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在《诗经》里的鱼——鲂
文/赵家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涵盖了政治、历史、经济、军事、民生、民俗、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
全书收集三百多篇诗歌,其中有不少关于动植物的描写,2000多年前那些鲜活的生命得已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至今还能够看到古人和动物生活的画面。
鱼,这一象征着丰收、富贵、爱情和兴旺的动物,在《诗经》的二十多首诗中出现了五十多次,涉及鲂(三角鲂)、鱮(鲢鱼)、鳣(鲟鳇鱼)、鲿(黄颊鱼)、鲦(参鱼)、鳟(鮅鱼)、鳢(鮦鱼)、鲨(吹沙小鱼)、鲔(鲟鱼)、鰋(鲇鱼)、鲐(鲭鱼)、嘉鱼(卷口鱼)、鳏(鳡鱼)、鲤(红鱼)等十多种鱼。
其中的“鲐”在《大雅·行苇》中为“台”(通假字),也叫鲭,就是油筒鱼、青花鱼,后人统计《诗经》中的鱼类时,往往没有将其计入;《大雅·采芑》和《大雅·采薇》中两次提到“鱼服”,即一种用鱼皮做的衣服,表面上没有说做衣服的是什么鱼,故人们常常也没被统计入鱼类中,但根据《说文解字》《尔雅》等注解可知“鱼服”中的鱼为“鲛鱼”;《大雅·灵台》中提到的“鼍”,有人将其统计入鱼类,其实鼍是爬行动物,一种“鳄鱼”,并不属于鱼类,鳖,一种俗称的团鱼也是如此。另外,《诗经》中有几处提到“钓”鱼,但没有说明钓什么鱼,还有二十多处出现“鱼”字,也没有具体指出是什么鱼。当然,《诗经》中的鱼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进化,甚至人工技术培育,一些鱼与现在同名的鱼在形状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作为《诗经》的读者,大多数人都能背诵开篇第一首诗《国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捕鱼的鹰,既然河之洲上有鱼鹰,那就暗藏有鱼,但这首诗里没有出现鱼。
《诗经》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鱼的描写呢?
鱼,自古就是吉祥的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祭祀、饮宴的重要物品,同时也是人们爱情的象征,另外,在《诗经》的创作手法上,鱼在诗兴上也起着铺垫烘托的作用。因此,《诗经》中就有那么多的鱼闪亮登场了。
鲂,是《诗经》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鱼类。
《小雅·采绿》中提及: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这几句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整天采荩草,采一捧不到。我头发乱蓬,快回家沐好。
整天采蓼蓝,衣兜没采满。说好五天归,六天没回还。
外出去狩猎,为他装弓箭。外出去垂钓,为他理好线。
钓获是什么?鲂鱼和鲢鱼。鲂鱼和鲢鱼,钓到这么多。
此诗前景中有情,后情中有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的幽怨情思和甜蜜欢快的情感。
鱼,在我国古典诗赋和民间常被作为爱情“匹偶”和“情侣”的隐语,《诗经》中的“鲂”鱼也是如此,既隐比男性,也可代表女性。张启成先生的《<小雅·采绿>新解》将其幽默地解读成另有一番别有情趣的意味:所追求的对象是谁呢?是一位有地位有身份的好女子;既然是一位有身份的好女子,有心爱妹就快来吧!
《诗经》中生活在西周春秋时期的人们,不仅养鱼、捕鱼、食鱼,还熟知鱼的品种。鱼,已成为人们珍馐菜肴中一道常见的美食,鲂就是一种经济实惠的上等鱼品,其肉质细嫩。《陈风·衡门》中提及: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这几句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横木城东头,幽会一逗留。洋洋密水边,慰我相思愁。难道吃鲜鱼,定要河之鲂?难道娶妻子,必得齐姜女?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所表达的大意是:男子和女子在横木城门水边密会,我喜欢的女子不一定要漂亮,但我们要情投意合,极尽男欢女爱。难道吃黄河里鱼,一定要肉质细嫩的鲂鱼,难道迎娶妻子,一定要娶齐国贵族的姜姓美女?
把吃鲂鱼和娶齐国贵族美女为妻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鲂鱼在美食中的地位,那时能品尝鲂鱼就是时尚的生活。后来的诗圣杜甫《观打鱼歌》有诗云:“鲂鱼肥美知第一。”明医李时针《本草纲目》也云:鲂鱼“腹内有肪,味最腴美。”
鲂在整部《诗经》中共出现九次,上文《小雅·采绿》二次,《陈风·衡门》一次,下文中共六次:
《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幽风·九晟》: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大雅·韩奕》: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诗经》共三百一十一首诗,鲂在七首诗中共计出现九次,曝光率居其他鱼之首。
那么,鲂是怎样的一种鱼呢?
《诗经》里的鱼—鲂徐琪绘
鲂,亦称三角鲂,归属鲤形目,鲤科,鲂属,为草食性淡水鱼,银灰色,体形似鳊,背部特别隆起,交尾时期尾变红,体长可达50 余厘米,最大个体重可达5千克,肉质细嫩、鲜美,自古就为上等食用经济型鱼类,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尤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
诗经时期,鲂至少分布于江汉(武汉地区)、韩国(河北地区)、齐国(山东地区)、幽地(陕西地区),现在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江河湖泊中,如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黑龙江等水系。
另外,鲂和鳊、稣等鱼有相近的地方,人们往往把鲂与鳊、稣混淆,将鲂误认为鳊、稣。古书中说“鲂,赤尾鱼也。”原因是“鱼劳则尾赤”“鱼肥则尾赤”等,都是错误的解释,现代生物研究发现,鲂在繁殖的季节,显著的生物特性为尾巴会变红,事实上这是为了吸引异性而求交配的生理现象。
少年时,我家院子后面有一条小沟,属于都江堰境内的羊马河支流。沟里常年水流不息,能在沟里垂钓到甲鱼、土鲢鱼,鲂鱼等。
如今,那条小沟虽然也发源于水城都江堰,却常年无水,《诗经》中畅游的那些鲂鱼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