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建平的头像

赵建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1/07
分享

我与曲靖美食

赵建平

人的生活中,吃是大事。每次出去,除了心中的一份自然情结,最有诱惑的,还有美食的情结。

一个地方的风味,首先是渗透在这个地方的美食文化里面。街头巷尾藏着的摊点小吃,食馆酒楼,最能展现一个地方的人文风情,也最容易折射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生态。因为地域的不同,各地的美食风味也不一样。人们常说“游在云南,吃在曲靖”,曲靖的饮食太多,各县市区均有最具特色的美食。如曲靖的韭菜花、烧饵块、蒸饵丝,沾益的辣子鸡、小粑粑,富源的魔芋、酸菜、大河的乌猪,陆良的撒子,师宗的薏仁米,罗平的五色饭,马龙的荞丝,这些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美食。尽管比不上什么山珍海味,玉盘珍馐,但却与平民生活密切相关,是真正具有大众情怀的饮食。老百姓的生活,就在这些普通的饮食中,平淡而又风味浓烈。

人对饮食的欲望,有人希望八珍玉食,三牲五鼎,凤髓龙肝。可这种生活,离百姓太远。老百姓喜欢一日三餐,简简单单。搞点山茅野菜,粗茶淡饭,炒点小炒肉片,炸点薯条荞丝,有滋有味。苏轼有诗“渐觉东风料峭寒,青篙黄韭试春盘。”足见老百姓生活的随意,陆游诗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也看不出什么奢华,倒反而让人感觉生活的朴实。

吃东西,讲究对人的滋养,却不是为了排场和名气。解饥饿,养身体,简单的食物却能让人延年益寿。所谓的美食,不一定非是山珍海味。在曲靖的美食中,我尤其喜欢宣威和会泽的饮食,因为地缘的关系,两个地方在美食上同中有异。在宣威,火腿小炒,红豆酸汤,倘塘黄豆腐,凉拌折耳根,宣威菜豆花,小葱拌豆腐,这些东西实在很普通,但宣威人却又离不开,味道纯正,舒心养人。宣威的八大碗也非常出名,但却不经常吃,须到特殊的日子,家中有客伙,才能吃到。在这些吃食中,我喜欢用农村自己加工的笋,炒上一盘竹笋炒肉,或者腌菜炒笋,吃起来很清新。也有加工好的酸笋,可以直接食用,非常开胃。有时在家中还可以炸一些带皮的块子肉,放入适量的酸菜煮上一碗,汤色清淡,不油不腻,味道很好。长期吃油腻的东西,对身体不好,在宣威,还可以煮上一锅酸菜豆腐,或者用干板菜直接煮豆腐,味道或酸或甜,反正吃下去,全身心舒舒服服,让人肠胃通透。

在会泽,也有很多极有诱惑的美食,但最感兴趣的还就是会泽的特色小吃。一种是稀豆粉,会泽的稀豆粉很有名。吃的时候,可以加上油条,荞丝,饵块,放上姜丝小葱、芫荽蒜泥,加上糊辣椒、芝麻油,味道很好,听说还具有美容、减肥、降压的功效。东直街上有一家专门经营稀豆粉的早点店,房子很老,店面很窄。走进去买上一碗稀豆粉,要上两根油条,一边吃一边看一屋子的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面前都放了一碗冒着热气的稀豆粉,每个人吱吱地品着。这种情形,让人不仅感觉出老百姓对生活的随意,也让人生发一种饮食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慢生活,慢节奏,我想这就是会泽古城的一种品质。

当人们对某种饮食产生依恋的时候,这种饮食就有了一种文化的意义。在会泽娜姑的白雾,有一家上百年的小吃店,做的却是碗豆凉粉,很有名。食用时将凉粉切成细条或方块,加入酸醋麻油、蒜汁辣椒,吃起来也是清凉滑润,香气馥郁。去白雾,不能不吃上一碗。那不是吃凉粉,而是在吃历史,吃一碗会泽白雾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的风云,铜商文化的气息,瞬间通过一碗凉粉,与你感应,让你通透。试想,在一间老屋的房檐下,吃百年凉粉的人,出出进进,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就因为一碗凉粉的情结,人们对老字号小吃的依恋,历经百年,竟然没有淡去一分情感,淡去一些风味,也没有淡去人们对生活的一份热爱。上百年的房子,上百年的传统小吃,上百年的工艺传承,也许那盛了凉粉的碗,也有了上百年的岁月。上百年的味道,在品咂中,就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情趣。

会泽的炸洋芋,很好吃。据说会泽有个洋芋西施,一年要炸上万吨的洋芋,年收入上百万。去之前,我的同事告诉我,去会泽,可以不请你吃会泽羊八碗,不请你尝尝会泽的虹鳟鱼,但必请你去吃一盘会泽的炸洋芋。会泽的羊八碗和会泽的虹鳟鱼,是地方名吃。足可以想见,会泽的炸洋芋,比羊八碗和虹鳟鱼还有魅力。在一位拉板车的会泽老人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最有特色的一家炸洋芋店。那洋芋,品质好,炸出来,外焦内软,咬开里面,粉嘟嘟的感觉,拌上数十种佐料,让人口涎欲滴。我从来没有发现,有哪个地方的洋芋比会泽的洋芋有味道,名声大。洋芋西施,我想指的不仅是炸洋芋的人,也指洋芋本身,因为他是人们最喜欢的食物。“吃洋芋,长子弟”,吃洋芋长大的人,谁不是要身材有身材,要容貌有容貌呢。

这些吃食,总撩拨着人的味蕾。但对饮食的态度,还是《弟子规》中说的好,“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说到“勿过则”,面对美食,有多少人却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狼吞虎咽,风卷残云,那种雅士不雅,淑女非淑的吃相,倒也让人觉得吃得开心,乐得有趣。只是这种吃法,有些背离了养生的原则。吃东西要吃出味道,留有回味,不能一次吃够,用养生的话来说,就是“吃七分饱,留三分给饥饿”。这种饮食规则,也体现出 “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是适中、平和。这种“吃七分饱”,实际上就是让回味留有余地,古语说“食饱伤人”、“为嘴伤身”、“饿治百病”,的确充满了道理。

而这些养生的道理,也体现出做人的学问。饭吃七分饱,养人。茶倒七分满,敬人。而留下的三分,是回旋,是余地,也是人情。这与我们常说的“做事不可绝,说话不可尽”一样,吃东西、做事情、说话都要留有空间,有了余地,才会有更多回旋的机会,也才能保证人生最佳进退自如的状态。

由此看来,吃不但是生存的需要,也蕴含很多做人的道理。也许,在吃的过程中,通过一粥一饭,我们就能找到一种存在或者活着的至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