但比起非棉纺面料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老粗布有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等特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属纯天然绿色保健棉织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时至今日,在我的家中还珍藏着六卷妻子出嫁时陪嫁的老粗布。这一卷卷老粗布散发着农家人勤劳、纯朴的气息。尤其是那老槐树下的“纺线夜市”给我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同时又给我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启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